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08-07-23 00:42 中国音乐报
摘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创作儿童喜闻乐见的歌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我国儿童的传作面临着巨大的困境。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分析了目前我国儿童歌曲创作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儿童的心理,笔者提出了创作符合儿童心理的优秀儿童歌曲的途径。
关键词:儿童歌曲;创作;心理
一、目前我国儿歌创作现状和存在问题
走在大街上,我们很容易听到我们可爱的孩子唱着其实并不属于他们的流行歌曲—“你是我的情人”、“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孩子们自己的歌哪儿去了?导致当今儿童歌坛相对冷落的原因很多,现仅从我们搞创作的角度谈谈当今儿童歌曲创作上的几大弊端:
1、内容空洞
歌曲的教育性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它可以为孩子的心灵导航,直接影响孩子的是非标准和品德取向,但过分地强调教育性有时会使歌曲负载过重,偏离了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倾斜了审美情趣这一天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热爱劳动”、“远大理想”……这些几十年都滚瓜烂熟的词儿不写进歌里孩子们也知道,你想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是需要一个适合他们的方式让他们乐于接受才能够“妙笔生花”,不然,他们可是谁的面子都不给,撅起小嘴儿说一句“这歌不好听”就不理了,再好的歌词、再深刻的教育意义都随“风中那朵雨做的云”飘走了,我们只能“孤芳自怜”。
2、流行音乐影响
有一个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今的某些流行音乐已经“侵占”了很大一部分儿童市场。对此,他们也“情非得己”,可能连唱片公司的老板都要歉意地对我们的孩子说:“‘宝贝,对不起’,我们本不想卖给你们,是你们自己要买的”。但只要我们抛开偏见,关注一下这个市场,在某些方面,我们也不得不认输,听听《波斯猫》那滑稽而特别的前奏,一下子就会被吸引,接着听下去:“眼眯成一条线,轻轻点着脚尖,屋顶上的瓦片是它的琴键,一步步一点点……”俨然一个乖巧的小宠物,那么生动形象、富有创意的描写加之新型的节奏,怎能不吸引包括孩子在内的听众、观众呢?
二、儿童歌曲和儿童心理
儿童歌曲,顾名思义,是由儿童演唱,主要唱给儿童听的歌曲,也是以儿童生活为题材,反映儿童思想感情,体现儿童心理特点与审美特点的歌曲。因此优秀的儿童歌曲必须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具体说来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童心
童心,指儿童的心情,孩子气。“童心”一词,最早在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的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历史著作《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于是昭公十九年矣,犹有童心。”引申为真心、真情实感。明朝人李贽提出“童心说”,用以反对封建虚伪的礼教,他在《焚书?童心说》中指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所以,所谓“童心”,就是儿童纯洁、天真、稚气之心。儿童歌曲创作,首先要表现儿童的纯洁、天真、稚气之心,抒发这种富有儿童特点的思想感情,一定要力戒“成人化”与“成熟化”。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在儿童中流传甚广的儿童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一方面,歌词创作做到了“童心化”,整首歌只有4句歌词,采用儿歌的简洁明了的形式:“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歌词浅显通俗,富有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表达出儿童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同表达爱国之情的成人歌曲《我爱你,中国》(影片《海外赤子》插曲)比起来,形成明显的不同:后者共分两段,歌词总计有24句之多,其音乐形象不是“北京”、“天安门”、“太阳”、“毛泽东”,而是“中国”、“百灵鸟”、“蓝天”、“秧苗”、“硕果”、“青松”、“红梅”、“甜蔗”、“心窝”、“南海”、“北国”、“森林”、“群山”、“小河”等,而且不算前后的形容词、修饰语。由此可见,比起成人歌曲抒发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特点来,儿童歌曲抒发的情感,呈现鲜明的单纯性、简洁性、天真性、稚气性等特点。另一方面,从乐曲创作而言,也充分体现出儿童歌曲简洁、明快、易听、易唱等特点。全曲采用单二部曲式(AB),第二部的歌词与第一部歌词相同,旋律只是减慢变化;而第一部的主题发展,又采取变化重复的手法,亦即局部重复中的句首重复(同头换尾):首句“我爱北京”的前4个字与第三句“伟大领袖”4个字旋律完全相同。这同样显示出儿童歌曲乐曲创作的单纯、简洁、稚气、天真等童心性特点。
