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相关 About
余隆 Long Yu 杰出的中国指挥家 |
2009-12-05 09:12 人民网
10月、11月率团赴欧美巡演的中国著名音乐人余其铿、余隆3日14时作客人民网文化频道《金台会馆》栏目,交流“地方交响乐团如何走向世界”。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人民网文化频道《金台会馆》,今天《金台会馆》邀请到的嘉宾是国家一级演奏员,广东星海演艺集团总裁兼广州交响乐团团长余其铿;中国爱乐乐团艺术总监、广州交响乐团艺术总监、上海交响乐团艺术总监余隆。二位嘉宾你们好!今天我们的话题跟咱们中国的交响乐有关,第一个问题是大家比较关注的,是针对余隆指挥,说你10月和11月去了欧美去巡演,您能不能跟我们介绍一下这两次巡演的情况呢? [14:19]
[余隆]:巡演是正常的交响乐团的出访演出,我觉得广州交响乐团10月份的演出它的意义比较特殊。它的特殊是因为它是中国在欧洲办的欧罗巴艺术节的开幕式,而且曲目上比较有特点的原因是因为它都是带有非常强烈中国元素的作品。 [14:24]
[余隆]:我上次曾经在人民网已经谈到这个问题,这次的开幕式是面向欧洲主流社会的,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让欧洲人看到了今天的中国的一种开放的文化姿态,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向欧洲推向我们的艺术理念,我觉得这一次做的非常成功。 [14:25]
[主持人]:这次巡演的主要曲目是什么呢? [14:25]
[余隆]:有一个是陈其钢先生写的《逝去的时光》还有一部是郭文晋先生根据川剧改编的《那青红》,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14:25]
[主持人]:余团,对于咱们广州交响乐团这次去欧洲巡演,您跟团跟了多久,还是一直都跟着? [14:25]
[余其铿]:我一直都跟着。 [14:26]
[主持人]:对观众当时对咱们广州交响乐团的反映,您怎么看待呢? [14:26]
[余其铿]:广州交响乐团能够参加由国家文化部和比利时联合举办的欧罗巴艺术节的开幕式,感到非常的荣幸。这次在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开幕式上,这一次是清一色的中国元素,我想中国的作曲家、中国的作品、中国的指挥家、中国的乐团、中国的独奏家完全是非常浓厚的中国元素,呈现在欧洲观众面前。 [14:26]
[余其铿]:当时这个演出应该说是当地的观众反映非常的热烈,因为两位作曲家的作品写的非常的成功,他们运用了中国元素、川剧和梅花三弄古曲的中国元素,而且是用现代的作曲技法。其实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跟欧洲的主流文化就很容易马上能够有一个对接和沟通。所以我觉得文化部在这个中国艺术节上选用这个作为开幕式,我觉得是很大胆的创举。 [14:26]
[主持人]:虽然广州交响乐团是一个地方性的乐团,但是它肯定是咱们国家成立最早的地方音乐团,而且近十年来发展的非常好。很多网友说咱们广州交响乐团做的这么好,能够屡次走出国门为国争光,那么我们平时的训练方法是什么呢? [14:27]
[余其铿]:我们通过改革,建立了一个比较规范的制度。还有一个跟艺术生产的国际接轨制度,就是我们建立起“音乐季”这样一个演出制度,从整个内部管理里面就是采用合同聘用制,然后通过择优录取来对演员进行选聘,打破了原来的用人制度。包括用人制度、分配制度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样从整个乐团的内部管理、机制上有一个非常有利的保障,来进行很完整、很科学的、跟国际接轨的艺术生产,保证“音乐季”的进行。 [14:27]
[余其铿]:尤其是余隆总监上任以后(2003年出任广州交响乐团的第二任艺术总监)他给广州交响乐团制定了一个国际化发展的方向,就是走出国门、扩大影响。这一步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确实使广州交响乐团不但在广州,而且在国际上的声誉提升的很快。但是它的基础是来源于平时严格的训练,在每年的“音乐季”当中,余隆先生都会从国际上聘请著名的音乐家跟广州交响乐团合作,而且所设立的曲目非常的广泛。这样从技术的提升到曲目的积累各方面都是一个很全面的发展,实际上从余隆总监接任以后,从2003年到2009年,广州交响乐团几乎在世界五大洲都留下过这个乐团的音乐足迹。 [14:27]
[主持人]:通过您的介绍我们发现余隆总监对广州交响乐团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余总监您为什么加入广州交响乐团以后,提出这样一个构想呢? [14:27]
