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相关 About
杜纳耶夫斯基 Isaak Dunayevsky 苏联著名作曲家 |
时间:2018-05-08 00:31 《音乐生活》 李声权
《音乐生活》 - 2012
伊萨克·奥西波维奇(约瑟福维奇)·杜纳耶夫斯基,苏联著名音乐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人民演员,曾两次荣膺斯大林奖,还得过劳动红旗勋章、荣誉奖章和红星奖章。伊萨克于1900年1月18日出生在乌克兰的洛赫维察市(现波尔塔瓦州)。祖父是唱诗班的歌手,父亲是银行职员、果汁厂老板,母亲歌唱得很好,还会几门乐器。家里经常举行即兴创作晚会,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听。六岁学弹钢琴,八岁学拉小提琴。每逢星期日,他去市立公园里听乐队演奏,回家后便把自己听过并记住了的曲子用钢琴弹奏出来。鉴于小伊萨克有如此出众的音乐天才,亲戚朋友们都叫他“洛赫维察的莫扎特”。他们家中共有七个孩子(六男一女):独生女儿当了教师,五个儿子成了音乐家,一个儿子幼年夭折。伊萨克(在家排行老三)蜚声苏联乐坛,两个弟弟也名气不小:季诺韦伊(1908—1981),乌克兰功勋艺术活动家、顿巴斯歌舞团艺术指导,谢苗(1906—1986),俄罗斯人民演员,铁路儿童歌舞团的艺术指导。杜纳耶夫斯基一家可谓“音乐之家”。
1910年,杜纳耶夫斯基举家迁往哈尔科夫。他在读中学的同时,还在音乐学校学小提琴(师从伊·阿赫隆教授)和作曲(音乐家谢·博加特廖夫的门生)。1918年中学毕业(获得金质奖章),1919年毕业于哈尔科夫音乐学院。起初,他在乐队里拉小提琴,担任首席小提琴手。1920年曾在哈尔科夫俄国剧院担任作曲和指挥,在部队教音乐课,在省人民教育厅音乐部工作。1924年前往莫斯科,开始了他的音乐创作生涯,先后供职于埃尔米塔什剧院和讽刺剧院,任埃尔米塔什剧院的音乐指导,为歌舞剧、芭蕾舞剧和戏剧作曲。1929年他赴列宁格勒,被聘为列宁格勒音乐厅的作曲家和总指挥,并与列·乌乔索夫的爵士剧院合作,写了许多音乐作品。之后,任过列宁格勒少年宫艺术团艺术指导、列宁格勒作曲家协会主席。自30年代初期,杜纳耶夫斯基开始转向电影音乐创作(为白俄罗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第一排》配乐)。苏联群众歌曲走上银幕并进入辉煌的新时期,与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卫国战争年代,杜纳耶夫斯基领导中央铁路工人文化宫歌舞团,并率领艺术团体全国巡回演出,足迹遍布伏尔加河沿岸、中亚、远东、乌克兰和西伯利亚。他们的演出极大地鼓舞了后方军民的精神与斗志,增强了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信心和勇气。战争期间,他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饱含深情地谱了许多受到前方将士喜爱的勇猛威严的歌曲,如广为流行的进行曲《我的莫斯科》,讴歌了在1941年11月6日的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某师一个班的全体战士顽强阻击德寇五十辆坦克而英勇牺牲的壮举。歌中豪迈地唱道:“不能忘记二十八个好男儿,为祖国战死在沙场。鬼子兵虽然凶恶如豺狼,怎能够迫使你屈膝降!”(曹永声译配)后来,这首歌实际上成了莫斯科市的市歌。战后,杜纳耶夫斯基积极投身和平事业。1947年8月,他创作的颂扬和平的轻歌剧《自由的风》在莫斯科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争取和平的主题在他配乐的文献纪录片《我们争取和平》(1951)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其插曲《飞吧,鸽子》名扬世界,成了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象征。
杜纳耶夫斯基是苏联轻歌剧的创始人之一。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他创作了不少轻歌剧,其中著名的有《金色的山谷》(1937)、《自由的风》(1947)和《洋槐》(1955)。
