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14-01-13 11:13 新民晚报 周炳揆
周炳揆
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备受公众瞩目。本次,巴伦博依姆指挥“维也纳爱乐”在去年12月31日晚和今年1月1日上午指挥的两场音乐会,除了给人以欢乐之外,还有一层更深的涵义,那就是“维也纳爱乐”终于跨出了自身历史上的阴影。
一年以前,也正是在全球转播“维也纳爱乐”新年音乐会的时刻,有关该乐团和“纳粹”高官在二战期间、二战后的关系浮出水面。其中最大的一桩“丑闻”是:曾在“纳粹”当政时期任维也纳市长的冯希拉奇因战犯罪服刑20年,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他刑满出狱,“维也纳爱乐”派专人向他慰问,并送去一枚指环。原来,早在1942年“维也纳爱乐”曾送给冯希拉奇一枚指环,但被他遗失了。
新年音乐会本身也被人诟病。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传统始于1939年12月31日,每次必演施特劳斯家族的华尔兹,这些极具民族特征的曲目常被人质疑是为了配合“纳粹”的宣传攻势。创建于1842年的“维也纳爱乐”由奥地利的音乐界精英组成,成员中包括奥地利国家歌剧院的乐队,在“纳粹”统治时期,乐队曾驱逐了13名犹太籍演奏员,致使他们不是死于集中营,就是备受各种磨难——“维也纳爱乐”历史上的阴暗面很早就曝光于世了。
“维也纳爱乐”现任总裁海尔斯伯格(曾是乐队小提琴演奏员)是第一位提出要建立乐队档案的人,1992年,他出版了一本名为《民主之王》的书,详述了乐队的这段遭人诟病的历史;2000年,他率团赴奥地利境内的前毛特豪森集中营演出“贝九”,由西蒙拉特尔指挥。海尔斯伯格实事求是地面对历史,对乐队的阴暗面不加掩饰,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同。对于一年以前披露的“送指环”事件,“维也纳爱乐”也作出快速反应:当即聘请三位持独立观点的历史学家对此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结果于2013年3月在其官方网站上予以公布。
正因为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历史上的阴暗面,在刚过去的新年音乐会期间,争议声几近销声匿迹,这对于“维也纳爱乐”十分重要,因为有一系列重要演出紧随着新年音乐会:2月和3月,乐队将在纽约卡内基大厅举行为期三周的“维也纳——梦幻之城”音乐节,演出理查施特劳斯的《莎乐美》、贝尔格的《沃伊采克》等。今年6月,“维也纳爱乐”将开赴波黑共和国首都萨拉热窝,举行一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的音乐会。
巴伦博依姆本次指挥了41段华尔兹,其中有一曲约瑟夫施特劳斯的《和平棕榈树》属首次演出,显然是为了呼应新年音乐会的宗旨:“友谊,希望和和平”。返场节目依然是铁定的《蓝色多瑙河》和《拉德斯基进行曲》。巴伦博依姆在《拉德斯基进行曲》的旋律中穿过金色大厅的乐池,和每一位演奏员握手致意,彰显了 “友谊”这一主题,年常旧规,演奏员齐声唱响约翰施特劳斯的《埃及进行曲》(啦——啦——啦——),把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
“指挥新年音乐会并不容易,”巴伦博依姆在接受采访时不无幽默地说,“返场的节目永远是最重要的节目……”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