[余隆]:我这个人说话比较直截了当。当然余团长在这个上面比较谦虚,我认为“地方乐团”这个词,我不太愿意用,我认为这个乐团就是一个乐团,我个人觉得广州交响乐团今天能成为在中国交响乐界的领军乐团之一,主要的原因是它整套改革之后的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因为他本人对艺术至高无上的追求,对专业和职业精神的追求。广州交响乐团无不受余团长他这种个人魅力、感召力的影响,我个人也是这样。 [14:28]
[余隆]:对于我个人去广州工作的情况,我没有这个概念(就是除了北京以外,其他的都是地方)。你不能说除了华盛顿乐团以外,纽约就是地方乐团,没有这个讲法的。这个概念我们一讲这个是一个省会级的或者是什么的,这个跟政治不是一个概念,这个是艺术的品质和艺术成就的东西。其实不是每一个都是这样成功的,这个改革成功体现出来的是让人感受到一种活力、一种动力、一种真正的国际视野和规范化的管理。基于这样的情况下,我才2003年以后去协助余团长的工作。 [14:28]
[余隆]:我个人认为,广州交响乐团能够在当年被人家认为是一个地方乐团,变成今天被国际社会普遍尊重的、代表中国的一支交响乐团,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它对职业和专业的追求和尊重。因为任何一个事情它有它的规律,任何一个事情它有它的一种工作的模式和范畴。就像我们科学一样,我们一直说科学发展观,很多事情必须以一个科学的规律或者是一个艺术的规律去进行它的生产和创造。 [14:32]
[余隆]:广州交响乐团这么多年来,无论从管理上、从艺术上遵循的方式,就是如何把艺术做到极致,做到最好。我们如何能够把我们中国的理念通过广州交响乐团这个平台带向世界,所以说每次去全世界五大洲演出的时候,余团长最关心的是就是如何把中国的概念输出到国际社会上,让大家看看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的艺术状态代表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形式。 [14:32]
[余隆]:我觉得无疑是成功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让人看见的不止是有传统的中国理念,还看见了发展的中国理念。我觉得这个上面在广州交响乐团是做的淋漓尽致。从2003年到2006年,不断让全世界的人看到我们对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种努力。 [14:33]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余总监同时是中国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和广州交响乐团三家交响乐团的总监,就您来看,这三家乐团广州交响乐团自己的特点是什么(不同于其他两家的特点)? [14:33]
[余隆]:乐团就是乐团,其实对于我来说,我觉得很难一定要讲出来。我管团就像管部队一样,这个是一个规范的模式。原来我们一直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说出来的艺术方式有刚强的、有柔和的、有精致的、有粗犷的,但是今天不一样,今天的各种生态都打的非常散,我们的生源也是来自五湖四海。最重要的是这三家交响乐团都能成为中国交响乐的生力军,都是因为我们三家交响乐都遵循着一个职业和管理模式。他们都在各自的舞台上、各自精彩,而且他们完全达到了国家级的水准层面,并真正代表了中国能够走向世界,大声的宣扬中国文化的今天和中国文化的未来,这个就是我所做的事情。 [14:33]
[主持人]:刚才余团长说我们广州交响乐团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没有说改革经历了什么。我们知道一个乐团近十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会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那么广州交响乐团的改革经过了什么样的困难和瓶颈呢? [14:38]
[余其铿]:实际上艺术乐团的改革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钱从哪来?人到哪去?像交响乐团过去几十年都是论资排辈,完全挫伤了很多有作为年轻人的积极性。首先你要想让一个乐团活起来、有生命力、有活力的话首先要打破旧的用人制度,通常就是采用考核聘用制。这个考核肯定就有优胜劣汰,就有人会脱颖而出,有人就会被淘汰,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 [14:39]
