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11-07-18 07:23 新民晚报 刘蔚
你知道早年指挥家曾拿着卷起的纸或牛皮充当指挥棒吗?你知道从前有面对观众指挥的吗?您知道那句赞美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的名言是谁在什么场合下说的吗?
这些乐坛轶事,都见之于三联书店最近出版的《伟大指挥家》一书,它的作者就是美国现代著名乐评家哈罗德·勋伯格,中文翻译盛韵。
但你假如把这本书当作有关指挥的轶事趣闻集来读,那就错了。按勋伯格的意思,这本书“试图呈现伟大指挥家的音乐态度及技巧的不断演变”。在这本资料丰 富、考据扎实、文笔生动的著作中,作者对指挥的起源、指挥地位的确立、乐队的定型、指挥风格的演变及两种指挥艺术流派的抗衡与发展、优秀指挥家的艺术特点 及趣事等,作了翔实有据、栩栩如生的描述和评析。
我们因此知道了,在十七八世纪,指挥 在乐队中并未占据中心位置,键盘乐器演奏家控制着节奏,首席小提琴则给出速度,指挥家只是站在键盘乐器旁,在他认为关键的时候提醒一下乐队。有眼光的音乐 家为确立指挥的核心地位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亨德尔为赢得指挥的统帅地位,甚至与大键琴演奏家马特松拔剑决斗;施波尔则说服了钢琴家把总谱交给自己,成为乐 史上率先提示速度,打出明确的节拍,也是首先使用指挥棒的音乐家。
在很长时间内,指挥 家往往来源于作曲家,无论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韦伯,还是柏辽兹、门德尔松、瓦格纳,甚至是帕格尼尼、李斯特、勃拉姆斯,他们都曾以作曲家的身份站在 指挥台上,既是创造者,又是诠释者。而汉斯·冯·彪罗的出现,则意味着一种新职业的应运而生。从此,指挥的使命就是阐释作曲家的作品,是进行再创作的音乐 家,而非原创者。他们可以分成两个艺术流派,一个是以瓦格纳、马勒、尼基什、富特温格勒为代表的主观浪漫派;另一个则是以彪罗、卡尔·穆克、魏因加特纳、 托斯卡尼尼为代表的客观直译派。
本书告诉我们,19世纪后期,指挥艺术迎来了黄金岁 月。一批个性迥异的伟大指挥家,犹如群星闪耀,照亮了艺术的天空。瓦格纳刚指挥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时,乐手们对他的分组排练十分抵触。然而当乐团排完贝 多芬的一部交响曲后,却对瓦格纳发出了由衷的欢呼。因为他们从未遇见这样一位指挥,能够在每个力度变化处引出如此均衡的音响,能让音乐的色彩产生如此微妙 丰富的变化。
勋伯格是以洞穿古今的历史视野来构思本书的,但他的文笔生动形象,毫不粘 滞。一处处细节,一段段故事,信手拈来,妙笔生花,让一个个有血有肉、充满个性的音乐家在他的笔下活了起来。柏辽兹有一次排练完后,忽然想起当晚还要演出 自己的《罗马狂欢节》序曲,但已没有时间了,只能直接上台演奏。这是一部节奏复杂、难点很多的作品,但柏辽兹的表现却令人惊叹。他的拍子坚定果断,所有细 微处的提示都清晰无误,终于使音乐的进行流畅饱满,演出异常成功。
《伟大指挥家》一书中还附有大量音乐家历史照片和漫画插图,使得全书图文并茂,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由于此书写于1967年,作者对指挥家的选择范围基本到卡拉扬、伯恩斯坦为止。现在的指挥大师、当时还是新星的小泽征尔、梅塔只是一笔带过而已。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