提要 Overview
相关 About
上海歌剧院 Shanghai Opera House 上海大剧院下属歌剧团体 |
2009-11-16 11:34 新芭音乐网 徐乐娜
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式——原创歌剧《楚霸王》即将于11月18、19日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而这部由上海歌剧院制作演出的歌剧,亦是上海本地唯一的一部原创剧目。日前,该部歌剧的装台工作业已开始,不同寻常的是,如此庞大、复杂而繁琐的工程,竟是在低于舞台近10米的地下完成。
地上装台时间不足 地下抢台争分夺秒
常规而言,由于舞美制作相对庞大、复杂,一部大型歌剧演出的装台工作一般需要3天左右,而舞台活动装置的调试、灯光调度、道具定位等其他细节还需要2天左右,如果加上演员进场联排的日程,一部歌剧在正式上演前需要保证7天左右的进场工作日程。
然而,即将上演的原创歌剧《楚霸王》却无法按照这样的常规日程进行。就在其上演的前3天,东艺歌剧厅还在上演着话剧,舞台根本不可能交给《楚霸王》搭台布景。也就是说,在歌剧18号正式上演前,舞台只有16、17号两天的空挡期,这无疑给主办方上海歌剧院出了个大大的难题。
地下抢台!歌剧院几经协商后想出了这一奇招。11号凌晨开始,歌剧院舞美队便进驻东艺,在歌剧厅舞台下10米处进行地下装台,具体施工时间则与舞台上其他演出时间错开。如此争分夺秒,以保证《楚霸王》顺利交台。
台上演出不断 台下操作不乱
原创歌剧《楚霸王》的舞美其实相当庞大,仅宽度就达16米,深达15米,背景板也有12米高。此外,主台阶部分设有开合装置及升降装置,背景部分还有旋转装置,安装操作亦比较复杂。这样大的工程别说在地下,即便在台面施工也是相当费劲的。
基于舞台下升降舞台的面积有限,《楚霸王》舞美的地下装台主要针对中心区域的主台阶及其附带活动装置,设地面积约宽14米、高4米。另由于地下操作台面四周没有保护栏,台面延边无法施工,主台阶的安装也只能采取分段安装、后期拼接的办法。考虑到升降台口的尺寸,背景板、软景、演员上下台辅助梯等其他外延部分则需要等到台面升上去以后才能完成。
据装置负责人说,整个地下装台工作将在16号早晨完成,再利用一天时间抢余下部分,活动装置调试、对光等工作可以同时进行,预计16号晚可以交台,以保证17号演员进场联排的顺利进行。
攻下又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庞大歌剧舞美布景地下抢台,这在国内歌剧制作演出惯例中实属罕见,能有如此高效的舞美工作团队更是稀有。尽管这次地下装台对于上海歌剧院舞美团队也是第一次,但在此前的《雷雨》演出中却有过地下拆台的经历。而去年,上海歌剧院应邀出访芬兰“萨翁林纳歌剧节”连续5天每天翻台的历练,更让舞美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为此次攻下“不可能的任务”积累了宝贵经验。
其实,早在此前,上海歌剧院还经历过一段非常艰苦的非常时期,在准备原创歌剧《楚霸王》的同时,前期要配合国家大剧院及作曲、导演、北京演员的日程,排练原创歌剧《西施》,中期还要兼顾与芬兰萨翁林纳歌剧节合作的歌剧《麦柯白》。同一批演员却要分身3部歌剧的排演,这何尝不也是“不可能的任务”?
尽管上海剧场少剧院多的客观事实常让许多演出的前期准备工作遇到这样那样的尴尬,但有实力有准备有拼劲的团队总能积极应对、迎难而上。原创歌剧《楚霸王》虽然制作过程不易,但歌剧院上下演职人员的敬业精神和专业实力,却是其艺术品质的有力保证。本届国际艺术节闭幕式,令人期待!
新芭音乐网独家权威发布上海歌剧院2009-2010乐季演出安排
原创歌剧《楚霸王》
Original Opera: The King of Chu
两年酝酿全新“楚霸王”
作曲金湘 采风踏寻“楚汉之声”
两千年后 还原“楚歌”重获新声
时间:2009年11月18日、19日19:15
地点: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
作曲:金湘
编剧:黄维若、李稻川
导演:査明哲
指挥:张国勇
舞美:罗江涛
主演:魏松、徐晓英、杨小勇、赵庆、迟立明等
合唱:上海歌剧院合唱团
舞蹈:上海歌剧院舞剧团
演奏: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
票价:80、180、280、380元
订票电话:021-62491465(内环线内免费送票上门)
剧情简介
项羽活捉了刘邦的老婆吕雉、父亲刘太公及几个儿女,范增据此胁迫刘邦投降。然而,轻信刘邦的项羽答应鸿沟之约,释放了人质。范增则因政见不合、卸甲归隐。事后,刘邦果然毁约失信,伺机偷袭项羽。
霸王兵败悔恨、悔思范增,然时已晚矣。十年征战的楚军心力疲惫,一曲楚歌楚兵尽散。虞姬泣别月下自刎。项羽面对滚滚乌江,自觉无颜回见江东父老,亦无心东山再起,拔尖自刃!
这是上海歌剧院酝酿两年之久、与作曲金湘、编剧黄维若等组创磨合十多次、全新打造的重点原创剧目。该剧以今人角度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事件,楚霸王、刘邦、虞姬等个角色的戏剧功能更为立体丰满。
七十高龄的作曲大师金湘,为该剧音乐的创作,特地经由项羽故里宿迁、刘邦故里沛县、古楚地域武汉、兴山采风,踏寻“楚汉之声”。汉代张良的《楚辞》文稿、以及兴山特性三音列民歌,更为歌剧点睛之笔“四面楚歌”提供了有力支撑。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