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拉格娜·舒尔墨,一个陌生的德国女钢琴家名字;上半场巴赫,下半场肖邦,一个奇怪的曲目组合。

2011-09-26 06:37 外滩画报 曹利群

巴赫的德意志属性,亨德尔的恢宏气宇,肖邦的左手之妙,即兴演奏的魅力,醍醐灌顶的演奏心得。“活力的,充满感情的,智慧的钢琴家”,拉格娜配得上这样的评价。 

拉格娜•舒尔墨

拉格娜•舒尔墨

拉格娜•舒尔墨,一个陌生的德国女钢琴家名字;上半场巴赫,下半场肖邦,一个奇怪的曲目组合。听还是不听,实在有些纠结。现场巴赫的诱惑力让我决定听完上半场后走人。

333个座位的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本来就不大,坐在哪里听其实都差不多。我的位子更靠前,离演奏家的舞台不过四五米。拉格娜从后台走出来,一袭黑服,栗色的头发,没有照片那么优雅,感觉人更朴实。向观众有礼貌地鞠躬之后,坐下来不由分说就弹了起来。巴赫的《D小调半音幻想曲与赋格》,一上来就把我给镇住了。这个曲子过去听过唱片,包括管风琴版、羽管键琴版和钢琴版,但现场的感觉完全不同,仿佛这是巴赫的另外一个面貌。这是最自由与最严格的形式之间的对立与统一,而且是如此的完美。比起含蓄内敛的《平均律》、结构精巧的《创意曲》、变化多端的《哥德堡变奏曲》,《D小调半音幻想曲与赋格》的现场感极具冲击力:它让我发现了一个情感强烈、直抒胸臆的巴赫。拉格娜让人眼睛一亮,她还原了一个德意志的巴赫:动力,能量,意志力。

联想起去年格里莫在上海大剧院的巴赫主题专场,感觉完全不同。法兰西狼女手下的巴赫是节制的,无论节奏、力度还是音色,她的收放自如还是体现在 “收”的控制当中,比德国人的巴赫缺少些能量、力量。拉格娜是“狂放”的,她的演奏动力十足,技巧扎实,断句干净,充分展示了巴赫这部作品自由奔放的品格,奇异突兀的情绪变幻,干净利落的演奏技巧,以及巴洛克风格的恢宏博大。幻想曲部分的托卡塔,无论是分解和弦还是快速音阶,充满了不可阻挡的动力。将巴赫的德意志精神宣泄得如此震撼,此前还真不多见。接下来的悲剧效果强烈到几乎是黑色,幻想曲几乎成了狂想曲。而在赋格曲中,这种“放纵”又得到了极好的控制,刚柔、轻重对比的转换显示了她技术上的无懈可击。回想起曾经好评如潮的席夫,造句过于细腻,指触过于敏感,气息过于纤弱,在气势与音量上都感觉不足。老资格的布伦德尔也是以稳健的“弱奏”基调为全曲布局,虽然有不少细微之处可以玩味,但拉格娜在“强势”中去处理“弱”,的确让我们更兴奋,那种音效有时候让人想到了管风琴。拉格娜的巴赫,特别是托卡塔的庄严,凸显了巴赫键盘乐中德意志的属性,带给听者对巴赫键盘乐的新认识。

后来才知道,她史无前例地两度赢得莱比锡的巴赫大奖,想来也是实至名归。除了巴赫,拉格娜对巴洛克时期其他作曲家的键盘乐也研究多年,2009年,她以完整的《亨德尔键盘组曲》录音赢得著名的“回声”古典大奖也就不足为怪了。

巴赫之后的曲目是亨德尔键盘乐组曲第二集中的两首,《D小调萨拉班德舞曲》(编号HWV437)和《G大调恰空舞曲》(编号HWV435),都是亨德尔的代表作。亨德尔的键盘乐虽然没有巴赫复杂,但豪放的性格与宏大的气势与拉格娜的演奏风格完全合拍,作品较为自由的方式也给喜欢即兴演奏的拉格娜留下了发挥空间。在两段反复结构的间隙,为了防止被听众的鼓掌所打断,拉格娜会踩住踏板继续演奏,这样,437的慢板的悲剧氛围始终得以保持。整个上半场,气场一直在拉格娜一边,她全神贯注地和作品合为一体,让听众的鼓掌保留在最低限度。

