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相关 About
李云迪 Li Yundi 国际著名钢琴家 |
2010-01-19 09:47 经济观察报 杨婷婷
经济观察报 杨婷婷/文 和李云迪的采访约在国贸中国大饭店,离圣诞节还有十天。酒店大堂中央摆放了一棵经过精心装饰挂满饰件的圣诞树。当整个中国城市都在为这个西方节日忙碌准备时,李云迪的状态和往常没什么两样,依旧是练琴、演出,继续做他的空中飞人。
他比约定的时间提前10分钟出现,身着黑色西服和牛仔裤,并没有刻意压低他的鸭舌帽,也不关心周围人投射来的目光。两年前,我曾经在某一个公益活动 上见过另一个年轻钢琴家郎朗,他擅长用自信而交流的眼神面对数十个镜头宣传他的理念。李云迪则是另一种气质,他气定神闲地回答你的问题,没有抑扬顿挫的声 调,他不是一个容易激动或者愤慨的艺术家,即使谈到他最爱的肖邦。
李云迪说:“我的情绪都在我的音乐中,每一点细微的感受都会反映在我的演奏里。”
弹了快20年的琴,李云迪承认自己很孤独,但他又很享受这种状态,“很多时候肯定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是别人不能拥有的,但可能会带来不同的 创造和体会。人只有在最孤独的时候才会发现世间的美,只有在不舒服的时候,才会发现很细微的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个是作为一个音乐家最需要的东西。这也是 为什么伟大的艺术常常很孤僻。”
在后人眼里,这些年少成名者的童年传奇往往惊人的相似,都是天赋禀异决定了个人选择。李云迪并不例外。他回忆自己的钢琴历程:“学音乐本 是一个我自己的决定,最开始父母只是为开发智力就支持我。我在这其中也感到了乐趣,比如弹琴的时候大家觉得好听,参加一次比赛,自信更提高一层,得到一种 肯定,一点点地来跟钢琴有了感情。从小就要立志成为大师?那个是空话。”
6岁那年,父母为此特地东挪西凑了4000元给李云迪买了一台旧钢琴,这是当时父亲工资的整整40倍。像中国无数父母一样,一旦孩子显示出了某方面的兴趣,他们便毫无保留地付出一切,把曾经无法完成的艺术理想转嫁到了孩子身上。
李云迪在孩童时期展现了对钢琴的巨大天赋后,母亲便辞去工作,专心陪儿子练琴;当李云迪蜚声国际时,她从琴盲变成了半专业的钢琴辅导员。
李云迪第一次见到他的钢琴老师时,这个6岁的孩子被嫌弃手太小并且 “人太老”,在这位老师眼里,6岁远远不及三四岁这样学钢琴的黄金年龄。所幸的是,李云迪在入学后两三个月间进步神速,令这位老师惊诧不已,最后还把他介绍给了著名音乐教育家但昭仪教授。
1999年李云迪一口气拿下了多项国际大奖,包括国际李斯特钢琴比赛第三名、第二届中国国际钢琴赛第三名、美国吉娜·巴考尔青少年艺术家钢琴比赛第一名。李云迪引起了文化部的注意,2000年派他参加每五年举行一次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
这个被称为世界上最难的钢琴比赛金奖已经空缺了15年,谁能想到一个来自中国的小伙子会创造奇迹呢?李云迪在千禧年拿到了他最好的成人礼, 经过四轮比赛,最后他凭借演奏的《E小调协奏曲》击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93位选手。从此,他和玛莎·阿格里奇、马里利·波利尼这些著名钢琴家一样,拥有了 一个足以让其他年轻选手羡慕的起点。肖邦比赛特约评论员JanPopis在赛后评论道:“他证实了自己是在掌握肖邦演奏风格上最完美并且最富有诗意的钢琴 家,他具有非同一般的音乐天才,他的演奏体现了最优雅的声音和最完美的技术。”
#p#副标题#e#
“那只是一个入场券”,事隔近十年之后他轻描淡写地总结。在获得肖邦金奖后,他立即宣布不会再参加任何钢琴比赛,当所有人以为他要举办一轮又一轮的巡演时,他和历史上的波利尼一样,急流勇退,念书去了。
是不是有人给了他这样的意见,或者说,有意在模仿当年的波利尼?他否定了这个猜测,“我对我的人生有自主权,这是我自己决定的。我觉得自己当时需要深造,而且生活阅历也不够。换成任何18岁的人都有待成长。”
后来他选择了古典音乐味道甚重的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在被问到为什么不选择更有名气的美国茱利亚音乐学院时,他回答说:“我选择的是老师, 不是学校的名气。”在汉诺威音乐学院,他师从钢琴大师级人物ArieVardi。李云迪拒绝了母亲的陪读要求,自己应付一切,语言、生活、音乐学习。这五 年间得到的,不只是音乐,还养成了时至今日的爱好——看画、品红酒。在他看来,红酒和音乐都能让人充满想象力。
