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09-12-10 14:08 兰州晨报
2009年12月7日,甘肃省歌剧院喜迎70华诞。
省歌剧院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有着70年悠久历史的歌剧院团。70年来,省歌剧院创作了数十部优秀歌剧、音乐剧、乐舞,移植了上百部国内外优秀剧目,创演了上千台各类晚会,享誉四方。
漫漫70年,也不过是岁月长河里白驹过隙的一瞬。而在这段峥嵘岁月中,甘肃省歌剧院走过了坎坷,见证了历史,收获了许多许多……
成长在战火纷飞的日子
12月,兰州的天气并不特别寒冷。朝南的房间里安静得只能听到时钟滴答的声音。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戏痴”两个大字遒劲有力,宛若戏子甩袖般飘逸。
77岁的刘宝骅坐在写字台前,点亮橘黄色的台灯,泡上一杯茶,点上一支烟,从身后的书架上抽出一本书翻看。这是刘宝骅从甘肃省歌剧院退休后生活中的一个普通下午。偶尔,他还会回去给新演员上上课。
1955年,23岁的刘宝骅从北京转业到当时的甘肃省歌舞剧团工作,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从未离开。“到剧团后我做过演员、导演,后来在团里从事 教学工作,编写过团史,一直到退休。”刘宝骅说,“1939年,省歌剧院的前身其实是一个业余的抗日文化团体,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下的三边分区‘七七剧 社’,首任团长是孙方山。”
据1987年至1994年担任团长的和小平介绍,1944年,“七七剧社”改编为三边分区文工团。
“解放前,剧团并不专业,戏曲、旧戏、秧歌、鼓书、快板什么的都演。”刘宝骅说,“那时候条件很艰苦,战火纷飞,团里的女演员在后方慰问部队战士,担任一些后勤工作;男演员在前线负责写标语搞宣传,有时候甚至拿起枪去打仗。”
1949年,剧团迁入宁夏,成为宁夏省文工团。“入城后剧团演员新老交替‘大换血’,一些老演员因为不能胜任长期辗转演出而转业,同时又从当地的学校增补一些新演员,比较著名的有李西莲、包学良等人。日后,他们也都成了团里的顶梁柱。”刘宝骅告诉记者。
1953年文工团改建为专业性的歌舞剧团。在宁夏驻扎期间,剧团将独幕话剧《人往高处走》改编为歌剧,这是甘肃歌剧院历史上首次创作的独幕歌剧。
翌年,甘肃、宁夏合并为甘肃省,剧团也由银川移师兰州,更名为甘肃省歌舞剧团。剧团正式成立后的首任团长是易炎,副团长刘万仁。
“当时的剧团在专业性上比较强了,我们派出不少演员去北京、西安、内蒙古等地学习了《跑驴》、《荷花灯》等十余个节目,回来后互帮互学,丰富了当时剧团的演出内容,反响很好。”刘宝骅说。《红花渠畔》开启黄金时代
1955年5月,甘肃省歌舞剧团创作演出了甘肃首部大型歌剧《红花渠畔》,这是甘肃省歌剧的开山力作,也是建国后甘肃省为数不多的戏剧创作之 一。当年举办的甘肃省首届全省戏剧观摩会演中,甘肃省歌舞剧团以《红花渠畔》作为参演剧目。“现在看来,《红花渠畔》剧本内容一般,而且剧中音乐元素多为 民歌小调,比较杂乱,但在当时确实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刘宝骅说。
