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09年1月,DG唱片公司在德国汉堡宣布与王羽佳签订专属艺人合约。4月,王羽佳的首张唱片《奏鸣曲与练习曲》全球发行。6月,王羽佳将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和上海大剧院举行个人独奏会。

相关 About

王羽佳 Yuja Wang 中国钢琴家

2009-09-29 10:54 《音乐爱好者》 高屹

王羽佳 新浪漫主义:色彩与创意

文/高屹

《音乐爱好者》
《音乐爱好者》09年5月


    她是一位小神童式的演奏家,如今已经成长为具有丰富阅历的天才少女。她与诸多世界顶级乐团和指挥大师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她独奏音乐会和室内音乐会的足迹遍及北美和世界各地的许多主要城市。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关注的女性演奏家之一。

    我们距离最后的浪漫主义已经相隔将近一个世纪,然而钢琴大师们的热情却从未减退,“浪漫主义”一再被重新定义,当代的演奏家们更是不断挖掘着昔日的辉煌,不断浇灌着大师们亲自植下的种子。这位冉冉升起的新星,跟随着前辈大师的足迹,不断探索着新的声音。

    她兼有男性的力量、速度和爆发力,以及女性特有的细腻、灵性和光彩。她的技术全面、技巧高超,她的演奏营造出辉煌的效果、斑斓的色彩和诗意的气氛……令人如醉若痴。她的音乐通过巡演、广播、电视、iTunes下载传遍世界,现在又有一份厚礼即将呈现:王羽佳的首张唱片《奏鸣曲与练习曲》于今年4月发行,唱片曲目包括肖邦的《第二钢琴奏鸣曲》,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斯科里亚宾的《第二奏鸣曲》以及里盖蒂的两首练习曲。

王羽佳

新专集

    谈到新专集曲目的选定,王羽佳回忆道:“去年整个一年我都在弹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对这首曲子非常有把握。事实上,这张CD中的曲目都是2008年我一直在音乐会中演奏的。选入斯克里亚宾的奏鸣曲,最初也是从肖邦奏鸣曲中得到灵感的,我想让听众在欣赏光与色之外,感受到这两个作曲家作品之间内在的联系。”而唱片中里盖蒂的作品,被安排插入于肖邦、斯克里亚宾及李斯特作品中间,显得非常富于效果:新鲜,却不突兀。王羽佳解释说:“的确,我是觉得里盖蒂的作品出现在这里,特别具有新鲜感,它与前后的充满浪漫气质的曲目都完全不同。我试图以此安排来造成一种对比效果。我也希望聆听者顺序而完整地欣赏这张CD的,而不是挑着曲目来听。”

    唱片灌录于德国的汉堡。当古典音乐跨入录音时代之后,即使是很多演奏大师,在进入录音棚后,也要经过一番艰苦地“雕琢”,方能出品理想的录音。甚至为了追求效果,将几次录音的不同段落拼贴成完整的作品。而王羽佳的录音过程非常轻松和顺利,李斯特的奏鸣曲只弹了两遍。整张唱片也感觉是一气呵成,就像在演奏音乐会,所以,在聆听这张唱片的时候,你完全能够感受到那种高难度的技巧和精致的创意的完美结合。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成长的天才少女

    王羽佳6岁开始跟随中央音乐学院凌远和周广仁教授学习钢琴。谈到凌远,王羽佳非常感激地说道:“对我的演艺生涯来说,在北京的两个老师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如果不是凌远老师给我打下那么好的基础的话,我之后的发展是无法想象的。特别是像我现在这样,每个月都要辗转于各个音乐会,实际上的练琴时间变得较少,而事实上我所依靠的正是那个时代打下的坚实的技术基础。我现在一直和凌远老师保持着联系,每次回中国都会去看望她。”

    1999年,王羽佳作为中—加“晨间音乐桥”文化交流项目的交换生前往加拿大卡尔加里蒙特皇家音乐学院学习钢琴。2001年,开始跟随陈宏宽和Tema Blackstone学习。也就是从这时起,她开始一个人打拼。年少的羽佳独自在外,无时不刻不牵动着身在北京的父母的心,可是他们知道,雨燕必在风雨中才能成长。仅仅过了两年,这个当初稚嫩的孩子已经能够独自处理所有的事务,学习和生活都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表现出惊人的高效率。她的钢琴进步速度非常快。在周广仁教授的建议下,她进入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在格拉夫曼(Gary Graffman)教授名下继续深造钢琴,并于2008年毕业。

