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08-11-10 14:56 新芭音乐网
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已成为古往今来大提琴协奏曲文献中最经常上演的杰作之一。德沃夏克于1894年11月8日开始创作这部协奏曲,翌年完成。这时德沃夏克正担任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他是两年前从捷克来到美国担任这一职位的。1895年2月9日,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在伦敦首演,由英国大提琴家莱奥·斯特恩担任独奏,德沃夏克本人指挥。
德沃夏克生活在19世纪下半叶,运用的是一种新颖的、充满民族色彩与个人风格的音乐语言,但在音乐的形式上,他并不象浪漫派作曲家那样热衷于对传统形式进行革新。在这部作品中,他不仅严格遵循三个乐章的格局,而且在第一乐章中仍然按照古典的双呈示部写法,即先由乐队完整地演奏呈示部,再由独奏大提琴与乐队作第二次呈示。在乐队演奏的篇幅长大的第一呈示部中,首先出现的是一个短小的、具有类似贝多芬的动机那种巨大发展潜力的两小节乐句。以它为基础的主部主题在第一乐章中起着主导作用。宽广真挚的副部主题是这部作品中最令人难忘的旋律,它建立在乐章主调性B小调的关系调D大调上,在乐队呈示部中由圆号吹出,它的空阔辽远以及惆怅怀旧的性格在圆号特殊的音色中找到了最完美的表达。以见解不凡和隽永著称的英国音乐家唐纳德·托维认为,这是人类为圆号这件乐器写的最优美的旋律。当独奏大提琴重复时,这一旋律由于大提琴独有的歌唱性以及浓郁表情而显示出新的特征——更加亲切、温柔,更像是心灵的直接倾诉。不仅是这一主题,由乐队呈示的这一乐章的大部分内容都被独奏大提琴赋予或挖掘出新的内涵,如第一主题具有更强烈的激情和更坚韧的力量。
第一乐章的发展部完全建立在第一主题上。当这个动荡不宁的部分结束时,第二主题在明亮坚定的B大调上由整个乐队以强有力的全奏呈现,一改其缱绻伤感的原貌,变为辉煌昂扬的赞歌。由这一高潮开始的再现部中没有再出现第一主题,这是德沃夏克在曲式上的大胆之举:让两个主题分别主宰发展部和再现部。
第二乐章采取了三段体的形式,第一部分宁静、明朗,像是作曲家故乡田园景色的一幅优美画面。中间部分由明媚的G大调突然转入阴郁晦暗的G小调,象是明朗的天空中突然乌云密布。在乐队强奏的四小节沉重不祥、充满悲剧色彩的过渡之后,独奏大提琴奏出悲泣般的哀伤旋律,它来自作曲家多年前创作的《四首歌曲》中的《让我独自一人》。这里的借用旧作寄寓着作曲家的内心情感:当他创作这部协奏曲时,传来了妻子的姐姐、同时也是他30多年前的学生和恋人约瑟菲娜·考尼佐娃(同莫扎特一样,德沃夏克后来将自己的感情转向了心上人的妹妹,他同安娜于1873年结婚,安娜也曾是德沃夏克的学生)病重的消息,这首《让我独自一人》一直深受约瑟菲娜的喜爱,因此作曲家将它写进了这个柔板乐章中,以表达对约瑟菲娜的思念。最后宁静的气氛再现。
第三乐章开始于仿佛从原处传来的进行曲音调,独奏大提琴奏出这个回旋曲乐章的主要主题。照德沃夏克的传记作者奥塔卡·索雷克的说法,这一活跃的主题是“作曲家期待着早日还乡的愉快心声”。这个主题第三次出现,其间有两个对比性插部。一个宁静优美的段落好似对两个乐章的简短回顾,最后在乐队响亮有力的全奏中结束。
这部杰作作于1895年。本曲不但是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而且也是少数几部广受世人喜爱的大提琴协奏曲杰作之一。 德沃夏克所留下的杰出作品中,交响乐和协奏曲一类的“无标题音乐” 明显多于歌剧和标题音乐,这种倾向对于他来说,越到晚年越为显著。如果拿他初期的钢琴协奏曲或中期的小提琴协奏曲,与这首大提琴协奏曲作一个比较,就会发现这首协奏曲不但在作曲手法上更为明确和熟练,而且在乐器法的运用,以及构成技法的自由性上,均有显著的进步,另外本曲在风格上也比以前更显示出富于表现力的个性。 可以不折不扣地说, 德沃夏克先天所具有的丰富的旋律性创意,和后天对古典音乐造型的探索,终于在这部作品中结成了丰硕的果实。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快板, b小调,4/4拍子。本乐章采用了比较严格的奏鸣曲形式,宏伟壮丽的第一主题和忧伤感人的第二主题相互对应,充满对祖国的眷恋。
第二乐章 不太慢的慢板,G大调,3/4拍子,三段体。 这可以说是从美国寄情于遥远的祖国的一首乡愁之歌, 也是充满了典型的波希米亚特色的伤感,是将大提琴这种 “会歌唱的乐器” 与作曲者抒情的天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十分杰出的乐章.
第三乐章 中庸的快板,b小调,2/4拍子。 这是用自由的回旋曲形式写成的充满蓬勃生气的乐章,也是巧妙地运用黑人灵歌旋律和波希米亚民俗舞曲节奏,把德沃夏克音乐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乐曲。此乐章表现了作者回归故土时的欢悦心情。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