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08-09-24 10:44 搜狐音乐
发端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中国社会改革,如一阵春风吹醒了祖国大地,国门打开了,思想开放了,人们渴望着改变那束缚已久的文化娱乐生活,禁祻的思想和压抑的情感如洪水破坝一样宣泄出来。很多在当时看来十分新奇又不可思议的“玩意儿”开始流行,比如流行歌曲的出现就是中国娱乐圈的一大进步。2008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的30周年,但记忆中,总有一些熟悉的歌声回荡在耳边,伴随着我们成长,难以忘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打开记忆之门——发掘已经被时间深埋的记忆,然后,我们共同收藏。
邓丽君、李谷一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萌芽
邓丽君:《甜蜜蜜》(1979年)
中国新时期流行音乐文化的萌生开始在广东。这就是令人记忆犹新的邓丽君风靡大陆的时期,港台歌曲,特别是邓丽君歌曲对日后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她的演唱整整影响了一代大陆歌手。
1979年,歌星邓丽君发行专辑《甜蜜蜜》,伴随着改革开发的步伐,邓丽君美妙的爱情歌曲也像春风一样吹进了祖国大陆。那甜甜的、柔美的歌声轻轻地召唤着沉睡中的人们,充满人性和温暖感的声音渗入了人的心底。听惯了《红灯记》这样的样板戏、《红太阳颂》这样的革命歌曲的人们,猛然间发现还可以有另外的选择,他们惊讶地发现,原来生活可以是这样多姿多彩的。
李谷一:《乡恋》(1979年)
就在香港台湾流行着邓丽君时,内地冒出了个李谷一。1979年底的一首《乡恋》,让她走向了风口浪尖,让老领导、老同志听“背过气”去,还被定性为“灰暗的、颓废的、低沉缠绵的靡靡之音”,但这首歌无疑让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了流行歌曲的独特魅力。李谷一成了改革开放初期娱乐圈的标志性“地标”,而她在内地开创的气声唱法,开启了中国流行歌坛之先。
20世纪80年代兴起
叶振棠:《万里长城永不倒》(1983年)
1983年内地播放了第一部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万巷皆空,主题歌随之广为流传,人们根本不了解演唱者姓氏名谁,甚至非广东观众连歌词都听不懂,但举国上下依然有无数人刻意卷着舌头模仿着“晚累蚕岑用八刀,钱累网窝睡套套”的唱腔。此后流行的粤语歌以及模仿秀,论起源都与此不无关联。
张明敏:《我的中国心》(1984年)
在1984年春节晚会上,张明敏唱红了《我的中国心》,之后《我的中国心》火遍大江南北。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将一位香港演员请上内地舞台。大街的商店里反复播放着:“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我的中国心》的旋律渗透了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灵。而对于中国内地群众来说,第一次发现原来爱国歌曲还可以用一种流行歌曲的方式演绎——既体现爱国,又体现时髦,何乐而不唱呢?
费翔、毛阿敏
费翔:《冬天里的一把火》(1987年)
1987年的春晚舞台,成为了这位英俊混血儿人生的转折点。一首《冬天里的一把火》让费翔成了全国男女老少都喜爱的全民偶像。棱角分明的轮廓,英俊深邃的眸子,灿烂阳光的笑容,高大挺拔的身姿,使万千少女为之着迷。他的经典动作和帅气打扮也吸引了当时众多的年轻人争相模仿。从1986年录制的专辑无人问津到春晚后他的盒带狂销160万盘,这把“火”让费翔着实在内地火了一把。
毛阿敏:《思念》(1988年)
1988年毛阿敏的《思念》登陆春晚,也正是这首《思念》使毛阿敏一举成名。一曲《思念》似一只轻柔的蝴蝶仙子,飞越大江南北,向人们捎去温馨的节日问候。随后,毛阿敏又唱红了《渴望》、《同一首歌》、《绿叶对根的情义》等十多首歌曲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名曲。毛阿敏成了中国流行乐坛上一个永远的名字,她的歌传唱不衰,刻骨铭心。
韦唯:《爱的奉献》(1988年)
1988年,韦唯演唱了《爱的奉献》,但真正让韦唯和这首歌红起来的是1989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爱的奉献》一播出即深入人心。浅显易懂的歌词,舒缓的旋律,高尚的主题,深情的演唱,春节晚会的覆盖率,所有的因素都促成这首歌一跃成为那个特定时代的特定经典。直到今天,当国家和人民需要温暖和感动的时候,这首歌的旋律必然响起,呼唤人们心中的爱。
宋祖英、张也
20世纪90年代高潮
宋祖英:《小背篓》(1990年)
