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82岁“高龄”的中国最老牌音乐学府,不唯国外经典是举,力推中国音乐新作,引来业界瞩目。

2010-02-06 09:03 新闻晚报 伍斌

世界级演奏家无世界级作品

    中国当代音乐走出“实验”才有戏

记者 伍斌

本月31日和11月1日,著名作曲家许舒亚的交响音诗《韵》和陈牧声的钢琴与乐队作品《云南随想》,将成为上海音乐学院奉献给国家大剧院“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开幕的作品。 82岁“高龄”的中国最老牌音乐学府,不唯国外经典是举,力推中国音乐新作,引来业界瞩目。

近日,两部作品的排练场上,上音作曲、演唱、演奏名家共同的心声是:中国当代音乐不能永远盘桓于青涩的 “实验”状态。专家指出,与如今中国涌现出越来越多世界级演奏家相比,缺少世界级中国作品的 “跷脚”状态,应尽快有所改变。

作曲家陈牧声先生不客气地拿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中国音乐创作界开刀———“中国已经出了很多具有世界顶尖水平的演奏家,但一直没有好的中国作品可以提供演奏。”他说,中国没有西方十八、十九世纪古典音乐的传统积淀,我们在学习并习惯了大量的西洋经典后,回头发现,让中国人喜欢演奏中国作品,成了一个难题。他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又能被经常演奏的中国作品太少。

回国演奏新作 《云南随想》的上音旅外钢琴家陈洁感叹,由于多年在国内外舞台上很少接触和主动演奏当代中国作品,不少中国钢琴家、小提琴家反而不会、不习惯演奏中国作品了。即使对于一些当代作品中完全取自我们传统文化的民族节奏、声腔,中国演奏者也很陌生。 “多一点演奏中国作品的经验,就能由熟悉而变成我们的强项。何况,如果像郎朗、李云迪等顶尖中国演奏家能经常演绎自己国家的作品,对中国当代音乐又会是一种多么好的国际推介。”陈牧声说。

如今不少具有国际背景的中国作曲家,其新作大多交给国外名团首演,一是因为国外有成熟的现代音乐市场和氛围,一是国外名家、名团对中国新作的理解、演绎,甚至超过中国本土乐团和演奏家。对此,上音副院长杨燕迪教授表示,这跟国内如今交响音乐会舞台上过于 “偏食”经典有关,大多数音乐会的曲目单上只见大师名作,没有一部新作。 “如果国内舞台有机制地把新作放入、推入市场中,这样的情况一定会有所改观。听众其实是有惰性的,音乐界应该对此做引领。”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许舒亚先生旅居海外20年,深感中国当代音乐“墙内之花先开墙外”的尴尬。 20年来国内的创作、教学走的是一条对西方现代音乐流派摸索跟步的尝试之路,但是放眼未来,只有当我们的当代音乐创作不再只是 “实验性的”,而是真正同时实现学术功能与演出实践功能,产生出一代成熟的作品时,那才有 “中国流派”形成的一天。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