而正是从《红花渠畔》开始,甘肃省歌舞剧团迎来了“黄金时代”。
1957年,在全国首届音乐舞蹈会演中,甘肃省歌舞剧团的《抢荷包》、《滚灯》、《太平鼓》和陇东道情《二姐娃做梦》大放异彩,《太》和《二》 还双双作为优秀节目被选中进中南海怀仁堂汇报演出。“《太平鼓》和《二姐娃做梦》都是首次被选中进京表演的剧目。而且一个团同时有两个剧目入选,是一件很 了不起的事情!”刘宝骅告诉记者。
当时,《二姐娃做梦》在怀仁堂演出刚刚落幕,毛泽东主席便派人送上便条,上面写道:“请将《二姐娃做梦》重演一次,以便重温对陇东的缅怀之情。”
“毛主席当年在延安生活过,熟悉陇东的道情,看了《二姐娃做梦》之后,大概是勾起了他对当年生活的回忆,才要求剧组重演的。”刘宝骅说。
随后一年里,剧团创作演出歌剧《月亮湾》,首次运用西北民歌“花儿”。当年秋天,该剧赴西安参演西北五省首届文艺会演并最终评为优秀剧目之一。 其后,《月亮湾》剧本做了多次修改并继续排演,被剧团定为保留剧目。该剧剧本也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面世。艰辛与辉煌
1960年,甘肃省歌舞剧团分化为甘肃省歌舞团(1993年改名为敦煌艺术剧院,2008年改名为甘肃省歌舞剧院)和甘肃省歌剧团(2001年改名为甘肃省歌剧院)。
之后的几年中,甘肃省歌剧团把精力投入到新的剧目创作中,歌剧《向阳川》便是那一时期的代表作,讲述水上走筏支援灾区的故事。
当时,排演所需的道具和场地问题,让阎安和其他几位主演头疼不已。“因为是水上走筏子救援,而真正的舞台没法引入水的元素。我们就在筏子上做文 章。”《向阳川》中常翠华的扮演者阎安说,“我们把筏子下装上两个轱辘,筏子就可以在舞台上移动起来,但后来发现演员很难在双轮的筏子上保持平衡,又改进 成三轮。这样,演员站在上面也稳当,可以更好地投入表演。”“剧中的水上走筏情节可以说是一次独到的创新。水的元素也很巧妙地表现出来,就是在筏子周围用 蓝布围起来,演出时蓝布随筏抖动,看起来有波浪起伏的效果。”刘宝骅说。
为把筏子漂行在滔滔水浪上的动作演得惟妙惟肖,剧组不仅找来了黄河边的老皮筏客亲身示范指点,还在深夜、凌晨无人的大街上反复练习推敲驾驭筏子 的动作,四个演员既要练习水上漂浮的状态,又要与其他演员的表演默契配合。站在筏子上的演员不但要站得稳,还要入戏,难度可见一斑。
#p#副标题#e#
1965年9月,该剧代表甘肃省歌剧团参加在兰州举行的西北五省现代戏观摩会演,大获成功。
同年11月,甘肃省歌剧团进京汇报演出,周恩来总理两次亲临怀
仁堂和人民大会堂观
看歌剧《向阳川》。
11月17日晚间,周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接见了《向阳川》剧组成员,他与剧团演员一
一握 手
后,竟拿
过《中华
儿女斗志昂》的歌页,当场背诵了全部歌词,又挥动手臂领着大家高唱《向》剧的选曲《永远跟党朝前飞》。
唱罢,周总理又与演职人员一起探讨剧本。他笑着说:“你们这是好戏。自从《洪湖赤卫队》之后,再没出过这样有吸引力、有生命力的好戏了!看来还 是下面的同志能搞出东西来。这个戏很成功,不过还要修改,还要提高,要像《洪湖赤卫队》、《白毛女》一样广为流传。这些年,好歌剧比较少,你们甘肃歌剧团 的《向阳川》算是一个!”