    格拉夫曼也是郎朗的老师。他是一位神奇的人物,格拉夫曼的身上集合了钢琴教育家、演奏家等诸多身份,他广泛地结识各方面的人脉,认识很多著名的指挥、经纪人。他在音乐上,更在事业上给予王羽佳强大的推动力。格拉夫曼是开启王羽佳艺术生涯的一把钥匙,王羽佳说道:“他现在八十高龄了,但还在演奏音乐会。事实上,我听他的音乐会比听他的课要多。他的音乐会都非常精彩。格拉夫曼秉承了俄罗斯学派的伟大传统。在教学上,他并不在具体的音上细扣,而是给我一个风格上的指导。最重要的是,他给予学生自由,同时又引导他们到他所预见的充满想象的音乐世界中。他更像是一个向导。”

    而王羽佳也像所有贪婪的学生一样,从各个方面汲取营养。我们的时代积累了无数历史上钢琴家的演绎记录,特别是那些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大师,那些我们与浪漫主义的光辉岁月的强有力的联系。“从音乐上说,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霍洛维茨和拉赫玛尼诺夫”,王羽佳侃侃而谈:“拉赫玛尼诺夫留存下来的自动钢琴记录的‘录音’,虽然也许并不太可靠,声音显得些许古怪……但是穿透那些密密麻麻的穿孔卡带,传达出的是拉赫玛尼诺夫对于音乐充满了无限丰富灵性的处理,每一个乐句都是那么富于创意。之前听过无数遍的乐曲,在他手下却重新焕发了生气,一个个新鲜的音符流淌而下——要知道,在20世纪初,他的演绎便如此的大胆而新奇,这是非常令人惊叹的。而霍洛维茨更是一位纯粹的‘钢琴上’的大师,能够将钢琴运用得如此纯熟,每一阙音乐、每一种乐感都是那么毫不费力地表现出来,同时注入了丰富的个人感受,他的天赋令音乐作品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他们的演绎对我常常具有魔幻般的启示。源源不断地激发着我的灵感,激励着我的创意。”

#p#副标题#e#

    签约DG

    2009年1月,DG在德国汉堡宣布与王羽佳签订专属艺人合约。事实上环球唱片公司很早就开始关注王羽佳。提到签约DG,王羽佳兴奋地说:“我第一次买CD,就是DG出品的,波利尼演奏的肖邦练习曲、波兰舞曲及前奏曲三张唱片。我对DG有着莫可名状的信赖。从小就非常喜欢那个黄标。DG各个方面都非常严谨:无论是音乐家的挑选、录音师、录制过程、后期制作,印刷、包装……堪称完美。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暗自决定,如果要灌录唱片,那么只与DG合作——无论是灌录什么作品。我和我的经纪人也提过这个想法。其实DG两年前就已经开始注意我。我在欧洲各个地方的演出,DG都会派专人去聆听,有的我知道,有的我不知道。他们一直在关注我的动态。去年六月份的时候我在德国见到DG的总裁麦克•朗(Michael Lang),七月份又在瑞士维尔比耶见到他。他听了我的独奏音乐会,决定跟我签约。过了一个月,他就和我经纪人联系。十一月份就在汉堡灌录了第一张唱片……整个过程比我想象的要快得多。签约之后,我非常高兴。这是我第一次灌录唱片,第一次跟DG合作……我兴奋得有点不知所措,就好像我第一次公开演奏一样。但是我对这些曲目比较有把握。于是我把注意力集中到演奏上,我只想把音乐演奏好……于是一个双方都满意的录音便诞生了。在唱片推出之后,我生平第一次作CD签售。iTunes也提供在线下载,所以可能会在“苹果”专卖店开演奏会。同时还会有配合唱片发行的其他一些相关活动。”

