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四川扬琴,2008年6月进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国现存13种扬琴艺术形式中独一无二。从艺54年的傅兵,目前身为四川扬琴省级传承人,一个坚守宝贵文化遗产四川扬琴的故事,也一直持续至今。
2009-05-30 10:47 华西都市报 蔡宇
64岁的成都人傅兵这几天很忙碌,在6月1日开幕的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演部分,四川扬琴将向公众展示其川味浓郁的非遗魅力。
四川扬琴,2008年6月进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国现存13种扬琴艺术形式中独一无二。从艺54年的傅兵,目前身为四川扬琴省级传承人,一个坚守宝贵文化遗产四川扬琴的故事,也一直持续至今。
“盲打”练琴琴痴从艺54载
走进傅兵位于万年场横街一栋居民楼里的家,迎接来访者的,是电视墙上悬挂的一幅书法作品:“琴韵”。傅兵个头不高,但说话走路很快,典型的急性子。但说起四川扬琴,他会放慢语速,细细思考反复斟酌,“错不得,必须很准确。”近乎固执的态度,一如他已坚持了54年之久的文化遗产传承故事。
父亲傅万才是琵琶琴师,母亲吴碧华是位盲人,却唱得一口好清音,得名“赛月秋”。音乐世家传递给傅兵难得的音乐天赋,9岁时傅兵师从金钱板大师周忠新学习金钱板技艺,后因嗓子原因,一年后改学四川扬琴,师从雷子云先生,1958年进入成都市戏剧学校继续学习,1961年以能熟练演奏近百个传统剧目的优异成绩毕业,分配进入成都市艺术剧院下属的市曲艺团。
用琴痴形容傅兵丝毫不为过。工作后,傅兵依旧保持每日练琴4小时,且只能在9点演出结束回寝室以后。怕吵到隔壁同事,他用毛巾搭在扬琴琴面,不看琴弦“盲打”练琴,某夜凌晨被起床小解的师傅雷子云无意撞见,师傅心疼十分:“娃娃,你不要太累了哦。”一天不弹琴,耳边听不到那清脆响亮的四川扬琴声,傅兵说:“简直过不得。”从一名学徒,到表演者,再到作曲家、演奏家、传统戏曲艺术家,如今的傅兵身负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四川扬琴研究会理事等诸多职务,但将四川扬琴传承下去的那份责任与决心,一直坚如磐石。
传承文化遗产他教出上百徒弟
2006年退休后,傅兵把更多时间投入到教学研究与创作中。他前后带出了上百个徒弟,其中有副教授、研究生,甚至还有4位分别来自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洋徒弟”。扬琴自明代时以海外“舶来品”身份进入宫廷,后传入民间,在明末清初两次移民潮中随民间艺进入四川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分角色演唱,加入鼓板、京胡、三弦、碗碗琴等乐器,明显区别于外地扬琴的四川扬琴一枝独秀,从而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外早就没有扬琴了,如今只能来中国来四川学习,这也证明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怎能让它失传?”
