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09-07-18 09:35 中国新闻网 唐若甫
“漫步”音乐会 何时任逍遥?
把以伦敦的逍遥音乐会为代表的轻松愉悦的音乐会形式移植到国内,一直是音乐人的梦想。然而移植之路,却远不如音乐会的主旨那么“轻松”
文/唐若甫
7月4日~11日,国家大剧院首次尝试推出了“漫步经典”系列6场音乐会。音乐会一改古典乐的严肃面孔,示人以“轻松、短小、休闲”的形式。大剧院艺术总监陈佐湟把它的形容为“让古典乐脱下晚装,换上休闲帅气的牛仔、T恤、运动鞋”。
和如今已成为国内惯例的新年音乐会一样,国家大剧院的“漫步经典”也是模仿了西方成熟的经典音乐会,它的蓝本来自伦敦逍遥音乐会和柏林森林音乐会。而在中国,它并不算“首次”亮相,2006年,英国BBC交响乐团就来到北京和上海巡演,全套曲目和音乐会组织形式都直接照搬英国著名的逍遥音乐会(Proms)。
可是,3年前原汁原味的“礼服换上牛仔”的音乐会,在中国的首演却以一个颇为尴尬的结局收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大剧院的这次“漫步”,多少有些凝重。
在呈现形式上,“漫步经典”比2006年来到中国的“逍遥音乐会”更加完善。音乐会现场舞台背景制作和灯光控制,还有覆盖北京的多块户外大屏幕的现场直播,以及电台、电视台和网络直播,都是对逍遥音乐会野心勃勃的效仿,亦显示了大剧院整合资源和渠道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
可除了呈现形式走在前列,整个音乐会的组织形式因碍于各方面制约,并未有太多新意和原创本色。而也许戒备森严的国家大剧院生来就不是“逍遥”的乐土。
首先,“进大剧院,过安检”的金科玉律就给一开始抱有“逍遥”念头的观众一个“打击”,也打消了观众指望将国家大剧院歌剧院视为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的希冀。而音乐会主持人毫无互动照本宣科的台词,以及全套黑色燕尾服凝重登场的乐团,在色彩变化的舞台背景下尤为格格不入。唯有美国指挥家孔泽尔和美国音乐家红色西服在黑色的中央歌剧院管弦乐团中起到调剂作用。
和以往在大剧院里欣赏演出最大的不同,就是当孔泽尔指挥美国最伟大的电影人约翰·威廉姆斯的电影配乐时,一位前排的观众掏出手机拍摄,立刻从歌剧院四面八方射来点点红色激光。一边聆听《星球大战》组曲,一边观赏激光发射,这在国家大剧院是难得的别样感受。
在休闲的音乐会上拍照或者随意走动,这是“逍遥音乐会”100多年来的主旨,也是为吸引更大多数观众来参与的形式。可是要把这种“休闲”移植到中国,却没那么容易。
逍遥之“罪”
事情追溯到 2006年6月19日,这是个中国演出史上让人如鲠在喉的日子。被誉为“小提琴女神”的德国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出,也是其国内巡演的一部分。演出临近结束时,一位前排的观众掏出相机悄悄拍照,虽然关闭了闪光灯,但红色的对焦灯扰乱了演奏家的情绪。穆特当即停下演奏,横弓怒指拍照男,呵斥道“我没法拉,你出去”。拍照男随机被保安“请出”音乐厅,演出继续。这是国内舞台上少有的音乐家赶人事件,也是笔者所知的穆特在中国的第二例“ 赶人”行为,后称“拍照门”。
“拍照门”很快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并不断被添油加醋,还引发了事关音乐会礼仪和音乐会持票者权益保护的热火朝天的纷争。穆特上海站演出结束后赴北京,一批音乐爱好者闻讯在其演出地点的北京世纪剧院发起观众签名活动,号召杜绝音乐会拍照行为;而上海大剧院的领导更飞赴北京“言传身教”;世纪剧院的全体员工则像特工一般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最终,音乐会在场务人员的竞相奔走和对讲机的呼喊声中“顺利”结束。
