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相关 About
勋伯格 Arnold Schönberg 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 |
2011-02-14 09:17 新民晚报 陈友义
对爱乐者来说,勋伯格(Amold Schoenberg,1874-1951,见图)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研究音乐史的学者说,勋伯格的伟大在于 用十二音序列完成了从浪漫主义向现代音乐的历史性过渡。不过作曲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乐曲的可听性有时并非同一码事。笔者从入门开始,一路听下来都是百年 大师不朽的声音,而对在音乐表现力上殚精竭虑并作种种大胆探索的作曲家,反而有一种本能上的排斥。勋伯格在世时作品就不为人称道。1916年,42岁的勋 伯格应征入伍,一位战友就曾不依不饶地问他:“你就是那个臭名远扬的作曲家?”
时到 今日,已经去世半个多世纪的勋伯格,其作品几乎多被视为“票房毒药”而在音乐厅里消失了。数年前,我曾买下一张希拉莉·哈恩的勋伯格小提琴协奏曲。首先得 承认自己是哈恩的粉丝,因此明知这首用十二音序列写成的协奏曲,对听惯了传统古典音乐的人来说较难接受,也就不顾了。再说我的好奇心来自一则传 说:1940年勋伯格和海菲茨同在美国南加州大学任教,他曾把乐谱送给海菲茨征求意见,海菲茨在上面写道,“演奏这首曲子的小提琴家要有六个手指头”。据 说首演之夜在费城,许多听众离席而去。
如果说重新认识勋伯格需要一个契机的话,那就是 他改编勃拉姆斯的《g小调第一弦乐钢琴四重奏》。我的聆听经验是来自柏林爱乐“2004年欧洲音乐会”上演出的交响乐队版。这部四重奏中钢琴和弦乐器有很 复杂的对话,音乐织体已经相当于一部交响曲。或许正是这点激发起勋伯格再创作的灵感。他以大师的手法把作品内涵挖掘得淋漓尽致,配器上大规模扩展了铜管和 打击乐来分解原作中的钢琴声部,增加旋律的色彩和情绪上的反差。改编后既保留了精巧的乐句和严谨的对位,更由于勋伯格自己风格的影响,大气磅礴的音乐构架 变得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俨然就是勃拉姆斯的“第五交响曲”!
2004年欧洲音乐会在 雅典卫城下的阿提库斯露天剧场举行,从DVD中看到柏林爱乐排出了最强阵容,几乎所有声部的第一首席都上场。拉特尔棒下的乐队音色无比丰富,既保持传统的 丰满厚重,又有室内乐般的清澈疏离。乐曲从一开始就流露出勃拉姆斯独有的情愫:压抑的热情和对人生的无奈,最后乐章在极为辉煌的吉普赛回旋曲中达到了情绪 的顶点。建于公元161年的露天剧场并非理想的音乐会场所,但录音工程师捕捉到各个声部的细节,音响均衡出众。音乐会的摄像也是充满着智慧,环顾历史古 迹,情景交融,整场音乐会是对人类伟大文化遗产的一次朝圣。
虽说是二十世纪新音乐的开拓者,勋伯格却称自己是“被迫成为革新者的保守者”,他在大学任教时治学严谨著作等身。逃离纳粹魔掌来到美国后,虽然和一样处在新潮音乐风口浪尖上的斯特拉文斯基同住在洛杉矶,鸡犬之声相闻却未曾往来。
奇怪的是,斯特拉文斯基在古稀之年突然开始用十二音序列手法创作,而勋伯格的晚年时而回归用调性作曲。信徒们大为惊愕之际他俩却处之泰然。其实,无论是古典精神还是现代技法,对于两位大师来说只不过是拓宽音乐表现的一种形式而已。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