2、童趣
童趣指儿童的志趣与乐趣、情趣与意趣。儿童歌曲创作在充分表达童心的同时,还要充分体现童趣,即用儿童的视角和儿童的审美心理,行为方式,表现儿童的志趣、乐趣、情趣、意趣。在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张虹作词、孙凯作曲的童声表演唱《泡泡糖与储蓄箱》,就充分表现了儿童的志趣、乐趣、情趣、意趣:“我叫李小刚,爱吃泡泡糖。吹出的泡泡大又圆呀,又大又圆又圆又大像个小月亮。”“小小储蓄箱,闪闪放光芒。有了零钱里面装呀,不买泡泡糖。今天攒几分啊,明天存一毛啊,积少成多送银行,心里呀多欢畅。”把“发扬雷锋精神,节约不能忘。早日实现现代化,国家更富强”的这一严肃重大的主题思想,通过儿童把泡泡糖变成储蓄箱的细节,极富童趣地表现出来。又如张虹作词、孙凯作曲的童声男女二重唱《我是小雪花》:“(男)我叫佳佳,(女)我叫莎莎。(合)我们都是小雪花。(男)你多美丽,(女)你多潇洒。(合)飞到大地来安家……”也以儿童的心态,把自己比喻成小雪花,表达了“来到祖国找妈妈”的深深爱国之情,而这深情又充满了童趣。
3、童言
童言就是儿童的语言。儿童歌曲创作,除了要做到“童心未泯”、“童趣盎然”以外,还要做到“童言无忌”。儿童歌曲的“童言”,包括文学语言的儿童化与音乐语言的儿童化两大内涵。文学语言的儿童化,就是使用孩子话而不是大人话,类似儿歌式的语言。例如童声独唱、伴唱《欢乐的雪花》中的“雪花雪花,沙啦啦啦啦,欢欢喜喜到我家。雪花雪花,笑哈哈哈哈,飘飘洒洒到我家。……哎呀呀,哎呀呀,都是天上的小丫丫,来到大地找妈妈。”其中象声词“沙啦啦啦”和感叹词“哎呀呀”的运用,以及“笑哈哈哈哈”、“小丫丫”等儿童语言的运用,都十分精采。又如幼儿歌曲《一只小青蛙》:“路边来玩耍,看见一只青蛙。雪白的肚囊鼓溜溜的眼,还有一个大嘴巴。咕呱咕呱呱呱,咕呱呱咕呱在说话。”完全是孩子式的语言。
三、儿童歌曲创作路径选择
爱好音乐是人类的天性,唱歌则是孩子们爱好音乐的最明显表露。所以,自古以来,儿童歌曲不断地在各地产生,且会广泛地流传出去。儿歌《摇到外婆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在几百年内,已流布到江南广大地区。孩子们一面唱,一面自发地合着音乐节奏,手舞足蹈,模仿着摇船的动作,有声有色地玩得多么快乐,既自娱又娱人,更会博得长辈们拍手称好。笔者在三四岁时,也就是这样,在这支短短的歌曲中,自唱自玩,拿着祖父的长旱烟管当橹摇,自得其乐,也不怕害羞地会在众人面前作表演。为什么?因为这支儿歌唱出了儿童的共同心声,儿童们不但需要父母和哥哥姐姐的爱,也需要有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长辈的温暖和体贴。因此,在“情之所至,音之所生”下,用孩子们自己的语言,朴素地唱出了心底的话和心底的情。
“摇呀摇,摇呀摇,摇到外婆桥。
摇呀摇,摇呀摇,外婆叫我好宝宝。
吃吃糖,吃吃糕,外婆对我眯眯笑。
摇呀摇,摇呀摇,摇到外婆桥。”
多么简短的篇幅(孩子们的歌不能长),人称又那么贴切(从“我”出发的第一人称),语言又多么朴素(没有形容词,也没有废话、大话及不切题的空话),多么生动地反映出孩子们的心理(吃糖、吃糕、摇船、去外婆家),又反映出儿童好动的本性及情趣(多次重复“摇呀摇”动态性词句,正内涵着连续摇船的形象,启示着孩子们的生活联想而做出简音的摇船动作),更反映出长辈们对孩子温存体贴的情态(“好宝宝”、“眯眯笑”几个词汇,形象地描绘出外婆是多么喜爱自己的外孙,特别是看着孩子吃糖吃糕,心底多乐)。这些正是一首构成人间温暖和天伦之爱的歌曲,字字句句都充满着情与爱,景和形。但是它又是孩子们自己的语言和感情,动作性也极强,没有一点点成人语言及成人感情的渗入。也没有写上作词者、作曲者的姓名。
音乐是表现感情的艺术(感情、语言、动态、情态等的描绘),又有幼儿的、儿童的、少年的、青年的、壮年的、老年的年龄上的分别。目前绝大部分的所谓青少年歌曲,幼儿歌曲等等,少有这些年龄上的特点,且歌词冗长,形容词特多,成人语汇和语气比比皆是。歌词中的感情呢,只有靠表面上肤浅的形容词来装饰,哪有真挚、朴素、深邃的成份,更谈不上艺术性了。至于音调,也多是一字一音,一句一停,一泄而尽,即只有语言的最简单节律,而无语气、语调、语势、语情的特点,更无夸大、强调等,用艺术手法为“重字要义”去渲染的成份,一句话说,即是“少情缺意”。更糟的是“千歌一味,百歌一格”,几十曲听来似同一曲,没有每支歌曲的个性特色,已走上“音调相似,风味相近,形式相同,趣味相类”的严重共性化、一般化、概念化的境地。这样的歌曲,那有什么美感可言。不美,孩子们怎会爱听、爱唱?但某些词曲作者自我感觉却极好,还一味地只想发表。实际效果呢?很简单,如深入到孩子群中去观察,这些作品有没有被孩子们挂在嘴上?