杜纳耶夫斯基也是苏联音乐喜剧片的创始人之一。1934年他和电影导演格·亚历山德罗夫合作的第一部电影《快乐的人们》受到了广大电影观众的热烈欢迎,使杜纳耶夫斯基名声大噪。其插曲《快乐的人们进行曲》(列别杰夫—库马奇作词)传遍全国,风靡世界。
杜纳耶夫斯基最主要的成就在于歌曲创作。他是苏联群众歌曲创始人,是标志苏联群众歌曲进入一个重要阶段的代表人物。正如苏联音乐界评论的那样:“杜纳耶夫斯基的富于表情的、明朗抒情的歌曲创作肯定了生活,充满着曲调的光彩,标志着苏联群众歌曲发展的新阶段。”([苏]别尔南特著:《斯大林奖金获得者苏联作曲家传》,中央音乐学院编译室译,音乐出版社,1955)杜纳耶夫斯基的歌曲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这一主题。他的歌曲充满乐观主义的精神,相信生活、相信人民的胜利、意志和自由的劳动,传递放飞的理想、豪情壮志和沸腾的现代生活节奏。他创作的群众歌曲,尤其是电影歌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杜纳耶夫斯基为苏联电影艺术,特别是苏联音乐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为《大马戏团》、《伏尔加—伏尔加》、《光明之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寻找幸福的人》、《守门员》、《库班哥萨克》(中译名《幸福的生活》)等影片配乐,成就卓著。杜纳耶夫斯基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继承了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格林卡、拉赫曼尼诺夫等人的俄国音乐爱国主义传统。他创作了许许多多苏联人民喜闻乐见的、永唱不衰的、脍炙人口的电影歌曲,例如:《祖国进行曲》、《我的爱情》、《荚蒾花儿开》(在我国误译为《红莓花儿开》)、《快乐的风》、《华尔兹之夜》、《学校圆舞曲》、《从前你这样》、《别忘记》等。“杜那耶夫斯基创作上的最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作品闪现着新时代的精神,迸发着青年一代朝气蓬勃的火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并在和民族民间音乐的结合上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延声:浅谈杜那耶夫斯基的歌曲创作,《人民音乐》1983年第12期)
现在,我们分别来谈谈杜纳耶夫斯基获大奖的两首歌曲:《祖国进行曲》(影片《大马戏团》的片尾曲)和《荚蒾花儿开》(影片《库班哥萨克》插曲之一)。
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
它有无数田野和森林,
我们没有见过别的国家,
可以这样自由呼吸。
……
——《祖国进行曲》
电影《大马戏团》(1936)首映的当天晚上,苏联中央广播电台就播放了《祖国进行曲》这首歌(中文歌词系姜椿芳译)。很快,这首歌在苏联各地传唱开来,家喻户晓,特别是在后来的卫国战争中,成为激励人民奋勇杀敌,捍卫祖国的强大的精神武器。《祖国进行曲》是一首苏维埃国家及其人民自由生活的的赞歌,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幸福生活,表达了人民对苏维埃祖国的自豪感。歌曲以其宽广的旋律、铿锵的音调和豪放的风格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这首歌几乎成了苏联的“第二国歌”,它的开始曲被用作苏联广播电台的呼号。1941年,杜纳耶夫斯基因电影《大马戏团》的音乐而荣获斯大林一等奖。
在苏联国内对杜纳耶夫斯基的《祖国进行曲》褒贬不一。上个世纪30年代后半期,广播电台每天早晨播放著名男低音歌唱家马克·赖森(1895—1992)演唱的这首歌,作家维克多·阿斯塔菲耶夫(1924—2001)却称之为 “每天的晨祷”。还有评论家认为,杜纳耶夫斯基的歌曲对人民来说是一剂“鸦片”。这首歌就其艺术性而言是非常高的,之所以遭到批评主要是因为歌词(列别杰夫·库马奇作词)内容违背现实,粉饰太平,如苏联《文学报》说的,“这首歌的词在说谎,而曲子没说谎。”
啊,田野小河边荚蒾花儿开,
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心爱,
可是我不能对他表白,
满怀的心腹话儿没法讲出来!
