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巴伦博伊姆的管理哲学似乎是:响鼓必用重锤。在他看来,他的乐手们无所不能,尽管他的要求在乐手们看来有些不可思议。

相关 About

巴伦博伊姆 Daniel Barenboim 阿根廷-以色列的钢琴家、指挥家

时间:2019-04-20 01:42 音乐周报 谷宇飞

音乐家巴伦博伊姆近日遭遇“职场暴力”的指控与弹劾。几名曾与他在柏林歌剧院管弦乐团共事的乐手称其性格暴躁易怒、霸道且专横,多次在排练甚至音乐会现场向乐手发泄不满。由于不能适应巴伦博伊姆的性格,他们当中有人选择辞职或长期接受抗抑郁治疗。这一事件在欧洲引发广泛关注,成为乐界继性别歧视、Metoo运动、罢工风波之后又一焦点,并将“职场暴力”这一话题推向舆论高峰。

孰是孰非

巴伦博伊姆是罕有的全能型艺术家,是伟大的钢琴家、杰出的指挥大师、成功的乐团组织者和领导人、深刻的音乐思想家,以及世界知名的和平大使。岁月和病痛丝毫没有阻碍他前进的步伐,这样一位年逾古稀的天才,如今仍活跃在他所热爱的音乐热土。然而,此次关于“职场暴力”的指控,有可能致使他的指挥事业就此终结。

2022年他与其就职的柏林歌剧院管弦乐团合约即将到期,届时他将年满80岁。日前他正在与乐团商谈续约问题,弹劾事件在这个关键时刻爆发也不由令人浮想联翩。在他看来,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驱逐运动,反对者企图通过舆论施压阻挠他的续约计划。同时他也承认,自己性格暴躁部分是因性情所致,但他坚决否认对乐手存在人格侮辱。巴伦博伊姆对此表示:“我出生在阿根廷,我血液里流淌着拉美人的血统。我偶尔会发点小脾气,老实说,我看不出这有什么不对。我的初衷是让音乐家们尽己所能,我认为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但如果他们寻找托辞拒绝精进艺术,我就会失去耐心。”

各执一词

的确如此,巴伦博伊姆性情暴躁音乐圈路人皆知。有乐手抱怨说,巴伦博伊姆常常因为一些琐事生气。有时是因为一个乐手心不在焉,有时是因为一些不合时宜的音乐会礼仪,还有时是因为他所青睐的乐手休假没来排练。他甚至曾斥责一位由于亲人刚离世而不在状态的乐手。有一次,一位乐手患了肠胃流感,医生说他病得太重以至于无法演奏,巴伦博伊姆勃然大怒。乐手们说,他发泄怒火的方式不仅限于言语,他甚至曾不止一次抓住乐手的双肩疯狂摇晃。目前有三人对巴伦博伊姆进行实名指控,这三人均离开了柏林歌剧院管弦乐团。其中,以长号乐手马丁·莱因哈特的指控最为激烈,他因曾与巴伦博伊姆共事至今身心备受折磨。由于这份不称心的工作,他饱受压力和失眠的折磨,如今转投哥本哈根爱乐乐团演奏,并在那里担任管弦乐队主席。他说:“我工作时总是心惊胆颤。巴伦博伊姆性格喜怒无常,常因一点小事就翻脸。”另一位定音鼓演奏家威利·希尔格斯称:“与他共事的那段时间我饱受摧残,那是我这么多年来最糟糕的时期。我患上抑郁和高血压。但不幸的是,许多和我一样遭受过伤害的人,都因为害怕被逐出乐坛而选择沉默。”第三位实名指控者是小提琴乐手比阿特·舒伯特。这些乐手现身说法的指控,无一不勾勒出巴伦博伊姆暴躁善变、独裁专横的形象。

功不可没

尽管乐手们并不能完全认同巴伦博伊姆的指挥风格,但对其天赋才能、专业水准和敬业态度,包括指控者都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和巴伦博伊姆共事,我收获了我一生最好的音乐工作经历,对此我非常感激。但不得不说,这份工作需要付出的代价太高了。”马丁·莱因哈特如是说。巴伦博伊姆对柏林歌剧院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不仅带领乐团进军世界一流,为乐团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还推动了歌剧院音乐厅的改造和重建。柏林前市长克劳斯·沃维特曾说:“巴伦博伊姆是柏林的文化灯塔,是人们所仰望追捧的对象,是柏林惟一的世界级明星。”

音乐至上

巴伦博伊姆的管理哲学似乎是:响鼓必用重锤。在他看来,他的乐手们无所不能,尽管他的要求在乐手们看来有些不可思议。

当巴伦博伊姆度假时,乐手们总是忧心忡忡。因为这意味着他会带着新的想法回来,而乐手们必须把这些想法付诸实践。今年1月27日,巴伦博伊姆在指挥施特劳斯歌剧《厄勒克特拉》时刚做完眼部手术,由于几乎看不到乐谱以至于经常犯错,这些错误又增加了他的精神压力,但他不愿就此停歇。一位曾经和他共事的乐手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他在台上无忧无虑地工作过。巴伦博伊姆只是希望我们能和他一样付出同样的精力。”在巴伦博伊姆的支持者看来,他的严肃苛刻充分体现出他献身艺术的生命追求。在指控事件爆发后,歌剧院艺术总监荣根·弗林姆首先站出来对巴伦博伊姆予以声援:“他是个胸怀天下的领袖人物,也绝非没有同情心。”当一位名叫巴特兹多夫的乐手退休时,巴伦博伊姆为他准备了独特的告别仪式。在皇家阿尔伯特大厅的数千名观众面前,他站起身为巴特兹多夫致感谢辞。当得知乐手阿克塞尔·威尔佐克患上癌症时,巴伦博伊姆陪伴左右,直到病魔带走他的生命。

“音乐暴力”不可避免吗?

巴伦博伊姆的口头禅是:“音乐高于一切。”这是他的人生格言,并以此要求与他共事的演奏家们。但在今天的大环境下,特别是连普通乐迷都热衷于比较卡拉扬与阿巴多的指挥艺术差异,并肯定阿巴多的民主作风,巴伦博伊姆的“暴君”作风,难免更加为人难以接受与忍受。指挥家与演奏家作为相伴共存的艺术伙伴,其对音乐精神的追求或许并无二致,但如何实现却需要更多的耐心与相互理解。就此次巴伦博伊姆的“职场暴力”事件,或许只是天才型艺术家的个案。无法忍受的乐手已经离开乐团,这些指控也无法撼动巴伦博伊姆的艺术成就,但此次事件引发的思考不应局限于对“天才就可以为所欲为”的反思,以及对巴伦博伊姆续约的乐团政治阴谋论,更应把思考方向投向对音乐总监的权力制衡与音乐领域“职场暴力”乃至“教学暴力”的监督与程度判定。唯有如此,才能让音乐事业中的权力主导者,能够检醒并且学会自我约束。

巴伦博伊姆曾说:“当我是个指挥,我就是音乐上的独裁者,音乐的速度、音量,我说了算。但作为人,我崇尚众生平等。”生活中的巴伦博伊姆不缺朋友,但倘若伟大音乐家一旦处于工作状态,就变了一个人。或许他们在创造伟大音乐的同时,更需要思考这个创造音乐的过程是否违背音乐艺术的真正意义所在。这可能不仅是一个情商问题。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