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08-10-28 09:02 光明日报
10 月27 日上午,作为第六届中国曲艺节主体活动的一部分,“改革创新之路——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国曲艺的回顾与发展”研讨会在河南省平顶山举行。与会代表深情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曲艺事业所走过的辉煌历程,并一致认为当前是曲艺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快板表演艺术家朱光斗对当前曲艺发展现状总结了“七多 ”:大型晚会多、大型演出多、大型赛事多、大型曲艺节多、大型评奖活动多、大型电视栏目播出多、大型出国演出活动多。
在关注“多”的同时,曲艺发展“少”了什么,也成了研讨会的一个核心话题。“只讲娱乐不讲思想或者说少讲思想的倾向已经很明显了,一味地盲目追求戏剧性,难道这就是中国曲艺的发展方向?”79岁高龄的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罗扬今天在此间发出了这样的诘问。
“大好形势下更要有忧患意识,我们要牢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对曲艺界的七字赠言,‘出人、出书、走正路’。”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姜昆说。
发展曲艺教育,多出新人
“目前马街书会繁荣之下,隐藏着的最大问题是曲艺新人太少,曲艺艺术后继乏人。”平顶山宝丰县文化局局长樊玉生谈及马街书会的发展前景忧心忡忡。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到十五,宝丰县城南7公里处杨庄镇马街村北应河岸边都要举行书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负鼓携琴,汇集于此,说书亮艺,已有700余年历史。
樊玉生仍清晰记得上世纪80年代自己骑自行车赴会的情景:离书会现场还有三里路,就能听到一片鼓钹简板的声声脆响,“用一位老农民的话说那就像是上千个牛铃在摇。那时候没音响也没喇叭,全靠艺人一副好嗓门,可见当时书会的兴盛程度。”后来,他翻阅资料,得知自己所看的那次盛会,参会艺人近800人。但这却不是最多的一次。资料显示,马街书会艺人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是1863年,当时到会2700多人。
樊玉生说,他无以想象当时的盛况,他更着眼于马街书会的未来。因为在他看来,这一延续700年的民间曲艺盛会,现在对年轻人正逐渐丧失吸引力。
2000年,马街书会参与人数1005人,30岁以下的占5%,40岁以上的占65%;2005年,到会艺人只有500人左右,这其中30岁以下的只有1人,40岁以上的占了92%。到了今年,通过有关部门的百般努力,参会艺人终于达到了2000人以上,但是,参会的20岁至40岁的艺人只有两人,40岁以上的占据了九成六。
与此对应,1980年宝丰县持有演出证的曲艺人员336人,20岁至30岁的占到90%;目前这一队伍已经减少到80多人,而且这其中除了三个20岁以下的小姑娘尚在学徒阶段,其他的都已经超过了40岁。“县里有一个老艺人,尝试教她自己和亲戚家的几个孩子学曲艺,但都半途而废了,年轻人不愿意学啊。”樊玉生说。
新的血液难以吸收进来,原有人才又在不断流失。“现在曲艺界的编剧们时兴‘跳槽’,都写电视剧去了,”朱光斗表示,人才是曲艺事业发展的根本。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看来,现在的曲艺教育无法登上“时代的列车”。当前,曲艺的传承基本上还是按照拜师授徒、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这样的传承关系是曲艺的特点,但不能仅限于此,“必须承认,师徒方式在本质内涵上与过往有所不同,名义大于实际,形式大于内容。”吴文科说,他指出,目前,在系统教育方面曲艺专科学校只有苏州评弹学校和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两所,前者是省级中等专业学校,后者是迄今唯一的国家级中等专业学校。在国家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曲艺的位置。“曲艺的样式有500多种,历史悠久,但是在教育体系上,它还没有自己的‘户籍’。”吴文科说,“所以,目前的曲艺教育,还不能提供有关曲艺的人才培养、艺术传承、知识传播和经营管理等全面发展的需要。正规现代的曲艺教育链条的完善与确立,是传统曲艺获得现代复兴‘四两拨千斤’的有效手段。”