傅兵家书房两个大书柜里,满满当当全是有关四川扬琴的文史图片资料,还有他潜心整理创作出的四川扬琴曲目,足有400余首。还有3件古扬琴,被几层绒布小心包裹,放在最显眼处。最老的一件,产于清代,已有300余岁。傅兵尤其钟爱这件扬琴,取出时小心用手擦拭去铜制琴弦上的灰尘。他忘不了2003年到某高校讲课时,没一个大学生知道四川扬琴,逼得他只能用现代唱法和伴奏介绍讲解扬琴的尴尬场景,“传统音乐受到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但我们绝对不能忘记这些传统文化精粹,必须一丝不苟进行‘原汁原味’的保护性传承。”傅兵说。
“这些年国家对保护传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非遗节是推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绝好机会,在观众里,或许就能产生新的四川扬琴‘票友’,甚至是新的传承人和继承人。”傅兵说得兴起,双手各持一支有300多年历史的四川扬琴“签子”(四川扬琴演奏工具),竹制“签子”头落在琴弦上,立时发出清脆的声响,他越敲越快,落签如雨,悠扬琴声也随之汹涌。少顷停签,悠扬余音绕梁不绝………
华西都市报记者 蔡宇 摄影 谭曦
四川扬琴,2008年6月进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国现存13种扬琴艺术形式中独一无二。从艺54年的傅兵,目前身为四川扬琴省级传承人,一个坚守宝贵文化遗产四川扬琴的故事,也一直持续至今。
“盲打”练琴琴痴从艺54载
走进傅兵位于万年场横街一栋居民楼里的家,迎接来访者的,是电视墙上悬挂的一幅书法作品:“琴韵”。傅兵个头不高,但说话走路很快,典型的急性子。但说起四川扬琴,他会放慢语速,细细思考反复斟酌,“错不得,必须很准确。”近乎固执的态度,一如他已坚持了54年之久的文化遗产传承故事。
父亲傅万才是琵琶琴师,母亲吴碧华是位盲人,却唱得一口好清音,得名“赛月秋”。音乐世家传递给傅兵难得的音乐天赋,9岁时傅兵师从金钱板大师周忠新学习金钱板技艺,后因嗓子原因,一年后改学四川扬琴,师从雷子云先生,1958年进入成都市戏剧学校继续学习,1961年以能熟练演奏近百个传统剧目的优异成绩毕业,分配进入成都市艺术剧院下属的市曲艺团。
用琴痴形容傅兵丝毫不为过。工作后,傅兵依旧保持每日练琴4小时,且只能在9点演出结束回寝室以后。怕吵到隔壁同事,他用毛巾搭在扬琴琴面,不看琴弦“盲打”练琴,某夜凌晨被起床小解的师傅雷子云无意撞见,师傅心疼十分:“娃娃,你不要太累了哦。”一天不弹琴,耳边听不到那清脆响亮的四川扬琴声,傅兵说:“简直过不得。”从一名学徒,到表演者,再到作曲家、演奏家、传统戏曲艺术家,如今的傅兵身负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四川扬琴研究会理事等诸多职务,但将四川扬琴传承下去的那份责任与决心,一直坚如磐石。
传承文化遗产他教出上百徒弟
2006年退休后,傅兵把更多时间投入到教学研究与创作中。他前后带出了上百个徒弟,其中有副教授、研究生,甚至还有4位分别来自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洋徒弟”。扬琴自明代时以海外“舶来品”身份进入宫廷,后传入民间,在明末清初两次移民潮中随民间艺进入四川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分角色演唱,加入鼓板、京胡、三弦、碗碗琴等乐器,明显区别于外地扬琴的四川扬琴一枝独秀,从而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外早就没有扬琴了,如今只能来中国来四川学习,这也证明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怎能让它失传?”
傅兵家书房两个大书柜里,满满当当全是有关四川扬琴的文史图片资料,还有他潜心整理创作出的四川扬琴曲目,足有400余首。还有3件古扬琴,被几层绒布小心包裹,放在最显眼处。最老的一件,产于清代,已有300余岁。傅兵尤其钟爱这件扬琴,取出时小心用手擦拭去铜制琴弦上的灰尘。他忘不了2003年到某高校讲课时,没一个大学生知道四川扬琴,逼得他只能用现代唱法和伴奏介绍讲解扬琴的尴尬场景,“传统音乐受到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但我们绝对不能忘记这些传统文化精粹,必须一丝不苟进行‘原汁原味’的保护性传承。”傅兵说。
“这些年国家对保护传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非遗节是推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绝好机会,在观众里,或许就能产生新的四川扬琴‘票友’,甚至是新的传承人和继承人。”傅兵说得兴起,双手各持一支有300多年历史的四川扬琴“签子”(四川扬琴演奏工具),竹制“签子”头落在琴弦上,立时发出清脆的声响,他越敲越快,落签如雨,悠扬琴声也随之汹涌。少顷停签,悠扬余音绕梁不绝………
华西都市报记者 蔡宇 摄影 谭曦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