……——《荚蒾花儿开》
电影《库班哥萨克》是苏联1949年拍摄的一部音乐喜剧片,反映了集体农庄里哥萨克人的幸福生活。该片1951年荣获斯大林二等奖,后又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得音乐奖。影片中有几首插曲,其中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荚蒾花儿开》和《从前你这样》在听众当中反响最大,流行最快,尤其是《从前你这样》在两个星期内就唱响了整个苏联。该片1951年下半年开始在我国上映。这两首歌在我国从上个世纪50 年代一直流传至今,影响最深远的是《荚蒾花儿开》(中文歌词系集体翻译,笔者仅将红莓花改成了荚蒾花)。
杜纳耶夫斯基在音乐创作上十分谨严。他虽然是位作曲家,但是对歌词的要求也很严格。他认为:“当词曲融会在一起,相互不能分割时,就是好歌曲。”([苏]尤里·凯尔第什等著:《苏联名作曲家传》廖叔同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比如,《快乐的人们进行曲》有了曲子后,《共青团真理报》便向全国征集歌词。在海选中淘汰了许多诗人,甚至一些名家的作品也落选了。经过层层筛选,杜纳耶夫斯基最终选中了诗人列别杰夫—库马奇(1898—1949)的歌词。从此,他们开始了长期合作,成了一对配合默契的老搭档,创作了不少佳作,诸如《祖国进行曲》(影片《大马戏团》插曲)、《快乐的风》(影片《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插曲)、《青年之歌》和《伏尔加之歌》(影片《伏尔加—伏尔加》的插曲)、《体育进行曲》(影片《守门员》插曲)等。
杜纳耶夫斯基的音乐遗产非常丰富。他为许多轻歌剧、芭蕾舞剧、戏剧、电影、朗诵配乐,谱写爵士乐、交响乐、钢琴曲,以及各种类型的歌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杜纳耶夫斯基是将他的全部才能和心血献给了歌曲。他的歌曲具有无限的生命力,这并非出于偶然。在这些歌曲中既有鲜明的和声语言,又有多样化的恰当的曲式,而新颖的旋律始终感人不已。”(同上)
杜纳耶夫斯基在乐坛成绩斐然,然而在政治上并不得意。斯大林喜欢他的音乐,尤其是电影《伏尔加-伏尔加》的优美旋律,但是不大喜欢作曲家本人。有一个原因就是抱怨他的《斯大林之歌》写得不好,根本不能与富有灵感的《祖国进行曲》相比。当时音乐家中流传着一个故事:斯大林第一次听了《斯大林之歌》后,俏皮地说,“为使歌唱斯大林同志的这首歌没有人唱,杜纳耶夫斯基同志把自己的卓越才华全用上了。”
“我们没有见过别的国家,可以这样自由呼吸。”这句唱词对杜纳耶夫斯基来说,可以说是个讽刺。虽然他名气大,但他呼吸不很自由。他是不能出国的人。1947年因拍电影《春天》的需要,才准许他以影片作曲者的身份,随同摄制组去捷克斯洛伐克。在布拉格他犯了两个不能原谅的错误:一是接受对苏联报刊制度不友好记者的采访,二是这次采访未征得本国驻捷使馆的同意。用他本人的话说,这次出国后他的职位开始下滑。此事不久,便解除了他在各种委员会和组织里的任职,以后他再也没出过国了。此外,他配乐的轻歌剧《自由的风》获得了作曲奖,但斯大林把他的名字从获奖人名单上删去了。电影《易北河会师》原来打算找他配乐的,但格·亚历山德罗夫导演(曾与他合作拍过许多优秀影片)却改变初衷,找了德·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这是音乐大师音乐创作上的一大悲剧。
杜纳耶夫斯基的家庭生活也不顺心。杜纳耶夫斯基一生迷恋女色,有过多次的恋爱(十三岁早恋,第二次恋爱十六岁)与婚姻经历。然而没有一个女人和他在一起幸福,当然,他和她们在一起也不幸福。二十岁时爱上了演员薇拉·尤列涅娃,但不久娶了漂亮的大学生马琳娜(他的第一个合法妻子),但由于对薇拉痴情不减,他同马琳娜的婚姻很快便破裂了。1925年,他和芭蕾舞演员季娜伊达·苏杰伊金娜结了婚(他的第二个合法妻子)。婚后,他仍然与别的女性保持着暧昧关系,比如向苏联电影新星利季娅·斯米尔诺娃求婚,但遭到了对方的拒绝。季娜伊达对丈夫一向宽容大度。1932年季娜伊达给他生了个儿子叶甫根尼(莫斯科的知名画家,2000年去世)。虽然早已有家室了,1944年他又和一个二十岁的漂亮舞蹈演员卓娅·帕什科娃产生了婚外情,次年生了个儿子马克西姆(1955年才获得法律上的承认,现为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杜纳耶夫斯基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一直周旋在两个女人之间:白天守在妻子季娜伊达身边,形影不离;晚上却和情人卓娅成双作对,频频出入社交界;夜晚独自一人进行音乐创作。
杜纳耶夫斯基向人民奉献了自己的最后一部作品——轻歌剧《洋槐》(1955)。这是作曲家满怀热情,由心灵深处发出的一支“天鹅之歌”,但是这支歌没能唱完,因为1955年7月25日杜纳耶夫斯基心脏病突发猝死(另一种说法是由于他的大儿子叶甫根尼的缘故自杀的)。可以告慰杜纳耶夫斯基英灵的是,作曲家基尔·莫尔恰诺夫根据他留下的草稿,用很短的时间完成了他的遗作。他逝世还不到四个月(11月15日),轻歌剧《洋槐》就在莫斯科首演,并且立即轰动全国,公认是苏联抒情轻歌剧的优秀样板。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凯歌 July 2, 2021, 4:37 p.m. 卓越的作曲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