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09-09-13 21:33 《百家讲坛》杂志
1708年7月14日,23岁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来到魏玛,与他一起的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巴魅花和前小姨子巴菲娜。这是巴赫第二次来到魏玛。五年前,18岁的巴赫第一次就业便落户魏玛宫廷乐队。
巴赫来自弥豪森——这个出版了他处女作的城市。然而,统治那里的极端虔信派要求教堂礼拜禁用 器乐,这等于端了巴赫的饭碗。而且弥城工资超低,虽然巴魅花持家有方,但二婚不久的巴赫依然哀叹:“我们生活极其节俭,却常常连房租都交不起,并时时困于 意外支出。生活何等艰难!”
巴赫只好跳槽。这个德国音乐跳槽王一生都在为薪水跳槽,或准备跳槽。
两个月前,还在弥豪森的巴赫曾为魏玛侯爵翁威廉验收管风琴。他抓住机会为侯爵弹奏一曲。侯爵大悦,当场拍板聘他顶替刚退休的管风琴师。
当时德意志有352个公侯小国,面积和居民等于中国的乡镇。乐队是这些乡镇宫廷的品位象征。 翁威廉与其弟翁若恩侯爵共治魏玛,各有独立的宫廷和乐队。巴赫任职宫廷管风琴师兼宫廷乐师,算魏玛宫廷音乐三把手。不久,翁若恩去世,其子翁奥德继位。叔 侄显然不是理想的执政团队。46岁的翁威廉是个暴君,一言不合便与老婆离婚,并将她打入深宫,圈禁至死。他主抓教堂音乐。19岁的翁奥德能演奏小提琴与长 号,思想开放,主管宫廷音乐。
从社会地位上讲,巴赫到魏玛算降格以求,因为他放弃了自由人身份。
在世界史上,音乐人一直属于手艺人。巴赫到魏玛虽涨了工资,却与马夫厨娘并列仆人名册。教堂专为他设一小屋,侯爵礼拜时屋门开启以便听到琴声,祈祷时屋门关闭,巴赫坐在里面根本看不见侯爵。
因此,巴赫想涨点儿薪水,得动半天脑子。
巴赫爱钱。因为他出身贫寒。他父亲是爱深鹤市乐队号手,巴赫在8个孩子中排行老八,9岁丧 母,10岁丧父,被继母发去50公里外的俄德鲁夫投靠大他13岁的大哥。巴赫的大哥是一名出色的管风琴手,曾教巴赫学习音乐。巴赫在俄城入读新教虔信派拉 丁学校,成绩优秀,歌唱才能尤为突出。巴赫儿子巴佳爱后来在为其父所作的悼词中说:“(巴赫)透彻嘹亮的出色声音,音域宽广,唱腔极好。”
1700年复活节,15岁的巴赫高中毕业,成绩上大学绰绰有余。但已有四子的大嫂再次怀孕, 家中人满为患,饭菜就着哥嫂脸色,无法下咽。恰逢吕讷堡圣·米歇尔修道院唱诗班招生。大哥托人推荐巴赫过去,可连一分钱旅费也没给他。被亲人像垃圾一样推 出门去的巴赫与同学艾格格带着干粮,在阴晴不定的四月天徒步走到吕讷堡。那可是300公里啊!
唱诗班每年录取12个“高音出色的穷孩子”。巴赫与艾格格双双中榜,巴赫还获得最高奖学金,上学和吃住免费,有零用钱,冬天有免费木柴。此外,巴赫还参加了勤工俭学一为贵族学生擦鞋、收拾屋子和去城里买东西。
孤儿巴赫那时就明白:金钱就是独立。金钱就是尊严。因此,他一生都在争取涨工资。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