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07年兰州宣布筹备成立秦腔博物馆至今,已经一年多了,当我们来到秦腔博物馆筹备办公室时,得知目前秦腔博物馆已经面向民间征集文物800多件了。办公室负责人陈岚如数家珍地向记者展示着收集来的文物。

2008-07-05 02:55 甘肃日报 秦娜

自2007年兰州宣布筹备成立秦腔博物馆至今,已经一年多了,当我们来到秦腔博物馆筹备办公室时,得知目前秦腔博物馆已经面向民间征集文物800多件了。办公室负责人陈岚如数家珍地向记者展示着收集来的文物。这些文物主要包括不同版本、不同价值、不同年代的秦腔剧本,脸谱、戏俑、木偶、扇面等珍贵资料。陈岚说:“好东西真是很多,每个文物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收一件文物,都觉得是又做了件有意义的事。”在陈岚的叙述中,那幅关于秦腔的历史画卷在我们面前慢慢展开。

古戏楼:曾经的热闹已远去

秦腔博物馆筹备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幅我省戏剧评论家李智手绘的《兰州市明清民国时期戏楼分布图》,图上用红笔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个戏楼的名字。据说在戏剧最繁荣的年代,甘肃有800多座戏楼,兰州最多时有戏楼103座。研究秦腔多年的李智告诉记者当年兰州是一个文化戏剧城市,戏楼的建造规格也各不相同,基本上囊括了当时戏楼的所有风格,有会馆戏楼、宗祠戏楼、王府戏楼、神庙戏楼和戏社,也就是人们常讲的戏园子。当时仅张掖路就有近20座戏楼,除了北京和广州外,还没有哪个城市能够同时具有这五种风格的戏楼。

1400年,金天观戏台院建造完成,这是目前兰州所见最早的戏曲演出场所。此后,在兰州境内的城乡区域里,陆续兴建起了大量规模宏伟造型考究的戏台、戏楼,以及专供戏曲演出的棚舍、馆所。这些大大小小的演出场所,分别设于遍布城乡的庙宇、寺院、道观、宗祠、会馆,以及集市、街区等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如兴建于乾隆十八年(公元1754年)的“青城城隍庙戏楼”、修葺于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的“府城隍庙戏楼”、建于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的“白云观戏楼”,初步计算,那一时期先后兴建的专供戏曲演出的场所不下百座,当时戏曲演出的繁盛景象也可见一斑了。

上点年纪的人大概都记得,在张掖路上有一个陕西会馆戏楼,陈岚说这座戏楼是唯一一座可以两面演戏的戏楼,可是在上世纪90年代也被改造为商用,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陈岚的话语中带着无限的遗憾,她说现在兰州只剩下5座戏楼:白云观戏楼、榆中金家崖戏楼、青城东滩戏楼、榆中周氏家庙戏楼和永登山陕会馆戏楼,这其中还有几个处在“危险”的处境。

李智告诉记者他们希望在秦腔博物馆里用分布图、微雕和动画等形式把古戏楼展示在观众面前。

老照片:讲述秦腔的故事在众多文物中,有两张珍贵的照片,是1875年光绪元年俄国商人包养斯基在兰州拍摄下了堂会上唱戏的情景。李智说那时照相机才刚刚兴起10来年,所以这两张照片应该是中国最早反映戏剧的照片。照片如实地记载了当年秦腔演员的扮相和化装,这张珍贵的照片表明了戏剧走下了戏台,走向了家庭,戏剧演唱范围比以往更为广泛了,为如今人们研究秦腔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佐证。#p#分页标题#e#

李智说从明清开始,封建的庙会祭祀活动就日益兴盛起来,当时兰州“处处有庙,庙庙有会,会会必演戏曲”,比较大型的庙会演出有:“五泉山庙会”“兴隆山庙会”“府城城隍庙会”等等。

甘肃省著名的戏剧评论家范克峻如今已经80多岁了,他向秦腔博物馆无偿地捐出了多年来收集的有关秦腔的宝贵资料。在范克峻的回忆中,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秦腔声声唱的年代。在戏社里,戏台上演员们卖力地唱,一曲唱罢,台下的戏迷如果觉得唱得好,除了叫好,还要从怀里掏出自带的鸽子放出来,鸽子在戏园子盘旋一周又回到主人手里,演员唱完如果看到满场飞鸽子,就知道自己受到了肯定。如今的影视剧中,也找不到这样的情景。

失传剧本:填补空白李智介绍说秦腔博物馆征集到一些珍贵剧本,已知年代最早的是清代的手抄本,还有民国的刻印本,有清传奇的古老剧目和一些已经失传的剧目,目前收集的剧本主要有石印本、刻印本、打印本、铅印本等版本,这些剧本的发现填补了秦腔历史的空白。记者看到了几本民国年间由书局印制正式发行的剧本,大小相当于过去的小人书。陈岚说这些剧本当时都是在戏楼、庙会上出售的,戏迷们可以买来自己练唱,所以在那个年代,唱两句秦腔也成了一种时尚。

李智说秦腔最早发源于山陕甘一带,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分为甘肃秦腔、陕西秦腔、山西梆子,明朝中叶有了雏形,清初比较完善了,和当地方言相结合,每个地区又有很多不同的唱腔,西安地区叫做“乱弹”腔。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1911年,陕西易俗社兴起,有一些文人学士对秦腔进行了改良,使秦腔推进了一大步,原来只有神话戏、帝王将相戏,在这一时期,剧本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具有进步思想内容,这种改良不但影响着陕西秦腔,也影响着甘肃秦腔,到1949年,在兰州演出的秦腔剧目基本上都被易俗社的戏代替了。

清末民初形成了戏剧的高峰期,当时的兰州由于地处丝绸之路要地,四面八方的人往来于此,所以不单是秦腔,在兰州的戏剧舞台上人们还可以听到昆曲、京戏、河北梆子、晋剧等多种戏曲,戏曲班社明显增多。

秦腔在当时的兴盛,使得一些兰州小曲子艺人纷纷转行学习秦腔。这个时期还捧红了一些秦腔演员,其中不能不提到享誉陕甘的“麻子红”(本名郗德育),他在创造性的演出实践中,兼容并蓄,吸收陕、甘表演中的精华于一身,逐渐形成了兰州派秦腔。

李智说:“秦腔当时在西北是非常辉煌的,也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我们希望秦腔博物馆展现一种秦腔文化和秦腔的历史。”在李智看来,秦腔博物馆三个支撑点:剧目、文物展现和项目研究的定位,是不想让博物馆仅仅成为“文物保险柜”,而是挖掘、保护和发展秦腔的一个平台。秦腔博物馆馆址初步确定在金城关,建成后将成为全国首个秦腔博物馆,也是继戏曲博物馆、京剧博物馆、昆曲博物馆之后的第4个戏曲类的专业展馆。

如今走在张掖路上,除了浓重的商业味,已经嗅不到些许当年秦腔声声唱的气息,只有陈岚手中那些“锈迹斑斑”的木偶、妙趣横生的戏俑、耿家脸谱的剪画……还在向人们诉说着那个属于秦腔的年代。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