    王羽佳 灵巧与内涵

    王羽佳的演奏技艺精湛,技术全面。她的音乐会的节目单上往往都是重型作品。“普罗科菲耶夫和拉赫玛尼诺夫——趁着我年轻,我希望多演奏他们的作品,这也是我非常喜爱的两位作曲家。我想在以后的演奏中,大概会在二十世纪作品中寻找一些我感兴趣的新曲目,也可能回到贝多芬……我不会总是辗转于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中。”她在演奏所有具有艰深技巧和尤其需亚体力的作品时,永远是那么举重若轻,焕发出不可思议的活力,她解释说:“其实,我弹琴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我是个女的。我在演奏的时候,只会关注这个作品应该表现些什么,我会充分地释放。虽然我身材比较小,但是据听众反应,我也有男性演奏家那种力度和火爆,同时也有女性特有的细腻。但我自己其实从来没有特别关注过这方面的因素。很多人总是把我比作阿格里奇——那是一位我非常尊重的女钢琴家,我和她关系也很好——但是,听听我们的音乐就知道了,我们是如此不同。”

    谈到炫技性曲目,与之相联系的并不仅仅是年轻气盛。“在这个时代,也许特别是在美国。炫技性的曲目往往对听众具有最直接的吸引力。因此我也毫不吝惜种种高难度的表现。去年我弹过许多改编版的作品,齐夫拉版的《野蜂飞舞》,沃洛多斯改编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诸如此类的曲目确实具有相当好的现场效果。但这并不是我的音乐会节目单上的全部。我今年准备弹十三首不同的钢琴协奏曲,我还加入了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等。我每一年都在作调整,并试图不断变换曲目的风格。”

    说到自己的演绎,王羽佳本人当然是感受最为直接的了,“可能这两年的音乐会给人造成的印象,觉得我是一个炫技型的演奏家,演奏的时候卷起旋风般的速度,五光十色的音符倾泻而下,或重击如雷霆,或熠熠发光。但其实我对每一首曲子的处理都是尽可能地深入的。在演奏之前,我都会做足功夫。比如演奏协奏曲,我一定会细细分析整个总谱,在我演奏的时候,我始终明白乐队每时每刻的音乐。独奏曲目,我也会非常认真地挖掘音乐上的内涵。因为我们的时代拥有如此多的演奏家,大家都在演奏差不多相同的曲目,你必须不断地钻研、琢磨,才能寻找出更多新鲜的音乐表现,以及深刻的感触。听众每次都能从我的演奏中听到新鲜的内容和与众不同的创意,这也是我师法拉赫玛尼诺夫等大师的收获。”

    音由心生 感随灵动

    她的音乐时时闪烁着灵性的光。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天赋的灵性也需不断地浇灌,才能保持艺术生命的长青。如何寻找灵感呢?王羽佳这样说道:“当我弹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时,会挑选一些俄罗斯文学著作阅读,我也会寻找相关的艺术家的传记和纪录片。当我巡演之时,在每个城市都有一星期左右的时间,我就到当地的博物馆去参观……我还会就此作曲家听大量的作品,不仅仅是我演奏的这几首,而是他所有的作品:独奏的(也许是小提琴或大提琴)、乐队的、室内乐的、声乐的……我通过这种方式去尽量贴近作曲家。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他/她必须不断扩展自己的生活经历,从各种生活经验和阅历中,也可以间接地获得艺术的灵感,所以也要积极地、尽可能多地丰富自己的生活,看电影、读书、旅游……都会对音乐大有裨益。”

    “有些技巧很难的曲子,比如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要进行场次频繁的演奏:这个星期演两场,接着下个星期要演四场!通常我会仔细研读乐谱,挖掘更深入的内涵。但为了在每次演出的时候都保持足够的新鲜感和旺盛的表现欲望。有时候就会在演奏前,几乎一整天完全抛开曲子。然后在演奏时临场发挥。或者在演奏很多遍之后,再回来研读乐谱,又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记得有一次,我一天都没有想那首曲子,晚上的演奏却是我最满意的一次。第二天我又演奏了一次,却没有第一天发挥得好。常常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现场发挥,比如琴的情况不理想,与乐队配合不理想。或是我自己的状态问题……但我每次都会争取最大的努力。”她接着补充说:“每次演出情况也千差万别,音乐自由的处理常常是当时一刹那的灵感。整体的演绎,就是现场即时的灵感加上对每首曲子深入的理解。但也有时候就没有那种灵感——而无论如何,对于一个演奏家来说,现场的演奏欲望是非常重要的。”

