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相关 About
柴可夫斯基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 |
2011-04-07 09:03 深圳特区报 刘元举
进入三月,深圳交响乐团雄心勃勃地开始了2009年春夏音乐季的征程。第一场是马勒第六交响乐,第二场为贝多芬第六《田园》,第三场便是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连着三场“第六”,如同三次浪潮,一浪比一浪激越豪迈,为深圳这座城市带来了交响乐的盎然春潮。
在这三场演出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三场的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
随 着克里斯蒂安·爱华德指挥棒的轻轻点动,乐队一开始就将悲情气氛营造出来,乌云笼罩,阴沉压抑。作为慢板的序奏,低音大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将沉缓 的悲诉层层递进,像闷雷翻滚,摇撼着中提琴的营垒。中提琴如泣如诉,大管呻吟般介入,哀伤的旋律风雨飘摇,一种不安的气氛笼罩着整个音乐厅。
第 一主题的奏出,深重的哀伤恍如从深涧跌爬出来,中提琴将沉重的情绪传递到小提琴这边。粗重的悲情经过中提与小提的过渡,三个层面的转换,非常精彩,声音虽 然由粗而细,由重而轻,叹息与焦躁不安的主题动机却并未弱化,反倒愈发清晰。弦乐表现非常出色。乐队首席张乐以其悲壮的姿态,引领着弦乐朝哀伤的圣殿挺 进。一片灰茫天际,难以透气。
感谢安东的大号雄壮竖起。安东,这位俄罗斯的管乐手,一个光亮的前额,在舞台灯光下更亮,贴近脑门的大 号,其管壁比前额更加闪闪发光。几声沉闷的奏鸣,如同竖起了一根粗壮的透气管子,将整个乐队的压抑与苦闷,从烟囱般的透气管子里排出,使乐队在巨大的长时 间的憋闷中,终于有了些许的轻松。
第二乐章是温雅与优美的意境。表现这样的音乐,他们驾轻就熟。到了第三乐章,他们激情澎湃,华彩一 片。那种激越亢奋的感觉,让爱华德这位国内第一个签约乐团音乐总监兼指挥的外籍指挥家,大刀阔斧,纵横捭阖。他劈开左边,再劈右边,左右两边的队伍进行着 激烈的抵抗。小提这边,中提大提那边,弓弦惊飞,齐刷刷闪动,像两片被不同风向劲吹,剧烈倒伏的麦浪。风愈厉,麦田倒伏得愈壮美。而动人心魄的旋律正是从 这种剧烈起伏的麦浪中荡漾开来。
指挥家爱华德由于忙碌着呼风唤雨,剧烈动感聚焦在他的燕尾服上:那两片开合猛烈的燕尾,犹如两片痛苦撕裂的两翼,在剧烈颤抖之中,只有分开,而无法弥合。我恍然悟出:为什么指挥一定要穿燕尾服。那是为表现痛楚而设置的门扇。
《悲 怆》是柴科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悲情人生的写照。他自己评价这部作品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好的,他尤其强调这是他“最真诚”的一部,也是他最喜爱的 一部。作曲家如此钟情自己的作品,在于这部作品最真实地表现了他内心深层的悲苦与绝望。虽然有第二乐章那“温柔的快板”,让我们感受到自始至终的一贯单纯 的色彩。虽然有第三乐章的“活泼的快板”,强有力的节奏与气势,被柴可夫称其为“凯旋的、欢腾的进行曲”,但,作品并没有在高昂激情中结束全篇,而是进入 了第四乐章:“终曲,悲哀的慢板。”我认为这是全曲中最有难度的乐章,简直就是一首令人心碎的哀歌。
如果从作品的深度探讨,柴可夫斯基的那种深层次的痛苦挣扎,需要更深刻的认知与倾诉,需要更加细腻入微的表述与把握。因此,在这样的音乐诠释中,我固执地认为,还是那些白发盈动,那些高鼻梁与蓝眼睛的悲情弦动有着更让我感动的内涵。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