会见结束后,时间已经是次日凌晨1时06分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歌剧《向阳川》进京汇报演出,周总理两次观看,肯定它是‘有生命力、有吸引力的好戏’,这是省歌剧院历史上的一次创作顶峰。”甘肃省歌剧院现任院长彭德明说。从西北大地汲取营养
“即便是文革时期,我们剧团也没有停止创作,相继排演了《阿尔金战歌》和《延水长》等歌剧。”阎安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甘肃歌剧团先后创作了《二次婚礼》、《海峡情泪》、《马五哥与尕豆妹》等歌剧,形成了歌剧创排演出的繁荣局面。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歌剧院又相继创作演出了歌剧《咫尺天涯》、《阴山下》、《魂兮!魂兮!》、《红雪》等优秀剧目。
进入新世纪的头几年,因为歌剧市场不景气,省歌剧院一方面着力改革机制体制,破除制约发展的瓶颈,一方面密切关注市场,寻求新突破。
2004年,甘肃省歌剧院创作演出的《敦煌韵》是一部具有浓郁敦煌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大型乐舞。《敦煌韵》是通过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全新模 式,一段一段来展示“九色鹿”、“步步生莲”等佛经故事,里面有舞蹈、声乐和敦煌壁画中的乐器,还有真善美对人心灵的启迪,既好看又不失艺术品位。为完成 这部力作,甘肃省歌剧院从天水招来舞蹈演员成立了敦煌古乐团,并专程从苏州订制敦煌乐器,动用交响乐和民族乐器共同完成配器,原汁原味地展现敦煌文化的真 面目。
至今,《敦煌韵》已先后在海内外演出400多场,曾应邀为叙利亚“中国艺术节”开幕式演出。
彭德明告诉记者,《敦煌韵》的成功说明甘肃和敦煌的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该剧创作之初有人担心,在已有一批以敦煌文化为背景的成功舞台艺术作品之后,继续搞还会不会有市场,但事实证明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大型乐舞《敦煌韵》的成功,对未来歌剧的发展也有所启示。《敦煌韵》以莫高窟壁画故事为素材,全
方位展示了敦煌艺术的魅
力和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而甘肃省又是敦煌艺术的发源地。这说明要让歌剧获得市场,必须得有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
此外,《敦煌韵》在创作初期,就把市场定位为国内沿海市场和海外演出市场,这说明创排歌剧也得预测市场,不能闭门造车。“与花儿结下情缘”
2009年上演的音乐剧《花儿与少年》是甘肃省歌剧院创作史上又一次高峰。
6月17日,音乐剧《花儿与少年》在北京二十一世纪剧院首度公演大获成功,文艺界前辈和专家观后给予了高度评价,《音乐周报》称该剧“给原始的花儿披上了时尚的外衣”,《北京青年报》称赞“看着挺民间,真的很现代”。
原中央歌剧院院长刘锡津认为,该剧是继《向阳川》之后的又一部好戏,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陈蔚说该戏若经好好打磨,一定会成为一部精品。
“这在花儿是一次历史性的革命。”彭德明院长说,“这次演出后,我们听取了多方意见,将集中力量对该剧进行改造,力争将其推入《丝路花雨》一样的精品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向阳川》、《咫尺天涯》、《红雪》、《花儿与少年》这几部剧的唱腔全是花儿。
“省歌剧院与花儿结下了情缘。”彭德明说。《花儿与少年》作为甘肃省的首部音乐剧,其最大亮点就是将“花儿”这一独具魅力、富有西北地域和民族 特色的音乐作为创作基础,通过将原生态的音乐与现代音乐、时尚音乐相结合,融入大量的新创作理念和手法,形成具有时代性和时尚性的艺术表现手段。《花》剧 导演高立斌说,我们通过这个剧目的创作演出,大胆开掘花儿音乐,让花儿音乐成为既保留原生态花儿音乐元素,又符合现代人审美心理需求,既尊重传统的花儿艺 术特性,又具有时尚现代的创作理念,把传统与现代对接,让古典与时尚融合,使民族和国际接轨,用新理念和旧观念碰撞,给西部花儿音乐赋予新的概念。
“该剧不仅填补了我省没有音乐剧的空白,还将成为国内第一部以地域、民族音乐为主体创作的民族音乐剧,该剧在创作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丰富了国内现有的音乐剧舞台,为民族音乐剧的发展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花》剧作曲郭思达说。
现在,《花》剧的成功带来了商业运作的曙光,下一步是如何能拔得更高,走得更远。
除歌剧创作外,近两年省歌剧院还创作了《太阳礼赞》、《拥抱新世纪》等大型节日庆典晚会20多台,复排歌剧《江姐》,并且将这台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经典歌剧送进兰州高校,普及高雅艺术,并且创造经济收入20余万元。
“近两年剧院演出场次超过了150场,呈逐年上升态势,仅去年一年演出近90场,演出场次和收入创造了建院以来的最高纪录。”彭德明说。
“甘肃省歌剧院在开拓市场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还有潜力可挖;虽然在剧本创作上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是还需要一部像《大梦敦煌》一样在国内真正站住脚的歌剧。”1994年至2000年担任甘肃省歌剧团团长的龚乾男说。
“借甘肃省歌剧院成立70周年的东风,希望甘肃本土的歌剧文化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交流,让新一代的艺术家将歌剧这面大旗扛下去。”彭德明说。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