樊玉生则建议,把学校普及到曲艺活动相对集中、旅游交通相对发达的地区,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为游人表演的实践,不断提高艺术水准。目前,宝丰县筹办曲艺艺术学校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要早下手,越早下手越主动”。 #p#副标题#e#
曲艺发展需要理论支撑
“理论刊物少,有话没地方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栾桂娟的感慨,引起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
姜昆对此回应说,中国曲艺家协会正在制定相关措施,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并通过结集出版的方式让曲艺理论工作者畅所欲言。不过他同时坦率地指出,目前,曲艺理论的创新意识不够,与实践有明显脱节的现象。
他的观点得到了朱光斗的认同:“现在的曲艺,表演上还好,但创作上很弱,理论上更弱。”
“当前的曲艺界,表演者不重视理论、理论研究者忽视表演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南京师范大学传统音乐理论专业研究生谈欣说,“只注重理论研究而忽视实践会让理论显得空洞无力,同样没有理论支撑的表演会因为缺少导向而固步自封。”
谈欣认为,曲艺的创作者、表演者和理论工作者之间应该是唇齿相依、互为依托的关系,“曲艺的理论工作者从表演者演绎的艺术形式、表演内容等因素出发,研究艺术精髓,抓住艺术发展规律;创作者从理论工作者研究成果中汲取养分,创作好的曲目提供给表演者,由表演者呈现给观众欣赏和检验。”
一项事业要获得长足发展,需要理论上的支撑,更需要理论敏感地直面时代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并指引前进的方向。这是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的切身感受:评书一度被认为全面萎缩,但现在广播评书又兴起了,甚至出现了专门的广播评书频道。另外,一些卡通、动漫作品中都有评书的影子,名为故事会、龙门阵、百家讲坛的电视栏目事实上都是评书的现代形式。田连元认为,这样的新情况、新现象,正需要曲艺理论界给予充分关注并加以总结和引导。
发展“大曲艺”与群众曲艺
扭转目前曲艺事业发展的不利局面,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众多与会专家的一致看法。
姜昆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相声从戏剧、电影、舞蹈、音乐当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其他的曲艺形式也同样需要在新时代有自己的崭新面貌。所以,在保留曲艺艺术基本特征的条件之下,曲艺要汲取姊妹艺术的艺术手段,发展、壮大自己,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些被创新的艺术形式我们称之为‘大曲艺’。‘大曲艺’的突出代表是新人、新作和新的表演形式。我们叫‘三新塑一大、一大带三新’。用新人、新作、新的表演形式,来塑造‘大曲艺’的形象;用‘大曲艺’的形象,来促进新人的出现、新作的出现和新的表演形式的创新。”姜昆说。
10月26日晚,在第六届中国曲艺节开幕晚会上,《中国娃娃爱曲艺》《魅力上海迎世博》《凤阳花鼓》等三个曲艺摇滚节目让人眼前一亮。本次曲艺节以“曲艺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主题,举办了一系列群众性活动。26日下午,民间艺术表演活动还分别在平顶山市区的鹰城广场、火车站、体育村、新城区举行。10月28日,艺术家们还将前往平顶山舞钢市举行专场演出,把欢笑送到基层。“这些都是为了让更多的群众直接地感受到曲艺艺术的魅力。”姜昆说。
让曲艺走近观众,同样是北京天桥曲艺茶社成立的宗旨。据茶社社长赵兴力介绍,2006年天桥街道办事处投资建成的这一茶社,坚持每周日免费举办名家讲座、票友交流活动和经典曲目展演,至今举办活动101场次,接待曲艺观众近两万人。“这里已经成为传授经典、观摩新作、交流心得、弘扬曲艺艺术的主要阵地。”赵兴力说。“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这是古人眼中的天桥,但天桥曲艺茶社专攻鼓曲。这与曲艺专家陈连升的观点不谋而合:“曲艺的发展应该走向地域化和个性化,不要贪大。”
“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以精品树威信,以人才创局面。”朱光斗用快板式富有节奏的语言,道出了所有关心热爱中国曲艺的人对她的期待。
(本报平顶山10月27日电)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