[余其铿]:首先乐团要采取新的用人制度,你面对的就是怎么去进行公平的竞争,来通过优胜劣汰来选拔出优秀的人才。1997年我们采取的是“拉幕”考试(这样的话考生和评委是互相看不见的),我们当时所有的评委都是从香港或者是外国,包括到北京请来的,我们本团人是不参与这个考试的,通过打分,然后进行公平的考核。大批年轻有为的演员通过这个考核上到这些重要的岗位上,包括我们乐团的首席,当年才30岁,他通过自己考试自己考上了首席的位置,这个就很公平。 [14:39]
[余其铿]:第二个,威立雅1994年来中国开展业务很不容易,1994年只有一个员工就是我,现在有25000名员工,我觉得我来对了,那些不来中国的公司已经错过了很好的机会。第一个合同是在天津,可以说天津是我们的老家,因为天津政府给了我机会,我和我的公司出生于天津,然后在天津开始成长和发展。v [14:47]
[余其铿]:第三、有一个非常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 [14:48]
[主持人]:我打断一下,咱们乐团里面薪资的差距最大是多少? [14:48]
[余其铿]:是岗位差别还是总的收入呢? [14:48]
[主持人]:总的收入? [14:49]
[余其铿]:总的收入乐团首席跟普通队员大概是3倍的样子。刚才我讲了首先是建立一个科学的用人制度,一个合理的分配制度,还有一个是非常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因为乐团实际上就是一个军事部队,它是一个集体艺术,不是一个个人艺术。所以说广州交响乐团一开始就建立了一个非常完整的规章制度,包括排练演出的要求,甚至演出的着装要求,甚至你迟到、请假都有不同的奖惩明细。一个队员进来以后,我们有一个很厚的蓝皮书发给他,你先熟读了里面的所有管理制度。如果没有这样一些用人分配和管理制度,这是一个基础,只有这个基础建立好了以后,这个乐团才能进入正常的艺术生产,然后才能去逐步提升,如果没有严格的行政管理作为保障的话,你想提升这个乐团的艺术水平,这个也是不可能的。 [14:50]
[余其铿]:实际上我跟余总监之间的分工,就是整个乐团行政管理我在管理,余隆总监就是制定整个乐团在艺术上面的发展方向,我们俩是一唱一和。 [14:50]
[主持人]:余总监开始您一直强调所有的乐团没有地方和中央之分,也没有本质的区别。同时也没有一个个性或者是独特性大的区别,更多的是讲究是否遵循了客观规律或者是科学的方法,您针对广州交响乐团的方法和系统的制定,我们是一个有借鉴的,还是有方法可以模仿的呢? [14:50]
[余隆]:这个是标准制式的管理,没有什么再创新的东西。我认为创新的东西反而应该在艺术上进行创新,管理东西就是你应该把一些规范的东西做到位,而不是说让他放弃其他的一种理由。这个跟我们的作息时间一样,比如说一个机构或者是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学校,它有他的作息制度,他有他整套的运营方式,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严格按照这套运营方式执行。 [14:50]
[余隆]:其实在我的眼光里面,乐团只有好坏之分,而没有说为什么好、为什么坏?至于我们工作的结果,或者是工作的方式只有对错之分,要不是对的方法,要不就是错的方法,没有说这个错,错的有道理。错就是错了,没有任何道理,这样的话你就会把你工作的范畴变得不复杂化。因为我们的结果一定是好坏,要不结果是好的,要不就是一个坏的结果,不能说我拿到一个坏的结果,跟所有人解释我结果是不好,但是因为什么是不好,其实这个不好就是不好。方法上来讲也是这样的,我觉得在这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思路上,才会有一个艺术上升的空间。 [14:51]
[余隆]:艺术上升的空间必须基于一个强大的管理支持下面,才会有一个艺术上面的保证。我觉得今天中国的团已经不像以前,今天资讯的发达、今天人员流通的发达,我们原来广州交响乐团大部分是广州人,原来上海交响乐团大部分是上海人,有一个地域的局限。但是今天地域的局限大大的被打破了,由于我们意识的开放和经济的腾飞,由于我们生活的提高,我们资讯的发达,我们今天只会在追求更加职业化的模式上,然后更精细、更精致。而不是说在具体风格上变成一个完全截然不同的事情(说我这个团是一个南方团,我出来的强音比北方稍微弱一些),所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结果,广州交响乐团经过这几年的工作以后,变成了一个在中国非常有实力的交响乐团。 [14:51]