“拍照门”后短短4个月,英国BBC交响乐团在新任首席指挥、捷克指挥家吉利·贝洛拉维克的率领下到访中国巡演,履及京沪两地。在北京,巡演也是第九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一部分。由于乐团是将全套曲目和音乐会组织形式直接照搬英国著名的逍遥音乐会 (Proms),新闻宣传中打出了“BBC逍遥音乐会移师北京!”的口号,并大谈“逍遥音乐”会按词义解释是指听众可随意走动的音乐会。新闻通稿中写道“ 许多人穿着奇装异服去看音乐会,而且像看球赛一样呐喊助威,庆祝和颂扬英国人的爱国热情,这与传统古典音乐会的形象相去甚远。”
抱着对“逍遥音乐会”的无限期待,笔者聆听了当年10月25日在中山音乐堂举办的音乐会。男性乐师包括指挥家一改黑色燕尾服以非传统的白色西装登场,女性乐师则是五颜六色的彩装礼服。一曲亨利·伍德的《大不列颠海之歌幻想曲》结束后,笔者按捺不住激动起立鼓掌,并掏出相机关闭闪光灯拍摄。工作人员立即过来劝阻,要求收起相机并入座。曲毕鼓掌间隙,笔者以逍遥音乐会形式为由据理力争,工作人员则以剧场规定为由反驳。
在之后10月27日BBC交响乐团上海巡演的发布会上,有记者提出可否在音乐会中拍照和走动。主办方以“尊重BBC交响乐团意愿”一语带过,而上海演出后,当地媒体也默契地在报道中赞赏BBC交响乐团的听众纪律,并抛出“长脸”之说。
来自伦敦的“逍遥”之旅,就这样在与其宗旨相逆的氛围中,结束了它在中国的首次亮相。
“疯狂”的遐想
当中国的观众或主办方仍旧无法把握逍遥音乐会实质之时,日本音乐人却已经将逍遥音乐会发扬光大,并且在一个法国人创意的推波助澜下,将“逍遥”的本质——“更多样、更广泛、更廉价”发挥得淋漓尽致。
由法国人雷尼·马丁创意、发起并在法国南特的“疯狂之日”(LA FOLLE JOURNEE)旨在彻底颠覆古典音乐演出的常规形态,但依旧保证演出的完整性。一言蔽之,“疯狂之日”就是一个古典音乐演出的超级大集市。举办地点通常为一座城市的融合了户外和户内并拥有诸多公共和室内空间的国际会议中心,音乐节通常为一周,以其高密度地同时进行音乐会表演,票价低廉,以及动员全城乃至全国音乐家资源著称。每场音乐会限时45分钟以内,在各个空间同时上演。听众可以从一个音乐会毫不顾忌地光顾另一场音乐会,仿佛在逛商场。
目前南特的“疯狂之日”已经“出口”到了里斯本、比尔堡、东京和里约热内卢,其中东京为最成功。东京“疯狂之日”的举办场所为东京国际会议中心。
仅以2006年为例,根据日本主办方尾本音乐事务所提供的统计数据,当年的东京“疯狂之日”在演出的一周中,共计售出票数近18万张,吸引听众人次70万,演出共计377场,共有1900名音乐家参与演出。整个音乐节平均出票率为92%,六成听众为首次参加,四成为参加两届以上。2007年,听众人次首次破100万,演出共计473场,其中181场为售票,其余场次均可免费聆听,有近2300名音乐家参与。
“疯狂之日”作为国际上先进的音乐会组织形式,值得探索和研究。
回头看国内,笔者认为最接近“逍遥音乐会”精神的还是拥有50多年历史的上海“星期广播音乐会”。音乐会隔周周末在上海音乐厅举办,依靠主办方电台的优势做广播直播(这与BBC主办逍遥音乐会异曲同工),配有风趣幽默的多面手、音乐博士王勇做主持(他一度是上海儿童节目的主持人),台上台下时有互动,票价低廉,但音乐会质量上乘、选曲考究、制作精良的节目册免费赠送。音乐会长期上座率为九成以上,已连续两年被评为“上海最佳古典音乐普及演出”。若有更强大支持,“星期广播音乐会”有可能让国内的乐迷真正“逍遥”起来。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