后许多人为他这五年的学习感到扼腕叹息,人们认为他错失多次大红的机会。这些机会能帮他争取到更多的曝光率以及奢侈品牌的青睐,前者能把他从日薄西山的古典音乐领域推向更为广阔的普通大众,而后者则意味着挣更多的钱。
然而李云迪并不同意。“这五年间即使我有再多的其他机会也必须去念书学习。对我来说,人生过程有高有低,有快乐和不快乐,那时候我急切地需 要去充实我认为还不够完善的东西。我相信艺术是长远的,而且没有任何人非得按照什么样的模式。这也是我的一个经验,自己认定的东西要相信。你相信的东西, 是经过思考、根据自己的状态和生活体验所做出的判断,只要你追求的东西是真实的,就值得去体验。”
事后证明他的选择并非是纯粹清高之举,在浮躁的当代社会,对一名古典音乐钢琴家的疯狂关注往往会毁掉艺术家的成熟和完整性。在学校里的学习,让李云迪潜下心来,研究如何更好地诠释一部音乐作品。
2007年5月末,李云迪成为首次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中国钢琴家,并演奏了钢琴协奏曲普罗科飞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这一协奏曲长达35分钟,因为技巧太难,柏林爱乐乐团40年来始终没有找到适合合作的钢琴家。这一回,双方从彼此身上找回了荣耀。
从汉诺威音乐学院毕业后,李云迪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究如何灌录没有瑕疵的唱片和巡演中完美地演奏肖邦的音乐上。他谈起肖邦就像谈起一个相熟多年的朋友,或者他们真的在神交?肖邦带给了他好运,他赋予肖邦新的生命。
“肖邦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作曲家,也是跟我最有缘分的一个作曲家。这个真的是要讲缘分的。演奏者首先必须要发自内心的喜欢才行。艺术不是一个 快速的产品。艺术家会逐渐发现他最喜欢、最想要、最适合的组品。我个人觉得肖邦是非常适合我的,从他个人的感受,以及对钢琴的一种情结。他的作品中没有任 何交响乐,他对乐队也不是那么擅长,他一生的精力都在挖掘钢琴上,我很欣赏这种专注的精神和执着的态度,这与我的生活、音乐越来越吻合。”
从拿到肖邦金奖至今近10年间,李云迪最为人称赞和痴迷的就是演奏肖邦的音乐,人们沉迷于他极富诗意的演奏中,尤其是在年轻古典观众渐渐 流失的欧美国家。尽管他也能够娴熟地演奏李斯特、贝多芬的作品,但他坚持认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注、专一,肖邦也正是有这样的精神。人这一辈子有太多 事情值得去做,把一件事情做好是最主要的。作为音乐来讲,不管是五年还是十年,人生观和价值观肯定是不一样。我对艺术的要求更加严格,我不允许有不完美的 时候,尽管我不一定能做到完美,但这是我的追求。”
然而,唱片公司和演出商们更喜欢激情澎湃表演的演奏方式。去年,李云迪与合作7年的DG唱片公司解约。“商业方面是专业人士去考虑,我的 天职是怎么让专业和艺术得到发展。我没有办法左右观众,我只是展现出最好的音乐。商业团队觉得好不好,是需要沟通和商谈的。但我认为,艺术必须维护它的纯 粹和完整性,所以我在原则性问题上是没有办法妥协的,这是我的追求。如果你和我追求不一样,那你去追寻合适你的。人人都有搭档,如果不合适,为什么要牵 强?”
因为更为关注音乐作品内在的精神追求,李云迪称“每次弹肖邦的音乐感受都不一样。就像贝多芬的交响乐卡拉扬演奏过成百上千遍了,他还是有 不同的体会。我想大概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这不是一个定性讨论的东西,它就像化学,变化太多。艺术没有绝对值,15岁也可以弹肖邦,岁也可以弹肖邦,那是完 全不同的感受。没有谁对谁错。”
经过这十年间的揣摩,李云迪自信更理解肖邦。“他是在钢琴领域作出过最大贡献的一名作曲家,他把钢琴发挥发挥到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我想 世界上没有人不喜欢肖邦,没有人认为它听不懂或者不好听,在大众化和通俗化同时,又有艰深和复杂的技巧。它是风格很特别的一个作曲家,注重作品的内在,也 有非常优美动听的旋律,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衡点。”
李云迪还不到30岁,是近年来成名最早的年轻钢琴家,走过了一条今天不断被争相模仿的道路。距离他获得肖邦音乐大奖已经过去了近10年时间,但对于一个演奏家来说,10年,其实不过是一个起点。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