90年春晚舞台上的宋祖英清纯得可以滴出水来,一首《小背篓》让全国观众记住了这位美丽的苗家姑娘。此后宋祖英演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辣妹子》、《爱我中华》、《好日子》等经典歌曲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和世界华语圈。宋祖英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被誉为拥有“歌唱家的嗓音、舞蹈家的身段、美女的面孔”,她凭自己自己独特的声乐艺术表达方式和演唱风格,成为了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标杆和绚丽景观。
于文华、吉祥三宝
于文华、尹相杰:《纤夫的爱》(1993年)
1993年2月,于文华、尹相杰这首《纤夫的爱》在北京电视台正月十五元宵晚会上首次与观众见面。1994年的春晚过后,于文华和尹相杰录制的同名MTV获得了全国音乐电视大奖赛银奖。当年《纤夫的爱》的火爆程度今日已经难以想象,当时收录了这首歌曲的专辑盒带和光盘到处都是,盗版更是比比皆是,这股热潮甚至波及海外。一位唱片公司职员曾经去美国参加一个音乐节,他特意带了些《纤夫的爱》盒带。结果,由于老外们对这首歌的偏爱,《纤夫的爱》很快就被抢光了。一个坐船头略带羞涩的“小妹妹”,和一个眯着小眼戴着黑框眼镜胖乎乎的“纤夫”,成了当年最红的歌星。那一年大街上所有高音喇叭里放的基本上都是这首歌,“妹妹你坐船头,哥哥我岸上走”,冷不丁还以为所有的城市都成了水城威尼斯。
毛宁:《涛声依旧》(1993年)
1993年春晚,歌手毛宁将古代文人张继的《枫桥夜泊》重新演绎成一曲《涛声依旧》,让人们重温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婉意境。毛宁因为这一首《涛声依旧》红遍大江南北,各大晚会,各大活动,各大商场,各大公共场所到处都能听到他的“涛声”。毛宁这条出名之路还引发了广东歌手北上的潮流,歌曲中一句经典歌词后来也被篡改成“我这张旧船票还能否登上你的破船……”
张也:《走进新时代》(1997年)
1997年,张也把这首主旋律歌曲唱得家喻户晓。《走进新时代》是歌颂我国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另外一首《东方红》和董文华的《春天的故事》则分别歌颂了第一代领导集体和第二代领导集体。一首歌标志一个时代,标志一代领导人——这是很有中国特色的歌曲创作。在此后的许多大型晚会和电视节目上,这首歌成了必备的压轴曲目。张也这一深情“表白”,全国人民都心领了。
陈红:《常回家看看》(1999年)
99年的春晚让这首《常回家看看》在一夜间火了。这首歌的歌词非常朴实、类似生活中的口语。它以最朴素的语言倾诉着人间至真至纯的感情,寄托着普天下所有父母和儿女的心愿——“常回家看看”。亲情的呼唤,让整日在外为事业奔波而疏于与家人团聚的人们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歌声响起的时候,至少电信业务立马变得繁忙起来。
21世纪初期发展
雪村:《东北人都是活雷锋》(2000年)
以叙述的形式将曲艺与流行音乐融合在一起,雪村管这种类型的歌曲叫作“音乐评书”。《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以极快地速度在网络上流传,受到了网民的追捧,“翠花,上酸菜”成了当年的流行语,人们平时说话开始用“那疙瘩”、“淫”,东北语言文化也随之传播开来。网络成了推销歌曲的工具,网络歌曲从此诞生。
刀郎:《2002年的第一场雪》(2004年)
2004年,绝对可称为“刀郎年”。《2002年的第一场雪》,让很多人记住了这个有些沙哑的声音,记住了这个唱着新疆味儿歌曲的刀郎。刀郎当时有多红?《2002年的第一场雪》、《情人》、《冲动的惩罚》,这些歌不管你有多么不喜欢,它总是会从各种“发声器”里传出来,传进你的耳朵,然后你就会发现,你也会哼那么一两句了。
布仁巴雅尔:《吉祥三宝》(2006年)
以一家三口问答的形式来演唱这首歌,乍一听会觉得很温馨,随后便有一种感动的情绪涌上心头。亲情是永恒的主题,06年春晚过后,人们被这首洋溢着亲情的歌曲打动了,优美的旋律,清新自然的曲风,还有一个可爱的童声,这就是家的感觉。再加上叽里咕噜的蒙语带来的新鲜感,观众们很快就记住了这首《吉祥三宝》。
2008年回首展望
于文华:《我生在1978》(2008年)
回首改革开放这30年,“用嗓子绣花”的于文华以一曲《我生在1978》唱出了一代人的心声: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提高,更让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我生在1978,我在春天的故事里长大”,“我生在1978,我在和谐的家园里长大”……虽然这是一首非常主旋律的歌曲,但它以独特的视角,朴实又亲切的语言讲述了30年的改革给我们伟大祖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再加上于文华细腻又不失大气,柔美而不做作的演唱,和那歌声里流淌出的舒缓曲调,就足以让人们产生心底的共鸣。
30年,足够漫长;30年,又极为短暂。但它终归要成为一段历史。未来,还将有一个又一个30年,伴随着祖国的腾飞,也会有一首又一首优秀的歌曲被载入历史的画卷,扎根于人们心中。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