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08-11-03 13:37 东方早报
古典音乐死了吗?到底是谁想谋杀它?一百多年前的李斯特是如何包装推销自己的?马勒、R.施特劳斯、卡拉扬、比彻姆等古典巨星如何来经营自己的音乐事业……被誉为当今乐评界奇才的诺曼·勒布莱希特(Norman Lebrecht)在畅销书《谁杀了古典音乐》中提到名利熏心的古典明星、唯利是图的唱片业以及缺德的经纪人,联手将古典乐搞得奄奄一息,舞台上的大师名流在他笔下不再是星光熠熠。
日前,来沪参加亚太交响乐团论坛的诺曼接受了早报记者的专访,当谈到青年钢琴家郎朗高昂的出场费时,这位一直对早报记者强调自己是“乐观主义者”的老人说:“郎朗这样让我很沮丧,这种现象普及开,会很负面。 ”
说中国
郎朗“吓死我了!”
很少能遇到如诺曼般大胆直言、针砭时弊之人。所以一到中国,就有不少人向其报了料。当听说钢琴家郎朗的出场费高达40万元人民币时,诺曼惊呼“吓死我了!”——“这是50年前卡拉扬的策略‘要我就多付’。一旦你开始夸张涨价,时间长了你就成了保时捷一样的商品。郎朗这样让我很沮丧,因为中国古典乐发展得很快,很有可能成为乐坛新的推动,但一旦郎朗这种现象普及开,会很负面。”
诺曼谈到中国千万琴童,虽然不可能都变成郎朗,但会成为听众。今后要想吸引年轻人入剧场,要真诚地为他们设身处地考虑。“比如别再7点钟开场了,也别演出两三小时之久,那是为老爷爷、奶奶设计的,完全可以在年轻人聚会shopping之前为他们奏上45分钟,好让他们朋友间借机碰上听上一曲后结伴去玩。”
诺曼热情洋溢地哼起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那像是一种爸爸和儿子的对话互动,虽有不同意见,虽有对权威的反对,但最后终将因为互相的爱走在一起,这让我听到希望,代沟是可以弥合的,而在其他艺术中我听不到这种希望。”
说大师
卡拉扬的损害力最强
诺曼澄清说,他那本畅销书其实和“杀不杀”没什么关系,书的原名叫《当音乐停止时》,但一发行到美国就被出版商改为热辣的《谁杀了古典音乐》。更可怕的是大标题下紧跟着他的名字。“凶手是谁?——诺曼,这真让我震惊!”幽默的老头捂着眼说,“我本意是想写历史,阐释音乐、金钱和管理者的关系,这是一个进化的过程。”
当然,在阐释这一关系时,诺曼毫不避忌地谈到卡拉扬等大师的破坏作用。即使今年是卡拉扬百年诞辰,他仍和早报记者大谈这历史过程中卡拉扬的损害力最强。“他的野心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太大了,他不是制造音乐,而是控制音乐。他在最鼎盛时期同时执掌柏林爱乐、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等一流大团,几乎垄断了一切。其结果是,他所有的音乐制作及其录音都可以搬来搬去,所有音乐都变成是他一个人做的,侵害了自由市场以及听众对音乐的认知,因为你听到的全是他且必须接受他的高价票。”
说唱片
唱片死去 音乐获得新生
参与本次沪上论坛,诺曼又带来一则“死讯”——古典唱片业即将一命呜呼。“唱片业已发展了100多年了,音乐家录唱片,不光为了赚钱,也为了以此为名片。如果唱片业死掉了,他们该怎么办?这是最大的危机。人们已习惯于根据唱片选择该听哪一场音乐会,如今则茫然无措。”诺曼表示自己的预测并非妄言。“因为这已是事实了。10年前有6大古典唱片品牌,每个品牌每年生产720款新片,现在只剩下2家,每年加起来出40款唱片。”
以往的古典独立品牌被大公司收购后不被重视,使得其所占份额越来越小造成了如此惨状。不过,诺曼却在说“死”之后,突然强调自己不是悲观主义者,而且比10年前更乐观。“因为现在的听众喜欢音乐的整体,他们把流行、古典一并装入ipod,且流行乐团也演古典曲目,这让古典乐有机会融入大潮流,从小众化转而变为关注中心之所在。”
诺曼的乐观不只来自受众,还来自那些不断涌现出来的35岁以下的年轻音乐家。“唱片业死了,则让他们有机会代替独霸录音市场的老家伙们,让我们听到更多新声音。”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