    与指挥大师面对面

    与指挥家的合作,一直是独奏家们的话题,王羽佳谈到了与之合作非常融洽的指挥大师迪图瓦:“我与迪图瓦合作演出的机会很多。他非常尊重我的意见,不论是具体音的处理,还是速度的把握。我每次跟他合作的时候都没有心理负担,从来不担心跟不上,或者合不上。迪图瓦在乐界拥有巨大声望,但他与独奏家都合得来。另一种情况就是像洛林•马泽尔那样的指挥,是非常老派的大师,当然,我跟他合作的时候还很年轻,才17岁。他在台上呼风唤雨,掌管一切,精确到细节。俨然是一个威严的帝王——诚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总的来说,成功的演出需要每一个成员互相的严密配合。乐队成员、指挥和我,也常常互相交流意见。因为我每次都仔细研读总谱,每个声部我都熟悉。指挥有指挥的作用,但是如果你能明白你在演奏的同时别的声部的情况,那将比通过指挥中转的谐调要更有把握,你就能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在你的演绎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演奏家来说,室内乐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地域、风格、时代特征

    王羽佳很早就离开北京,前往北美学习,她现在一口流利的美语。在美国,大部分人不会特别关注她的中国血统。但也有很多人好奇地询问她:会不会演奏中国曲目?谈到音乐家的背景和演奏之间的关系,王羽佳表达了一个现代演奏家的看法:“很多美国本土的钢琴家的演奏听起来流光溢彩,现场效果非常好,但是缺乏内在的感动。德国的钢琴家的细节作得更好,比较灵活,充满了内在的韵味。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总的来说,差不多从施纳贝尔之后,事实上所有的演奏家都在往一个方向努力:研究乐谱,尊重乐谱,以乐谱为圭臬。我们的时代,演奏家之间地域风格的区别,已经远远不如时代的特征区别那么强烈。即使是世纪90年代的钢琴演奏与现在相比,已经非常不同了。横向上来看,同属一个时代的演奏家,他们往往具有一些比较相似的气质,和处理音乐的方式。现在听听我的老师格拉夫曼早期的录音,和他现在的演奏比较,风格差异是很明显的,但就现在的格拉夫曼来说,仍然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所属的那个时代的气息。”

    具体说来,浪漫主义的作品和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的演绎,各自经历了不同的轨迹。“我感觉,时代的因素产生的变化,体现在古典主义时期作品的处理上更多一些。二十年前的海顿有特殊的声音,而当代的演奏家在古典时期的作品中注入了更多的想象力,且在钢琴上作出了更多的色彩变化,更为大胆。浪漫时期的作品,从一开始,每个演奏家都会注入鲜明的个人信息。对于作曲家原始意图的理解本来就各有不同,每个人的处理又都不一样,产生出来千差万别,活灵活现的不同演绎。”

    王羽佳接着从浪漫主义作品的演绎,谈到具体的演奏家:“我非常喜欢普列特涅夫(Mikhail Pletnev)的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的唱片,他的演绎非常具有特点,既有肖邦的灵魂,又有普列特涅夫的丰富的创意在其中。还有波格莱里奇(Ivo Pogorelich),他的演绎极具戏剧性,是一位色彩大师。二十世纪的大师,除了拉赫玛尼诺夫,我还很欣赏科托(Alfred Cortot)的演奏,他善于营造美轮美奂的诗意意境,他也经常带来出其不意的美妙韵味。施纳贝尔(Artur Schnabel)演奏的贝多芬也是我衷心热爱的永恒杰作。在当代,每个演奏家都在你追我赶,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不断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试图营造完美的演绎……然后回头听听那些20世纪大师的演绎,发现他们早就矗立于巅峰之上了。”