音乐课里有歌声,出了教室无歌声,回家去哼几句电视、电台、唱片中播放过的“流行歌曲”。有的歌层次还很低,即使有几首稍好的,也是成人的语言,成人的情趣,根本不适合孩子们唱,这就是目前普遍的儿童音乐生活的概况。怎么办呢?
1、首先要请词曲作者到幼儿群中去,与孩子们一同玩、一同唱歌跳舞,与孩子们多谈谈,在与孩子们交朋友中,建立感情,从而体会到孩子们的爱好、兴趣、理想,最关心的问题和愿望。把自己的童年也俯拾回来。
2、词曲作者平时多阅读些中外古今的儿歌(要优秀的),也要阅读幼儿故事、幼儿寓言、神话、连环画、想象画等等,甚至观察、操作一些幼儿的玩具。都要探索研究它为什么能博得幼儿们喜爱的原因。特别要注意到孩子们情感、性格、语汇的特点,与成长有什么不同?
3、作曲者在平时要“大装乐汇”。多听各地不同风格的民歌、儿歌、戏曲音乐、曲艺音乐、舞蹈音乐、器乐曲等等,也要听些外国的,在感性上开拓听域,然后把自己曾动过情的,发生过特殊美感的,多听几次,或把它记下来备忘。这是作曲者重要的基本功,否则,乐汇贫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好凭着有限的乐汇,去制造似从一个模子中印制出来的所谓“作品”。应该认识到作曲并不是单有技巧所能解决,虽然技巧是需要苦学苦练及掌握的,但生活,创作思想及创作材料(乐汇),比之技巧似更重要些。
4、在具体创作时,要设身处地把自己当作儿童的一员,爱孩子之所爱,乐孩子之所乐,想孩子之所想,在“此时、此地、此人凡此景、此情、此意”下,身临其境地为孩子发出心底的声音来,并且对内容上“重字要义”之处,作恰到好处的重复、加衬、延伸以及在语情语气需要时,作强调、夸大、渲染”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作品更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为儿童所接受。
5、创作时要注意:词曲都不能直来直去,而是要雾一些,藏一些。“留不尽之意于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这样,唱者通过想象及联想,印象就更深些,更有回味些,更能动人以情,动人以美。举个例子,有一支很多人熟悉的法国儿歌《稚克兄弟》(在德国叫《马克兄弟》,英国叫《约翰兄弟》,百年前传到中国,填上新词叫《打倒列强》,都极流行,且是无终止四部轮唱),后来有人译词叫《两只老虎》,词是这样的: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
逃得快,追得快,
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脑袋,
真奇怪,真奇怪。”
语言通俗又儿童口语化,动作内涵很强(追、逃、疼痛),末句“真奇怪”三字发人深思,如让孩子们讨论,在七言八语中,都会悟出“不要打架”“打架会……”(两败俱伤)“要亲密”,这就是霉一半藏一半,有内涵的手法。
6、当初稿草成后,特别要冷静、客观地来检查,是否能“与众不同”,有独特、鲜明的因素。这是关健的关健。要看到,文艺作品中,有独特的手法、音调、风格、形式等,是诱人以美的诀窍。“新者奇也,天下事物之美称”也(清代文艺理论家李渔语)。
7、与孩子们常在一起的幼儿园教师,家长,可以与作词作曲者合作,在“因感而作,由情而发”,“情之所至,音之所生”下,试作几支幼儿歌曲,这是目前可行的办法之一。因为教师及家长熟悉幼儿的心理、情趣、爱好;词作者在修辞上、结构上、音韵上有特长和经脸;作曲者在专业技巧上有修养。三者紧密合作,反复修改,是不难创作出几支幼儿喜欢的歌曲来的。
参考文献:
1.杨春华 关注儿童歌曲创作,[J],歌曲,2002年06期
2.丁秀伟 八成孩子不喜欢儿童歌曲,[J],北方音乐,2006年08期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