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每隔一段时间,笔者都会收到《音乐爱好者》编辑部惠赠的杂志。每次拿到塑封包装、装帧雅致高贵的《音乐爱好者》,笔者都像见到老朋友那样亲切而温馨。

2009-12-09 15:51 《爱乐报》 胡 萍

每隔一段时间,笔者都会收到《音乐爱好者》编辑部惠赠的杂志。每次拿到塑封包装、装帧雅致高贵的《音乐爱好者》,笔者都像见到老朋友那样亲切而温馨。不过,最近一次收到杂志,心绪却有些复杂。杂志的封面依然华丽不凡,正文的内容依然精彩丰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情呢?是因为《音乐爱好者》出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据说该杂志的主管出版社向编辑部下达了“死命令”——假如不能迅速扭转亏损局面,杂志必须“转型”,改变以往的办刊宗旨,转向赚钱的音乐教育和通俗音乐。

乐迷朋友都知道,中国有两本品位很高的高雅音乐杂志,北京的《爱乐》与上海的《音乐爱好者》,一南一北,遥相呼应,与京沪作为中国高雅艺术两大重镇的显赫地位相得益彰,相映生辉。前些年,《爱乐》迭经动荡,刊物的水准大不如前,深层原因我们这些局外人不得而知。但笔者在新闻出版业供职多年,对《爱乐》的主办方北京三联书店多少还是有所了解的。有一阵,三联书店调来了一个外行而又刚愎自用的总编辑,此君居然声称三联书店引领市场的三大法宝,第一是地图,第二是教辅读物,第三才是人文图书。一时引得业内和舆论大哗,纷纷质问:他要把三联这面中国出版业的旗帜引向何方?三联在他的折腾下差点变成“迷途的羔羊”。幸亏这种尴尬的局面没有维持多久,此君灰溜溜地走人了,三联又恢复了正常的轨道。《爱乐》曾经的动荡是否与三联一度的迷惘有关,我们不清楚,但就在《爱乐》苦苦挣扎的时候,上海的乐迷曾庆幸,《音乐爱好者》活得十分正常和健康,生气勃勃。然而,此一时,彼一时,《音乐爱好者》如今也走到了一个危险的关口,遭遇了《爱乐》及许多高端刊物几乎都碰到过的叫好不叫座的“魔咒”,这究竟是为什么?

表面上看,是经济问题在作怪,据说《音乐爱好者》现在的发行量骤跌,杂志赔本,出版社要承担相当的经济压力,不得不求变图存,这可以理解。但问题是,这一困局是如何造成的?不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到症结所在。《音乐爱好者》前些年的印数都稳定在一万份左右,经济上至少做到了不亏不赚,可以自立。然而,出版社后来突然改变了《音乐爱好者》的营销渠道,将杂志交给图书发行部门发行。这也许是出于加强书刊统一管理的考虑,但事与愿违,由于刊物的发行与图书的发行是两个不同的渠道,矛盾很快出现了,原先通过邮局的报刊营销网络订阅杂志的读者买不到杂志,导致《音乐爱好者》的发行量锐减;而图书发行部门没有杂志的营销网络,也无力解决印数下降的问题。因此,客观地说,《音乐爱好者》如今出现的困难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出版社的发行策略决策失误造成的。此外,杂志的营销除印数销量这一关键,另一重要的经济来源是广告收入,而出版社对《音乐爱好者》的广告引商招资缺乏相应的重视,近年来无专职、专业的广告经营人员从事此项业务,导致失去这一主要经济支柱。现在反过来一古脑儿将压力和责任推到编辑部身上,显然有失公平。

从另一个层面讲,国内现在并不缺少音乐教育和通俗音乐刊物,缺少的恰恰是品位高雅、引导读者的严肃音乐杂志,这正是《音乐爱好者》鲜明的特色所在,也是她多少年来深受广大读者好评、曾入选“世界名刊”的缘由所在。弃己所长而欲图其短,很可能会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这是需要出版社的决策层谨慎思之的。站在更高的角度,即将召开世博会、阔步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需要一份与它的城市文化和地位相称的古典音乐杂志,即使借助出版社之力来养活也并非不可承受之重。况且想破解困扰杂志的经济难题,办法总是有的,比如,申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专项资助,寻找有眼光、有实力的合作者、赞助者,加大杂志广告销售的力度,等等。相信以出版社决策层的智慧,加上编辑部的自身努力,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