[余隆]:原来我们对广州的认知都是粤式早点,或者是讲广州人吃猴脑、吃蛇什么的。但是广州交响乐团恰恰是承担了一个非常大的使命,并且完成了大家潜移默化当中没有感觉到的就是全世界对广州的印象,除了它的经济发展以外对它对世界文化高度的了解,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你如果想要有一个世界影响力的话,你必须要对世界文化有了解,一个不懂得世界文化的人,一定对世界无从下手了。今天我们已经发展到了足以影响世界的文化了,我们要把我们的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让它生根、开花。你要想让人家了解你,你要对人家的文化有非常清晰的了解,那么在这样的基础上,在传输中国文化上是非常有实力的。广州交响乐团恰恰是这几年对中国文化非常有说服力的传播,在这个基础上,在中国文化上强势推出。我认为做到了大家不但对中国、对广州文化的认识,包括我们这次去欧罗巴也对川剧等全新方式的推出,还有我们的虎门交响乐,大家对广州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甚至延伸到中国的历史文化,他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而且是在一个世界性的语言,也就是交响乐团这么一个平台上面对大家进行的传播。 [14:51]
[余隆]:我觉得从这个上面来说,它起到的作用不亚于一个高科技项目在世界上的推介作用。我觉得文化有的时候是一个看不见的,但是不一定是大过原子弹的这么一个功能的。因为文化恰恰是一个世界性的语言,恰恰是一个大家都能够感同身受的语言,当我们在今天的社会发展里面,当我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里面,如何找到同一语境下面的交流,只有通过音乐和文化,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了别的方式。 [15:01]
[余隆]:其实今天的文化已经属于全世界人类的文化,不止是你、我、他在分享的小众的文化,就像我们今天都穿的是西服也好或者是正常人的衣服也好,今天绝对不会有人指责你穿一个长袍马褂,或者是你穿西装。在正常的场合下,穿西装打领带都是一个正常认知的问题了。如果今天有人还在谈交响乐团是西方的话,我觉得这个是非常狭隘的思想。其实这个是一个音乐的形式,在这个形式上你怎么更好的宣传中国的文化,这个是我们很大的命题,但是我们切不可在看这个问题上,我们只有输出了民乐,而交响乐的推动反而把它看成是一个西方文化。我觉得我们要利用好交响乐,把它做成一个阐述我们中国理念、中国文化的平台,这样才能为我们中国的今天和未来畅响一曲中国的交响乐。 [15:01]
[主持人]:其实更多的是就是像您所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是一个共同的载体,在这个载体里放什么样的内容和价值观那是有区别的。毫无疑问,我们看到您说的结果,这个是一个正确的方法,那正确的方法就导致一个好的结果。余团长刚才您说一个乐团最重要的是两点,一个是钱从哪来?还有一个是人往哪去?您先跟我们介绍一下说钱从哪来? [15:01]
[余其铿]:广州交响乐团是一个国办团体,在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的省委省政府对我们还是比较重视的。广州交响乐团的财政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这么说吧,广州交响乐团一年的财政支出2/3是来自于政府的支持,1/3是通过市场的演出收入。 [15:02]
[主持人]:人往哪去呢? [15:02]
[余其铿]:如果被录用的话,就会安排到相应的岗位上去。如果不被录用的人,肯定要做另外一种工作安排了。从1997年到现在12年了,12年前的时候,乐团那个时候的起点非常低,也没有现在这么高的知名度和现在的水平。我们当时也不可能像国家乐团改革的时候,有国家乐团的金字招牌可以吸引很多乐手来,毕竟我们还是一个南方城市的乐团。 [15:02]
[主持人]:这个地理位置上也有区别。 [15:03]
[余其铿]:对。其实在我们中国行政概念里面还是回避不了,我们毕竟还是地方乐团,我们没有金字招牌。刚刚起步的时候确实条件也不是很好,我不可能一下子把我的乐团大部分人都淘汰,然后我去补充,再招聘新的,我没有那个条件,我也没有那个号召力。 [15:03]
[余其铿]:我当时是用了一种广东人“煲老火汤”的概念,就是时间长了,同样也可以熬出一个好汤了。但是我会加一些新的材料去,但是原来汤里的材料没有变,最后我也可以熬出一锅好汤。当然了如果煲一锅好汤也可以用高压锅,但是我没有那个条件(笑),所以说实际上我考核下岗的人员并不是很多,我大量的还是采用原来的老队员,招收一批骨干队员进来,到各个团去当首席。关键是建立一个音乐的演出制度,聘请很多好的指挥,加强训练、加强管理,其实我觉得这样也能走出一条路来,也能办出一个好团。 [15:03]
[主持人]:那现在底盘稳定了,我们谈的可能就是创新了。刚才您也说过咱们这个乐团要出去代表我们国家文化的形象,要打出我们自己的品牌和分量,获得同行的尊重。虽然现在交响乐是一个国际通用的音乐形式,但是毕竟西方玩这个的历史比咱们要长很多。毕竟我们的发展只有十几年,或者是二十几年的过程,在很多地方还是有区别的,那么让别人尊重我们,我们跟他们不同的区分点在哪呢? [15:04]
