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相关 About
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 Shanghai Isaac Stern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上海首个国际性顶级小提琴赛事 |
陈钢、何占豪 -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Chen Gang, He Zhanhao: The Butterfly Lovers' Violin Concerto 中国最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 |
时间:2016-04-08 15:14 新闻晨报 殷茵
原标题:上海纽约双城调查结果出人意料 《梁祝》无人识?中国音乐传播路漫漫
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小提琴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是哪一首?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梁祝》,没有之一。”这首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小提琴协奏曲,曾被誉为“中国妇孺皆知的音乐作品”,“完成了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创世纪”。
但近日一项在上海和纽约展开的“双城调查”结果显示:在上海随机采访的350个中国人中,有30%的受访者从未听过《梁祝》,而在纽约随机采访的100人中,听过《梁祝》的仅7人。
我们引以为傲的《梁祝》在国外并不如想象中知名——这个结果虽是意料之外,却也情理之中。“这些年我们通过很多方式让中国音乐走出去,包括很多乐团去国外巡演,但怎样做才真正有效果,这是个很大的选题。”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说。
全球演了58年,调查显示鲜有人知
1959年5月27日,由何占豪、陈钢作曲,俞丽拿独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登历史舞台。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这部充分汲取了民族音乐养分的交响乐作品,成了国内音乐会上长演不衰的保留曲目,仅上海交响乐团就已上演《梁祝》近120场,足迹遍及7个国家近20座城市,而文格洛夫、吉尔·沙汉姆、西崎崇子、诹访内晶子、郑京和等小提琴大师都留下过各具性格的版本,《梁祝》 一度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标杆性作品。
也正因此,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将这首作品作为半决赛环节的曲目——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曾拿过哪项国际大奖,要想进入决赛,都要过了 “指上化蝶”这一关。然而,赛制公布后,执行委员会收到大量国外选手的“寄谱”请求,其中包括不少身处国外的华人选手,“我们自认为非常有名且在全球范围演出了58年的作品,在大家心目中的熟悉程度到底如何?”比赛主办方上交团长周平这样解释调查发起的初衷。
调查的结果显然低于他们的预期——比赛执行委员会在上海随机采访了350个中国人和150个外国人:中国受访者中,70%的人听过《梁祝》,但其中 30%的人不能立刻哼唱出旋律,在未听过《梁祝》的人中,20-39岁的年轻人高达59%; 在上海受访的外国人中,仅16%的人明确表示听过。另一边,纽约的团队则在当地采访了100个人,结果显示,93人未听过《梁祝》,其中甚至有近20位音乐院校的学生、教授以及音乐从业人员。有趣的是,当在试听后被问及这首曲子来自哪个国家时,答案五花八门。“可见中国音乐基本的元素是什么,他们都不清楚。”周平说。
中国音乐走出去,量变是质变前提
近年来,国内的各个文艺领域都在力求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的文化能长远立足于世界舞台。而本次双城调查的结果却令人思忖,中国音乐如何才能真正走出去?这也许不是一次调查甚至一场比赛可以找到答案,但思考本身,就是好事。
“这些年,不光是上交,大家都在做这方面的努力,这绝不是无用功,但考虑可以用更多的手段。”在周平看来,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尤其是在当代社会,更应该用多种手段来传播,例如视频等新媒体,到达率非常高。其次,除了演出,比赛也是一个平台”。
因此,在本届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中,通过预选赛的36名选手都面临“中国乐曲关”,这其中包括了来自韩国、日本、美国、德国等10个国家的 23位国外选手。周平表示,希望通过让全球的选手来演出、学习中国作品,了解中国的音乐语汇,“《梁祝》 中包含了很多中国的戏曲元素,它在音乐表达方面与西方作品是不一样的,比如它的滑音,没接触过的人是需要花一定功夫的。因此,学习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了解和掌握这个乐曲中国元素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中国式的音乐表达”。
那么,国外的选手要如何拿捏《梁祝》里的中国味道?周平透露,比赛组委会将面向社会征集《梁祝》的“译稿”,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紧拉慢唱”、独特的表情记号以及故事情节。“音乐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大家对于中国音乐的想象可以是多种多样、充满开放性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更多的音乐家和普通人来接触和了解中国音乐”。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