这么有风骨的演奏难得听到,下半场自然不会走。我还想看看巴赫和肖邦到底有什么关系。

下半场只有肖邦的练习曲(OP10),拉格娜12首一气呵成,听下来总体感觉健朗舒展。和19世纪初的那些钢琴家不同,肖邦的练习曲首先是一种实验,而不仅仅是技巧的训练,以此来探索前人没有发现的各种可能性,通过技巧和音响把创意和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也正是巴赫的所思所为吧,也许半场巴赫半场肖邦合为一炉的道理就在于此?我这么猜想。

随便说点儿感受。前几天刚刚听过波利尼的肖邦练习曲,不妨做个简单比照。第一首中波浪形的旋律在波利尼手下流畅而华丽,拉格娜却多了些坚实,有意强调乐句的强弱对比,自然就更有意趣。第二首,拉格娜的左手伴奏音型更为短促、清晰,走句紧凑惊警,结尾处的音色变幻莫测。第四首,波利尼虽然不输,但拉格娜更犀利,棱角分明。到了“黑键练习曲”,也就是第五首,乐句间的呼吸更有韧性,结构上就像中国画的布局,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处理随心所欲却又在规矩当中。到了第六首,中间戏剧力量突起时却不过分雄壮,突然感觉拉格娜在“推着”钢琴弹,这种感觉多年前听李帕蒂弹奏肖邦时曾经有过。第七首托卡塔的双音弹得真是干脆,结尾的动力就像是永动机。第八首也能感受到左手动力性的推动与控制,第九首的轻音之妙不像是弹奏出来的,更像是“碰”响的。演奏会结束后,坐在我边上的德领馆文化处的石思平先生上台去献花,他和拉格娜是老朋友。从他那里得知拉格娜在德国名气很大,只是我们这边孤陋寡闻了。她的CD录音在欧洲得到许多奖项,媒体也是热情赞扬。她的《海顿》专辑得到了“回声”古典大奖,《立体声》杂志选出她的《练习曲幻想》专辑为“发烧碟”类的“年度最佳CD”。

出来刚好碰到知情人,透露了拉格娜演奏巴赫的“诀窍”。拉格娜是从事教学的,所以在上海的大师班一再告诫学生,弹钢琴要肩背放松,一定不能双肩耸起来再往下落,那样肌肉就会紧张,落到琴上的力量也是直上直下的。正确的演奏方式应该是“推着弹”的。这和我的第六感不谋而合啊。怪不得她的重音力拔山岳,而轻音如风行水上。所以《留声机》说:“舒尔墨再次证明了她是一位气度不凡的艺术家,她轻抚键盘而不敲击键盘,演绎出丰富的近似风琴的音响。”“轻抚”而不是“敲击”,这才是命门所在。看到听到不少年轻的钢琴家都没有得此要领,他们更乐于“敲击”甚至“锤击”。

再就是她对左手的重视让我受益很多。由于左手的清晰,她对作品的结构把握就好,大局感强。大师班的学生很容易就把注意力放在旋律上,放在右手上,这样就失去了音乐的平衡。拉格娜告诉学生,一切都是从低音推动的,很多渐强或渐弱是由左手帮助做出来的。茅塞顿开啊。怪不得她的“革命练习曲”那么有心得,横扫一切的旋风般的激情,那种伟大的戏剧感的爆发,都是左手推着右手往上走才充分表达出来的。肖邦这首悲痛、焦虑、绝望、愤怒的练习曲,原来对左手的要求竟然如此之高,如此具有挑战性。对于钢琴外行的人,听唱片断断是分辨不出的,到了现场你才能亲眼看见,亲自感受。

声明:本文由《外滩画报》http://www.bundpic.com(转载请保留)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