[余其铿]:我觉得中国交响乐团出去,它的中国元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次我们在欧罗巴艺术节的时候,当文化部派广州交响乐团去做开幕式的时候,在思考节目上面我们做了很大的分析和制定,我们开了很多的会。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中国元素怎么用?不能让人家只是猎奇,你中国元素不能让西方主流社会看到的只是猎奇的东西,你必须要有思想,必须要有艺术价值,你必须要让大家觉得跟世界是同步的。 [15:04]
[余其铿]:事实上西方在这个上面肯定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在几百年里中国在交响乐历史上最多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惟独跟世界能够同步的也就是今天的这个起步的平台。今天的起步平台我们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也就是对今后向各自文化的定义和在艺术上的创作,这个创作过程(这次陈其钢根据梅花三弄改编的曲目,还有郭老师根据川剧改编的交响乐等)都是站在世界新的起跑线上,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跟全世界最优秀的音乐机构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而不输于他们,我觉得这个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15:04]
[主持人]:现在不管是电影、电视或者是舞台剧的演出,都希望把中国元素推出来。其实作为一个外行人,我可能更好奇的是我们怎么把中国元素柔到交响乐里面,这里面有没有什么比较大的困难,是我们外行人不了解的? [15:04]
[余隆]:这个是作曲家的,你应该找一个作曲家来问。其实现在好的作曲家并不是很多,很多人在说中国作品推出去,那么到底有多少好的作品能够推呢?因为作为交响乐团是需要好作品的,所以说我们今天应该把精力放到这些作曲家身上,让他们去写作品。我们不应该急功近利,不能说写一部作品必须要成功,我们应该多给他们机会、有试奏、演奏的空间,这样才会有好的作品出现,这样的话这些作品才能走向世界,能够完全成为中国音乐的一个系统和体系工程。我个人认为多鼓励中国作曲家拿出好的作品来,能够演奏他们的作品,更希望他们把中国的作品演绎到极致,我希望通过世界语言、语汇的平台,能够演奏我们的艺术和音乐。 [15:05]
[余隆]:我个人认为电影做的很不错,在电影的艺术上被大家所共同认知的情况很大,而且我们大部分中国的电影是有非常多的中国元素在里面。音乐也是同样的情况,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音乐创作里来,创作是我们很大的课题,没有好的作品我们很难把中国的元素推向世界。 [15:05]
[主持人]:刚才我们在聊天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广州交响乐团已经走过了五大洲。包括这两次出国的巡演,我也想问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广州交响乐团在演出的体制上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次出去的机会呢?每年大致有那些出去演出的机会或者是在国内演出的安排呢? [15:05]
[余其铿]:其实广州交响乐团主要的演出安排是在国内,它每年是按照“音乐季”的安排。这个出国任务实际上也在提前一年制定“音乐季”的时候做了安排。 [15:10]
[余其铿]:通常广州交响乐团的这些出国演出大部分都是跟中国的文化交流有关系。比如说你看我们第一次去欧洲的时候,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那是广东省主管文化的副省长带领这个团去,去为中国奥地利建交多少年的一个文化背景。第二次出访欧洲是余隆总监带到法国巴黎的香榭里,后来到美国去,那个是文化部和美国合办的中国文化节的首场演出,跟钢琴家郎朗合作。到埃及开罗歌剧院那是中非文化节,包括到澳大利亚、到新西兰都是属于友好省州、城市的文化交流,这次欧罗巴利亚艺术节也是这样的。后来我们还到柏林参加一个亚太州的文化节,应该说广州交响乐团这些年的出访机会都是跟文化交流活动有关,实际上广州交响乐团承担了一个用音乐展示中国、讲述广州这样对外文化交流的任务。 [15:13]
[主持人]:其实是一个文化使命,而且也非常的神圣。刚才我们说到今天能看到广州交响乐团发展的全景,最后一个话题就是未来了。作为团长您希望广州交响乐团未来的一个发展前景、目标是什么呢? [15:14]