    对于现代的钢琴演奏,王羽佳接着表达了她的看法:“总的来说,现代的演奏家们在技术上比以前的演奏家更好了。这是显而易见的。不只是钢琴家,小提琴家、大提琴家……包括指挥都是如此。小孩子学钢琴也越来越早。拿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来说,在早期就是一首非常非常难的曲子,而现在,每个音乐学院的十四、五岁的孩子都在弹。对于时代来说,这是一个进步。从另一个方面说,对于前辈大师在音乐上达到的境界,我们反而比较难去企及了。他们生活的年代,技巧也许并不是那么完善,做不到万无一失,会有错音,高难度段落的把握也不是那么完美。但正因为此,才会让感情的表达和演奏时小心翼翼的控制结合起来,才会让情感的流露更如切肤之痛。从这个意义上说,技巧上的困难也是具有表情意义的。反之亦然,技巧上能够非常轻松的做到了,音乐上反倒没有那么深刻了。所以现代的演奏家,尤其需要更多的生活体验,以及通过其他途径来让演绎更为深刻,和永恒。”

#p#副标题#e#

    生活点滴

    在美国生活多年,王羽佳还是觉得中国菜最好吃。在她回到北京的家时,妈妈塞给她一本《道德经》。谈到此,她笑着说:“古文本来就难懂,妈妈给我的那本《道德经》还是繁体版的。其实妈妈的想法我理解。妈妈在我音乐方面并不说很多,她关心的是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我现在一个人忙里忙外,没有谁帮我,完全是我一个人打拼——大概因为这样,她便愈加不放心。妈妈认为,对于我来说,学会做人是首位的,这不只是待人接物,而是大写的‘人’。人生的道理。”

    日常的生活,虽然繁忙,也是充满了色彩的。王羽佳在闲暇之余,也会抱起《Elle》、《Vogue》等时尚杂志。“《Elle》有个‘Calendar Page’的栏目,登载每个月值得关注的消息。我要跟匹兹堡交响乐团合作演出,所以3月7号的《Elle》(美国版)的‘Calendar Page’上就有我的一张照片和简短预告,看到我自己出现在时尚杂志上,觉得很有趣。”在各地巡演时,羽佳独自往返于各个城市,在演出间隙,她习惯用笔记本电脑在网上消磨时光,泡泡Facebook,有时候看看电影,或者翻阅书籍。“最近每个礼拜都要往返机场,为了演出,这是没办法的,但我对安检实在是很烦恼,浪费了不少时间。”王羽佳道出了她的小小烦心事。

    羽佳也是一个影迷,去年圣诞节,她有两个星期的假,于是钻进电影院看了数场电影。这对于她来说是难得的消遣。“在平常的时候,很难有这样的时间坐下来体会电影院的震撼。我通常是在演出的路途中,看DVD。我喜欢布拉德•皮特(Brad Pitt)和安吉丽娜•朱莉的影片,还有《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 》中的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ale)。我喜欢以演员来挑选电影。此外我也非常喜欢看纪录片,尤其是音乐家的纪录片,诸如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Sviatoslav Teofilovich Richter)的、霍洛维茨的……还有《钢琴的艺术》、《指挥的艺术》等其他音乐类的纪录片。我也非常喜欢法国电影,似乎让你从来都捉摸不透他们在讲什么。而且从视觉上和概念上源源不断带给你新鲜的内容。现在中国电影也非常好。我同样会很高兴地欣赏。”

    聆听者

    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体现在方方面面,王羽佳平常用以聆听音乐的是iPod。她将1000多张CD置入其中,随身携带。包括数套不同版本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马勒交响曲全集……音乐就是羽佳全部的生活,“我常听声乐作品,像歌剧选段、艺术歌曲。我喜欢普契尼的歌剧和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当然,交响乐也是我最喜欢的。不过我常常是过一段就尝试着听不同作曲家的作品。有一阵我非常喜欢贝多芬的交响曲,有一阵我喜欢听普罗科菲耶夫第二交响曲,不停地听。有一段我又反复听马勒第九交响曲。过段时间又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现在我又迷上了普罗科菲耶夫第三交响曲、第六和第七交响曲……总的说来,交响乐作品听得还是更多一些。有时候会在播放列表中选择一个作曲家,把他的作品从头到尾顺序播放,也常常会发现更多感兴趣的曲目。”

