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再伟大的音乐,和大众也应该是贴近的,不能仅仅成为少数人的专利或附庸风雅的点缀。

2011-08-18 06:35 文汇报 肖复兴

在一个大众文化盛行的年代,高雅文化如何努力接近大众;在商业化侵蚀一切的时候,高雅文化离大众到底有多远。这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但是我们起码可以希望,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在眼下比例不那么失调。这就要求高雅文化做一些推广策略以及姿态的调整,不能陷进商业化的泥潭而拔身不得。

上座率为何没有想象的好?

为纪念马勒逝世百年,国家大剧院特意组织了马勒第一到第十交响曲的演出季,从今年7月到11月,历时5个月,此举无论放到世界上哪座城市,都堪称大手笔。特别是马勒未完成的第十交响曲,演出并不多,对爱乐者来说,机会实在难得。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浪漫派音乐尾声,作为衔接新的时代、面临变革的古典音乐代表,马勒的交响曲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如今越发鲜明。

我听了两场,一场是韩国指挥家郑明勋指挥亚洲爱乐乐团演奏马勒第四交响曲,一场是爱森巴赫指挥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管弦乐团演奏马勒第一交响曲。无论指挥,还是演奏,都非常精彩。在马勒演出季的全部10场演出中,郑明勋和爱森巴赫的号召力应该是很强的。只是,我在进门时看到国家大剧院门外门内,都有人在兜售票子,每张降价两三百元;开演后,则发现两场音乐会观众席都没有坐满,粗略估计,上座率大概是三分之二,远不如我想象的好。和在国外大城市举行这样高水准的音乐会相比,上座率有差距。

我想,这样大规模的马勒演出季,于国家大剧院,恐怕也是难得;而让更多熟悉或不熟悉马勒的观众走进剧院,正是筹划此次演出季的初衷。再伟大的音乐,和大众也应该是贴近的,不能仅仅成为少数人的专利或附庸风雅的点缀。

别把爱乐者挡在了门外

这牵扯到所谓高雅音乐会和大众的关系,也就是说,在一个大众文化盛行的年代,高雅文化如何努力接近大众;在商业化侵蚀一切的时候,高雅文化离大众到底有多远。这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我们不能要所有人都选择马勒不选择赵本山,也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到音乐厅欣赏古典音乐会而不看春节晚会;但是,我们起码可以希望人们不要只认识周迅不认识鲁迅,只会吃点心买铂金而不知道冰心和巴金,使得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在眼下比例不那么失调。这就要求高雅文化做一些推广策略以及姿态的调整,不能陷进商业化的泥潭而拔身不得。

有意思的是,郑明勋指挥的马勒第四交响曲,最后有三段以孩子的眼光看天堂情景的唱段,由一位我国旅德的女高音演唱,唱得美轮美奂;其中第二段里有这样的歌词:“我们载歌载舞尽情欢笑,这里有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有随意品尝的美酒,还有天使们烘烤的面包。”一个孩子看天堂,要求并不高,有天使们烘烤的面包就可以了。我猜想那面包的价钱应该不太贵,起码不比马勒音乐会的门票贵。

国家大剧院马勒演出季的门票,最便宜的一张为180元,最贵的800元。和目前国内一些水平相当一般的文艺演出的票价相比,应该说,这不算很贵,如果和流行文化演出的高昂票价相比,更无法同日而语。因此,除了呼吁把所谓高雅音乐会门票的价格,进一步定位在一个合理区间,别把爱乐的人们挡在了门外,我还想给国家大剧院提点参考意见。

10元一张站票的尝试干嘛不继续

去年春夏在美国,正赶上费城音乐厅的演出季。他们处理门票的方式,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示。在那儿,开演时间也是晚上7点半,下午5点半时,音乐厅售票处开始出售本场的特价票,每张只要10美元。花10美元买的票,不见得就是座位最次的,而要看本场音乐会还剩余哪些座位。每场所售的特价票数量不等,有时100 张,有时几百张。这样的做法,成全了爱乐者,也解决了音乐厅空座位的问题。我头一次去晚了,没有买到特价票,那次演出德彪西的《大海》;第二次,5点半前就到了,前面已经排了20多人。这次听的也是马勒,马勒的第三进行曲。同样的马勒,在费城只卖10美元,合人民币60多元。而我们这里,最便宜的也要 180元,能买人家3张票了。

我想这样的做法,国家大剧院不妨可以尝试,这对于提高上座率和鼓励爱乐者是两全其美的好事。而且,国家大剧院在开张伊始曾经做过10元一张站票的尝试,干嘛不把这样的尝试继续下去呢?

(作者为《人民文学》杂志社原副主编、作家)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