[余其铿]:在艺术上每一个团长、每一个总监都希望把这个团办的越来越好,这个是我们一定要追求的目标。实际上广州交响乐团这十几年通过改革以后,也是在不断的努力提升自己。通过国内的演出、国际上的演出来扩大它的知名度,扩大它的影响。其实更重要的恐怕是广州交响乐团能够进入中国交响乐团的前列,但是我觉得和世界上最顶级的乐团我们还是有相当的差距,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能够通过不断的努力、继续提升它的艺术水平,能够赶上世界交响乐水平,这个是它应该努力的方向。 [15:14]
[余其铿]: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在中国来讲。因为交响乐传如中国也就是一百多年的历史,应该说真正发展起来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而且发展的比较好,也应该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那实际上作为中国的交响乐团还担负另外一个任务,就是如何在中国去努力普及、推广,让更多的观众接受这种国际性的文化。 [15:14]
[主持人]:我知道每年广州交响乐团都坚持到校园做演出,大致会选择哪些校园呢? [15:15]
[余其铿]:一开始我们是去学校演出,我们乐团到大学、礼堂去演出,但是交响乐毕竟是一个高雅的艺术,要有一个高雅的氛围,这样他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会有一个意境。因为每个大学的条件、音响都不一样,让观众真正的领会到交响乐的感染力还是有差别的。后来我们改为“走进交响乐、相约音乐厅”,就是每年3月份大学刚刚开学的时候,每年在大学挑选十间大学,免费把大学生接到音乐厅,在音乐厅里面给大学生用讲解的方式来推广、普及交响乐。因此坚持了很多年了,而且不但是这样,我们广州交响乐团还经常到珠江三角洲各个城市用讲解、普及的方式推广交响乐。经过这十几年的努力,广州观众的欣赏水平应该说提升的很快,很多外国的音乐到广州来演出,外国的指挥家、音乐家他们对广州还是很赞赏的。 [15:15]
[主持人]:这个想法很不错,广州的学生确实是很有福分。 [15:15]
[余其铿]:对,有的学生在广州上了几年学从来没有进过音乐厅,但是经过我们的活动以后,他以后还想去。而且我们每一场演出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票出售。 [15:15]
[主持人]:您担任三家交响乐团的艺术总监,您对广州交响乐团的艺术上有没有什么规划呢? [15:16]
[余隆]:我没有什么特别要想渲染的,我认为一个乐团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要想保持一个好的水准的话,你必须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前进,你才能保持可能才是稳定的状态,稍一不慎可能就失去你、甚至你应该有的一个常规状态。所以我觉得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进取这是一个最重要工作的目标,其他的把什么话讲的太大、太美我觉得没有什么意义,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扎扎实实的把工作做好。 [15:16]
[主持人]:期待有一个好作品。 [15:16]
[余隆]:好作品不是期待的,好作品是我们不断发掘、不断思考、去跟作曲家工作,我只是等待好作品永远等不来,作曲家也期待着跟乐团的磨合和工作。比如说虎门交响乐是在余团长的推动下才完成了虎门交响乐的问世,很多工作你不推动它,他也不会问世的。余团长是用比较高的眼光,能够让艺术能够走到顶峰的状态,不止是乐团的问题,而且是在和世界接轨的问题上,能够找到一个契合点,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15:17]
[主持人]:刚才我们通过对广州交响乐团历史的回顾,也不难发现其实文化的交流,包括一个乐团的壮大,它跟国家的综合实力太密不可分了。包括我们刚才所说的去五大洲、去各个地方巡演,里面都有文化交流的背景在里面。 [15:17]
[主持人]:最后余隆教授说的“逆水行舟”四个字,让我心里有一紧的感觉。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像艺术这个事情你稍不注意、稍一松懈,可能连我们现在的局面都保持不了,所以任重而道远。 [15:17]
[主持人]:非常感谢二位嘉宾今天作客,和我们分享了这么多有意思的话题。也感谢网友的收看,我们这期节目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再见。 [15:18]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