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郎朗、李云迪、王羽佳们不都和外国厂商签约吗?国内的流行歌手也是和“索尼”、“华纳”这样的境外品牌签约

2009-12-24 08:56 音乐周报 卜大炜

上世纪70年代曾放映过一部“内参”****《啊!海军》,这部军事题材片却以一个有关文化“侵略”的对话场景开头:日俄战争前夕,在彼得堡攻读海军的两名日本青年军官聊天,一人说,如果日本能在海上打败俄国,但凡有一天日本的书店还在卖托尔斯泰的****,那日本就没有真正战胜俄国。言辞虽过于“民粹”,但道出了一个问题:文化入侵,用当今流行语说就是欧美强势文化的入侵。

    我们搞音乐的人对音乐音像制品比较关注。媒体不时有中国作曲家的作品或演奏家的演奏由国际大品牌唱片公司录制全球发行的报道,这当然是好事。但毕竟是经由他人包装,而且依照他人的好恶选题制作。这些外国音像厂商,断然不会制作《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之类的唱片,这样具有文化战略意义的重任,理应由我们民族的音像产业来担当。但是,制作环节或许不难胜任,那发售环节呢?还要全球发售!据我所知好像实力还不够。

    郎朗、李云迪、王羽佳们不都和外国厂商签约吗?国内的流行歌手也是和“索尼”、“华纳”这样的境外品牌签约,由他们包装在中国发售。我又想到了日本的唱片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听过大量古典音乐的胶木老唱片,其中有不少是RCA和Columbia等欧美公司在四十年代录制的,这些公司的唱片中又有许多是由在日本横滨或大阪的分厂出品的。与此同时,欧洲的EMI公司在上海也开了工厂,即“百代”公司,周璇等一大批流行歌星的歌曲就由这家“百代”出品。几十年后,日本人似乎从当年欧美唱片“外企” 那里汲取了商业的灵感,日本的索尼公司收购了美国的哥伦比亚唱片公司,这一步实在是漂亮,日本的音乐家如朝比奈隆、小泽征尔、宓多里以及武满彻们,便有民族唱片业为其后盾了。遗憾与此同时的中国唱片业,没有走出这么漂亮的步子。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突然感到“不差钱”了,有人出手收购“悍马”,我们的文化产业是不是也该出手,海外收购文化领域的“悍马”呢?当然,这不是中国音像产业现有实力所能及的,首先是要练好生产营销的内功,再有就是融资、国际收购并购这样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内功。如果我们的音像产业具备这样的软实力,郎朗、李云迪和王羽佳们就会和我们的民族唱片公司签约,中国的主流音乐也会大量进入世界主流音乐舞台和国际音像市场。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