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10-06-21 09:03 新民晚报 任海杰
5月上海之春,有一台“从阿尔卑斯山到东方明珠”中瑞当代作曲家专场音乐会(由汤沐海指挥上海爱乐乐团演奏),引人注目。
音乐会共上演了中、瑞六位作曲家的各一部作品,三位中国作曲家是朱践耳、杨立青、陈牧声;三位瑞士作曲家是马蒂亚斯·斯坦若伊尔、克劳斯·胡伯、埃里 克·高迪贝尔特。这三位瑞士作曲家都是瑞士作曲界代表性的人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克劳斯·胡伯,已是世界级的作曲大师,音乐会上演奏的是他作于1968年 的《赞美经》,已完全脱离了传统的调式,而融入了现代音乐语汇的纷繁复杂、欲说还休和一种“冷兵器”的况味,直到第三部分的结束段,乐思才显舒展昂扬,高 潮迭起,渐入“豹尾”。听这部作品,令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历史,中国的历史(“文革”)和世界的历史(冷战),由此更加明白,西方现代音乐确实走在我们前 面许多年。
埃里克·高迪贝尔特的《……寂静中之远歌……》,为笛子、琵琶和管弦乐队而 作。这是一部较为典型的熔中西方文化于一炉的作品,标题取自于苏格兰诗人肯尼思·怀特的一首诗。独奏是中国的民乐器,配以西方管弦乐队。作品共分四个部 分,最具亮点的当属中间两个乐章,采用笛子、琵琶独奏,妥帖地融入了管弦乐队的配器中,不见生硬。
从作品的新思维和实验性上来说,马蒂亚斯·斯坦若伊尔的《缓慢的萨拉班德》最夺人耳目,也最获好评。舞台上除了一个主体乐队外,又根据东方艺术中心环形 音乐厅的特点,分别在观众席四周均衡对称地安排四个小型乐队。随着乐思的展开,悦耳多姿的音乐不时从观众席的左面、右面、后面,如云彩般袅袅环绕,徐徐飘 来,如临仙境……令人感到似乎不是坐在音乐厅听音乐,而是仿佛置身于风光旖旎的阿尔卑斯山,美妙的音乐从山间的四周飘荡、回响、共鸣……
中国作曲家中,朱践耳和陈牧声的作品篇幅较短小,但也不乏亮点。朱践耳的《悲调》取材于广东沿海渔民的一首渔歌,从孟姜女哭长城,到窦娥冤,到中华民族 数千年来的苦难,来展开乐思,前面的主题和旋律重重铺垫,至最后高潮呈现,十分感人。陈牧声曾留学瑞士,是高迪贝尔特的学生,实力不俗,此番与老师同台, 机会难得,然而仅以《大剧院序曲》一首小品应景,未免有些可惜。
杨立青的中胡与乐队 《荒漠暮色》是一部比较成熟的作品。作品采用音诗的形式,描绘了一幅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暮色苍茫、绵延漫漫、几多悲壮的画面,其中几段戏剧性的表现,增加了 作品的立体感和时代感。中胡独奏陈春园对作品的理解比较透彻,演技上乘。总体来说,像是用西画的思维技法加国画的线条色墨,呈现的是一幅深褐色的富有中国 西域韵味的画面,如果将它与高迪贝尔特的作品进行比较,那么就会发现,尽管都是采用中国的独奏乐器配之于西洋管弦乐队,但前者总体上是国画,而后者却是西 画。笔者认为,这是本台音乐会最值得细细体会之处。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