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相关 About
北京国际音乐节 Beijing Music Festival 国际知名音乐节 |
2010-10-04 17:05 北京晨报 李澄
北京国际音乐节将上演三部歌剧 中国元素融入其中
第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即将于10月11日拉开大幕,而在音乐节上即将上演的三部新、奇、特的歌剧《白蛇传》、《塞魅丽》、《咏·别》将刮起中国古典音 乐界“时尚风”,三部歌剧三种“态度”,恰与不久前国家大剧院上演的德国科隆歌剧院“iPhone版”莫扎特歌剧《唐·璜》前后呼应,相映成趣。
北京国际音乐节与波士顿歌剧院共同委约华人作曲家周龙创作的《白蛇传》,被认为是与世界同步,踏入国际歌剧创作轨道的第一步;委约中国作曲家叶小纲创作 讲述京剧人故事的歌剧《咏·别》,被认为是以西洋大歌剧手法深入中国戏曲音乐和中华文化精髓的大胆尝试。这部歌剧很有可能在明年“出口”,走进“歌剧圣 城”米兰斯卡拉歌剧院。而由现代艺术家张洹以明代木屋和它的主人的故事为情景,为比利时皇家马奈歌剧院制作的亨德尔歌剧《塞魅丽》,更被认为是中西文明在 人性、精神层面一次惊世骇俗的“转基因工程”。
歌剧《白蛇传》剧照
《白蛇传》用英语讲述的“异国情调”
委约编剧林晓英、作曲周龙两位歌剧新手为美国人写一部完全陌生的中国故事,对于波士顿歌剧院历史上的第一个委约歌剧制作来讲,实在是很冒险。不过,在了 解了这个中国故事之后,波士顿歌剧院总经理卡洛·夏尔诺却即刻坚信,“这个故事有跨文化、跨年龄的吸引力。”事实也的确如此,今年2月,《白蛇传》在波士 顿的世界首演赢得了美国观众的喜爱。
这部歌剧按照“春、夏、秋、冬”分成了四幕,第一幕《春:苏醒》,第二幕《夏:爱恋》,第三幕《秋:腐 化》,第四幕《冬:背叛》。这部歌剧的最大看点是用英语演唱中国故事,而主要演员也是中外参半,非常让人意外的是,剧中的小青因为前世是个男人,所以选用 了极为罕见的“男性女高音”迈克尔·马尼亚奇扮演。
周龙为这部歌剧定下的格调是,“在西方观众面前呈现出异国情调的文化氛围”。“所谓异国情 调,不单是音乐,也包括演出的特性与风格以及观众本身的文化背景。所以异国情调不只限于一些艺术手法,如引用京剧元素等。异国情调可以是环境与个别人物之 间的互动。我创作这部歌剧的时候,刻意地取用东西文化都可以认同的元素,好让来自东西方的观众都有所共鸣。中国观众对英文版歌剧《白蛇传》也会有他们的想 法,所以这部歌剧对他们来说,也可能带有一定的‘异国情调’。”
《塞魅丽》让希腊神话再现中国神殿
《塞魅丽》是2009年为纪念巴洛克作曲家亨德尔逝世250周年,由拿督黄纪达基金会发起并与比利时皇家马奈歌剧院联合制作的歌剧,并因当代中国视觉艺 术家张洹的“转基因式”的执导和设计,将中国元素植入欧洲巴洛克歌剧而震惊欧洲乃至世界歌剧界,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迅即引进,对于中国的歌剧爱好者来讲, 可以说是一次大开眼界的机会,既可以欣赏到难得一见的巴洛克歌剧,同时又可以体验到当今欧洲歌剧如何以中国新瓶装欧洲旧酒。
张洹版《塞魅 丽》,在舞台上复原了一座450年前的明朝老木屋,并把木屋最后一代主人的坎坷命运贴附在唯美的希腊神话故事中。在介绍作品时,张洹说,“我们希望能让舞 台上的演员在一所真实的具有《塞魅丽》悲情质感的东方老房子里,重新演绎西方古典歌剧的意义,同时也让进入剧场的西方观众在面对这所老房子时,共同感受人 类戏剧般的生命的绚丽与沧桑。爱与恨、生与死,是我们人类永远面临的课题,远在千年前的西方神话所揭示的人类痛苦的根源,到今天发生在东方的一户普通农户 家庭的命运,都会让我们不断地思考人性的救赎。”
完全没有接触过歌剧的张洹在《塞魅丽》中并没有完全尊崇亨德尔原著,而是进行了局部的增删, 删掉了一些细碎的段落,同时增加了《国际歌》,他认为:“这出歌剧讨论的是人类共有的情感,音乐也应该是越国界的、全人类的。” 而作为一个当代前卫的视觉艺术家,张洹希望,“这部歌剧能产生创造性,能打动人心。”
《咏·别》 用西洋歌剧唱京剧
《咏·别》是北京国际音乐节第一部委约作曲家创作的歌剧,由叶小纲作曲,孙戈旋编剧。故事发生在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北平——乱世鼎盛的京剧之乡。故 事的主人公唐麒声,身为剧作家,才华横溢、敏锐清朗,热爱国剧艺术。他邂逅武生杨少山,为其写就了一部新戏《霸王别姬》,从而成全了杨,更成全了自己。悲 剧的大结局以唐的消亡告终。
歌剧《咏·别》剧照
叶小纲介绍这部歌剧的看点时说,“它至少是在中国歌剧史上首次这么鲜明地表现出了这种感情与性倾向,也可能是世界歌剧史上首次这么清晰地揭露了‘男男之 爱’。但是,这段感情燃烧得很厉害,到了最后,人类高尚的情操完全表现出来了。”另外,京剧的运用也让这部歌剧显得与众不同。叶小纲介绍说,“《咏·别》 的效果与所呈现的音乐是史无前例的。观众也可以听到有京剧韵味的旋律,也可以听到我个人鲜明的配器手法以及独特的创作风格。在这方面我下了很大的功夫。 《咏·别》这部创作和京剧不一样,但与京剧关系密切。”
歌剧在西方一直是与时俱进的艺术,在经典版本的基础上,不断推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新 版本,为的就是抓住更多的年轻观众。而中国人所喜好的“原汁原味”经典版本其实已经不容易看到了,像帕尔马皇家歌剧院经典版的威尔第歌剧《弄臣》就算是凤 毛麟角了。早在20年前,指挥家郑小瑛就在欧洲看到过“纳粹版”的《弄臣》;10年前的德意志歌剧院也上演过手持AK47冲锋枪的《诺尔玛》;去年,苏黎 世歌剧院还给上海观众带来了笔记本电脑版的《图兰朵》。
由此看来,迎合时尚、花样翻新已经成为歌剧“新瓶装旧酒”的一大法宝。而本届音乐节上的这三部歌剧都远远超越了“新瓶装旧酒”的层面。不过,能否在中国音乐界引领风气,还要先看北京观众的接受度这“第一关”。
晨报记者 李澄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