    除了古典音乐,一个现代的艺术家当然对其他风格的音乐也涉猎颇多,“当然,除了古典音乐,我的iPod里还有大量的爵士、摇滚、R&B、Rap等等。我常听斯汀和平克•弗洛伊德,以及Radio Head等等。现代的音乐制作常常非常精良,无论是音色、音质,还是声音的动态,以及绝妙的环绕声的效果……这都是在古典音乐录音中所没有的,作为一个现代演奏家,应当去熟悉这些声音。还有音乐剧中的经典也是我非常欣赏的。我现在住在纽约,可以直接去百老汇听音乐剧。我常常演奏音乐会,偶尔当一回听众,有一些非常不一般的感受。《狮子王》、《悲惨世界》,还有《芝加哥》……我喜欢演出现场那种兴奋,有时候达到狂热的气氛。各种视觉元素、戏剧表演和音乐融合在一起。我也经常听爵士乐,那些历史上的爵士音乐大师,诸如艾灵顿(Duke Ellington)………………等等,他们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即兴演奏,着实令人钦佩!”。

    星座与音乐家

    无论是作为一种文化,还是作为一种消遣,星座都是很多音乐家津津乐道的话题,王羽佳也对此颇有兴趣,“我对星座极其相关文化都非常着迷。我是水瓶座,肖邦,莫扎特都是这个星座。水瓶座与双子座、天称座非常合得来。阿格里奇对此很感兴趣,她与我见面,第一个问题便是问我的星座。她就是双子座,而迪图瓦是天秤座。我与他们相处得都非常融洽。特别是与迪图瓦合作演奏的时候,非常顺利。我的星座充满了独立精神。我从小出来学习,如果没有这种独立精神,很可能不会支撑到今天;这个星座也非常另类,充满了无穷的想象,这与我的音乐表现紧密相关。同时,水瓶座常常比较极端,也非常善变。有时候听我的同一首曲目的两次演奏,往往大相径庭,就像两个人在演奏。因为每次的灵感都来得既快又强烈。就如我的这第一张唱片,对于我来说,那个成形的音响,只是我录音当时的灵感的产物,更像是一刹那的快照。如果我现在演奏那几首曲子,肯定又不一样了。谈到这,我倒觉得录音是一个进退两难的事情,它只能抓住你一瞬间的艺术表现,然而事实上你对这首乐曲的理解,是通过你每一次的演奏综合表现出来的——而正如刚才所述,其中两次演奏可能完全判若两人。”

    《黄河》与国内演出

    随着王羽佳在世界上不断地亮相、巡演。她在中国的演出也越来越多。今年1月24日,王羽佳在“全球华人新春音乐盛典2009”音乐会中与余隆指挥的中国爱乐乐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黄河》钢琴协奏曲。谈到余隆和中国爱乐乐团,王羽佳愉快地说:“我之前与广州交响乐团合作过。这次为中国听众演奏《黄河》钢琴协奏曲,非常兴奋。而且非常荣幸能够与余隆和中国爱乐乐团合作。未来我会跟余隆有更多的合作演出。我也会与上海交响乐团和广州交响乐团有更多的合作。非常高兴在中国有这样的机会。”

    再踏征程

    从李斯特、齐夫拉、布索尼……到后来的霍洛维茨、沃洛多斯,很多钢琴大师都以前辈音乐家的旋律为素材,创作了大量的高难度技巧的炫技性曲目,而王羽佳在音乐会上常常把这些曲目当作返场曲,以飨听众。“音乐会演奏这些改编曲,当然是叫好又叫座的,每一个演奏家本人也会觉得非常过瘾,但是一段时间总是演奏这些,也会让人渐渐觉得索然无味。我自己也作过一首以格鲁克的《旋律》为素材的改编曲。我想未来还会继续作一些改编曲来演奏,但不会是炫技性的类型,素材主要取自歌曲的唱段,以及前辈大师们的富于内涵的作品的片断。”

    王羽佳接着提到了她未来的计划:“对于浪漫主义时期以前的作品,诸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我还在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中,我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琢磨,他们的作品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尤其需要时间去酝酿。”

    “我的下一张唱片也许是以一首协奏曲为主:今年夏天我会与阿巴多合作演出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这个演奏会被现场录制下来。另外可以透露一下,9月份我和阿巴多还会在国家大剧院为听众再度献艺。”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