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也许是那首歌的旋律给我印象太深的缘故,我每每去音像店的时候,总会买一些有关《下四川》民歌的光碟和磁带。而且会时不时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戴上耳机欣赏这些或合唱或独唱还有器乐演奏的歌曲,每一次都会长时间沉浸在歌曲曼妙的氛围中。

2008-12-26 15:53 陇南日报 李玉明

李玉明

2005年元旦前夕,礼县广电局赴兰州参加全省广电系统庆元旦电视文艺晚会演出,笔者作为领队有幸观看了这场文艺晚会的彩排和正式演出。在所有的节目中,定西市广电系统演唱的一首歌颂为广电事业献身的一位劳模的歌曲婉转悠扬,旋律非常优美,全场几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同所有观众一样,我也被这首歌曲深深打动,兴奋得一夜没睡好觉。第二天,我专门拜访了演唱这首歌曲的我省著名歌唱家丁天兰女士。丁女士告诉我,她演唱的歌曲是由一首叫做《下四川》的甘肃民歌改编而成的,曲调没变,只是重填了歌词而已。我当时为自己在民歌方面的无知而感到脸红,竟然不知道我们甘肃还有这样美妙的民歌。

也许是那首歌的旋律给我印象太深的缘故,我每每去音像店的时候,总会买一些有关《下四川》民歌的光碟和磁带。而且会时不时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戴上耳机欣赏这些或合唱或独唱还有器乐演奏的歌曲,每一次都会长时间沉浸在歌曲曼妙的氛围中。

《下四川》被人们称为“黄土高原的恋曲”、“出门人心底的歌”,在笔者看来,它就是一首生死相依的生命之歌。“一溜山(来着哟噢),两(噢)溜溜山,三溜溜山啊,脚户哥下了四川,(噢哟哟啊)脚户哥下了这四川……今个子牵(来着哟噢),明(噢)个子牵,天天每日牵啊,夜夜的晚夕里梦见,(噢哟哟啊)夜夜的晚夕里梦见……脚踩上这大路(来着哟噢),心(噢)牵着你,心中牵着你啊,喝油也不长这肉了,(噢哟哟啊)喝油也不长这肉了……”

听这首民歌,你会感到有一种生离死别的眷恋,一种望乡早归的期盼。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脚夫,背着行李,赶着马帮,跋涉于陇蜀山水间。他们或仰天呐喊,或悲苦长叹,在思亲思乡中行走着,行走着,消失在天涯的尽头……正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曾多次获得国内外歌曲创作或演唱的奖励,并被改编成无伴奏合唱,器乐合奏等多种形式先后在世界各地演出,引起不小的轰动。

一年前,我从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中听到一条消息,一条让我激动了好长时间的消息:《下四川》这首响彻世界音乐殿堂的经典民歌就起源于家乡礼县!

故事还得从一个叫朱仲禄的老人说起。朱仲禄,1922年生于青海同仁县,自幼喜唱花儿。1953年后历任西北歌舞团、甘肃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是第一个把花儿这个民间演唱形式推向全国的歌手,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演唱过花儿,是群众公认的“花儿王”。他一生创作出了一千余首花儿歌词,改编创作了众多花儿曲调,其中《下四川》和《花儿与少年》最引人注目。2005年,甘肃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专程赴青海西宁市采访已经是83岁的朱仲禄先生,先生道出了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朱先生回忆说,1953年,他随西北歌舞团部分创作人员到陇东南地区采风,在礼县,他听到一个放羊的大约50左右的阿爸唱的山歌非常好听,便把词曲采集了下来。当时的原词是这样的:“羊吃路边的青草哩,我唱山歌调调哩,掌柜手拿菜刀哩,要宰我的羊羔哩。”朱仲禄先生返回歌舞团后,便对这首山歌进行了改编,并取名为《下四川》。据朱先生讲,这首山歌虽然经过改编而形成了常见的三段式结构,其歌词也用河州“花儿”的形式进行了再创作,但曲调基本还是礼县那位阿爸所唱的调子。朱先生说,那位阿爸所唱的山歌不但调子很优美,其歌词也有较高的思想性,本身也是一首很不错的山歌。采访中,朱仲禄先生还现场为大家演唱了这首原调的山歌,调子果然和改编的《下四川》一样。

朱仲禄先生将礼县那位老阿爸演唱的山歌改编为《下四川》是有其渊源的。自古以来,甘肃、青海与四川有着密切的商贸往来,甘肃、青海盛产食盐、药材、鸦片,而四川以出产茶叶、丝绸、布匹闻名,为了获取这些物资,甘肃、青海一带的人们不得不千里迢迢下四川经商做买卖,这首改编后的民歌正是反映这一生活情景的。

我于是萌生寻找那位唱山歌的老阿爸的念头,但寻访了好长时间也没有那位阿爸的消息,我后来查阅相关资料,希望能找到一些线索,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包括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采访朱仲禄先生时,朱先生都只说了《下四川》原采集于礼县的一位放羊的阿爸,而没有具体说出这位阿爸的姓名和他详细的居住地址。他究竟是礼县哪里人呢?按照朱仲禄先生的描述,那位老阿爸到现在应该是年过百岁了,在世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寻访到那位阿爸的后代、见证人或会唱这首山歌的人总是有可能的。于是,我和朋友们在城乡逢人便问,并一次次地唱原来那首礼县山歌给他们听,可到现在还没有打听出那位阿爸的情况和会唱这首山歌的人来。

这让我又萌生了一个念头,打算和朱仲禄先生取得联系,让他回忆一下当时在礼县采集山歌的详细过程。为了能联系上朱仲禄先生,我给在青海省歌舞团任职的乡亲打电话说明意图,我的乡亲无不遗憾地告诉我:朱先生已于2007年12月22日逝世。人生苦短啊,对先生的去世我也深深地惋叹……

采访朱先生已经不可能了,所幸的是我收集到了一些媒体采访他的节目,其中包括他讲述在礼县采集《下四川》原曲调的珍贵的录音片段。

我深感困惑,一首原汁原味优美动听的山歌就这样失传了?还是我们暂时没有找到会唱这首山歌的人?但无论怎样我们都说不过去啊,即使还有寥寥无几的人会唱,也至少说明这首山歌已经濒临消失了。这是不应该有的现象,假如我们积极挖掘整理一些当地民歌,鼓励群众演唱民歌;假如我们及早获悉《下四川》起源于礼县并及时申报礼县为《下四川》的原创地,这首礼县民歌能消失吗?这不能不说是礼县民间文化的一大遗憾!民歌是劳动人民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征服自然、激励意志、抒发感情、调节情绪的歌曲,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民间歌谣作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有责任创造其赖以生存的空间并发扬光大,展现独特的艺术魅力。礼县是人类始祖伏羲的故乡,是牛郎织女美好爱情神话故事的发源地。这里有女人唱了几千年的“巧娘娘曲”,有男人唱了几千年的“春官曲”,但我们不能不承认,演唱这些曲子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已经到了濒临失传的地步。我们应该让礼县的“巧娘娘曲”、“春官曲”等大量的民间曲艺经过艺术提炼后像《下四川》一样走向世界音乐殿堂,而不应该像《下四川》的原创山歌一样从礼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消失。

我敬仰那位唱山歌的老阿爸,正是由于他的原创,才有了《下四川》这首响彻世界的经典民歌,我一直在想,如果他还活着,我会播放各种演唱形式的《下四川》给他听……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