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冬天,在国家大剧院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虽然剧院内温度已经达到了18℃以上,但还是有很多观众在参观时把厚厚的外套穿在身上或者搭在胳膊上,即使照相时弄得手忙脚乱也不嫌累赘

2009-02-10 10:40 北京晚报

大剧院存衣量不到15%穿羽绒服看演出不合礼

冬天,在国家大剧院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虽然剧院内温度已经达到了18℃以上,但还是有很多观众在参观时把厚厚的外套穿在身上或者搭在胳膊上,即使照相时弄得手忙脚乱也不嫌累赘;在剧场里,人们把棉衣、围脖脱下后无处可放,只好整场演出都抱在怀里。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位于大剧院北门检票处两侧偌大的衣帽间却空空荡荡。存不存衣只是个人习惯问题吗?厚重的棉衣会不会对剧场声响效果产生影响?为此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采访。

厚重棉衣有吸音作用

在国家大剧院的三个剧场中,音乐厅对声学效果的要求恐怕是最高的。据国家大剧院舞台设备部高级工程师李国棋介绍,衡量音乐厅声学效果的标准之一是混响时间,而影响混响时间最重要的因素是音乐厅的形状、体量、空间大小、建筑材料等,但观众着装薄厚的因素也不能忽视,如果在设计时不考虑进去并采取措施,影响也会很大。“比如在一个普通的没有经过严密声学设计的礼堂,坐满了人后,夏天的效果就比冬天要好,因为冬天人们身上厚重的棉衣起到了吸音的作用,混响时间短了,人们听到的声音就会发干。”

大剧院设计考虑了吸音量的稳定

李国棋介绍,在大剧院音乐厅建设之初就把所有影响声效的因素都考虑了进去,并通过试验、理论计算等各种技术手段力求达到声效的完美和稳定。目前经过测试,音乐厅在观众满场时的混响时间是2.0,空场时是2.2,达到了比较理想的状态,至于人们着装薄厚方面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能做到这一点,“秘密”就在座椅的设计上,“音乐厅的座椅是软座,座椅的软硬程度和面料都经过了反复研究,保证了吸音量的稳定。”

穿着棉衣听音乐不是良好礼仪

尽管从科学角度证明,观众穿厚重外套对大剧院音乐厅的声学效果几乎没有影响,但穿着羽绒服和棉衣听音乐会,并不是良好的剧场礼仪。

在欧洲,人们一进剧院,观众都自觉地到存衣处脱掉外套,露出精心换上的正装,以表示对艺术的挚爱和对艺术家的敬重。同样是北方城市,俄罗斯“进门就脱”更是必须的,不论在什么场所,如果在室内还穿着户外穿的棉衣,是极不礼貌的表现。在剧场中有些讲究的女观众还要脱掉长筒靴,换上特意带来的高跟鞋,以搭配自己看演出时的晚装。

大剧院存衣总量不到15%

正是有这样的礼仪要求,存衣处已经成为一流剧院必备的设施和服务,国家大剧院是按照国际标准建造的,同样设置了容量客观的衣帽间。大剧院衣帽间负责人高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剧院衣帽间分东西两侧,仅单侧就有9组衣柜,可以寄存848件包和664件衣服。不过在西方普遍存在并很受欢迎的存衣处到了大剧院却遭到了冷遇,据去年年底的一次统计显示,大剧院存衣最多的一天也只有160件衣服,还不到总量的15%,最少的时候一件都没有。“去年大剧院新年音乐会因为是同步直播,我们就在检票处建议观众存衣,但很多观众并不愿意这么做”,高静说。

14分钟衣服全部取完

对于观众的不配合,高静也非常理解,“这确实是一个习惯问题,人们习惯了随身带着外套,哪怕热了脱下来也要抱在手里。”不愿存衣的原因还有很多,有的观众怕温度变化,带着外套有备无患;有的观众把包存了,但又要随身带着手机、钱包等物品,正好装在外套里;还有观众担心散场取衣服的时候要花费很长时间排队,嫌麻烦……高静表示观众不必有那么多顾虑,“虽然大剧院衣帽间还是传统的人工寄存方式,但我们配备了充足而熟练的工作人员,我们曾经进行过一次计算,在大剧院三个剧场同时散场时,最多14分钟可以保证包和衣服全部取完,而且我们已经安装了监控探头,观众的财物安全是可以保障的。”高静还建议观众可以先看看大剧院水下廊道两侧的展览,更好地利用等待时间,把无聊变成休闲。

记者手记

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确实难改,但又有一些习惯确实在改变。记者发现,随着剧场礼仪普及程度日渐提高,穿拖鞋、背心进剧场,在演出过程中大声喧哗、照相、打手机等不好的习惯已经有了很大改观。虽然,穿着高雅、寄存外套是对个人形象更高的要求,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事,但努力去尝试、去培养、去坚持,终究也会成为一种习惯。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