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09-03-13 09:28 音乐周报 张蕾
1996年9月6日,中国交响乐团首演音乐会,陈佐湟慧眼识才,14岁的少年郎初显大师风范。
1996年,经文化部报请国务院批准,在原中央乐团基础上,重新组建中国交响乐团。重组后乐团在体制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全员聘任。在艺术上,中国交响乐团首次建立了与世界职业乐团同步的音乐季演出机制,跨出了正规化、职业化、规范化的第一步。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超强震荡,被视作国内交响乐团职业化改革的开端。
1996年3月初,已经张挂40多年的“中央乐团”白底黑字木牌被摘掉,取而代之的是赵朴初大师题写的“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牌匾。从此,中国交响乐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铁饭碗打破了
中国交响乐团在管理上,力图改变党政领导说了算的旧模式,实行国际上行之有效的职业乐团艺术总监负责制,旅美指挥家陈佐湟应邀回国,走上中国交响乐团首任艺术总监岗位,原中央乐团党委书记朱信人任总经理。
陈佐湟曾在美国兼任两家交响乐团的艺术总监,为了能有更多时间效力国交,他辞去了其中之一罗德岛交响乐团艺术总监职务,和文化部签署了4年任期责任书,他的目标是要把国交建设成为“让每一个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都自豪的乐团”。第一步就是要打破铁饭碗,取消终身制,实行全员聘任。
“终身制是音乐事业和艺术家的大敌”,陈佐湟说,“一定要引入竞争机制,否则再好的艺术家也不可能发挥好自己的才华。所有人员均采取聘任制,国交从此以后不会再出现哪怕是一个人的终身制”。陈佐湟提到,竞争机制体现在薪酬上,由原档案工资和岗位工资构成,乐队首席、声部长、队员之间拉开差距,从试用人员到乐队首席,从1000元到5000元不等。陈佐湟表示,希望通过拉开薪酬差距,引入良性竞争,使人才流动起来。
新组建的中国交响乐团不再保留创作组,只设立一个由吴祖强、李德伦、韩中杰组成的顾问委员会。朱信人介绍说,“乐团与聘用人员之间双向选择,合同期从1年到3年不等,乐团很慎重地接收每一位乐队队员,双方一旦签字,就必须严格按照协议办事,乐手在团期间绝对杜绝私自走穴、录音等”。而乐团则最大限度保护和尊重艺术家的价值,除了薪酬大幅提高之外,每年乐手还能享受一个半月的带薪假期,这在当时国内乐团绝无仅有。
考场上拉幕了
1996年6月,中国交响乐团首次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乐手,全团上下为此忙的不亦乐乎。
提起十几年前的那次招聘,当时的艺术策划部副主任田振林记忆犹新:“准备工作很细致,各部门分工明确,负责抽签的、安排候考的、门口叫号的、维持秩序的,还有负责评委生活的,安排饮食、起居、车辆等等,所有环节需要协调,我就是那个负责调度的总管”。这次考核和以往都不一样,从考试到发榜,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规则执行。有史以来第一次采用拉幕的方式,应聘者先到会议室抽签后,再到不同的房间候场,从听叫号到考试再到发榜,整个过程中,考生的身份识别,始终用一个考号标志。幕后的演奏者,评委只知其号码,不知其人,”。为了让评委听到最好的声音效果,幕布的高低、座椅的方位,都经过多次调整;招聘期间,所有评委集中“隔离”,衣食住行统一安排,房间电话全部掐断,“采取的一切措施就为了一个公平”。
国交改革新动向倍受业内人士关注,基本不用大作广告,众多应聘者慕名而来。老中央乐团乐手,北京、上海及全国各地乐团乐手、音乐学院应届毕业生以及海归华人音乐家,共有217人报名应聘。“这体现了大家对国交的信任和期待”,陈佐湟称。经过严格考评,原中央乐团乐手49人,外地乐手4人,从国外回国受聘者3人等82名乐手脱颖而出。经评委会认真讨论,首席暂缺,刘云志代理首席。“这主要考虑到为了留有余地,首席和声部长都没封顶,对于演奏员,这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考验”。
6月17日至19日,招聘工作进行了最后一项——82名受聘者与乐团签订劳动合同,成为中国交响乐团历史上第一批乐手。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