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月琴,是彝、哈尼、布依、苗、侗、白、畲、汉等族弹拨弦鸣乐器。因其形圆似月、声如琴,而得月琴之名。彝语称作巴布、班匹、和巴。苗族称弹琴。汉族称四弦、弦子、蛙琴。

2009-06-15 00:27 新芭音乐网

月琴

月琴,是彝、哈尼、布依、苗、侗、白、畲、汉等族弹拨弦鸣乐器。因其形圆似月、声如琴,而得月琴之名。彝语称作巴布、班匹、和巴。苗族称弹琴。汉族称四弦、弦子、蛙琴。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巍山、墨江、新平及四川凉山、贵州威宁、广西隆林、湖南通道和广大汉族地区。

在贵州省北盘江畔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很早以前,布依族村寨里有一位聪明美丽的姑娘名叫妹绿,唱得一口好歌,远近都很闻名,浪哨(恋爱)时她和一位年轻勇敢的猎手勒木相爱,双方父母正在为儿女操办婚事之际,不料被寨主得知,顿生歹心,非要强占妹绿。勒木和妹绿被逼无奈,携带砍刀、火种和弓箭逃进深山老林。他们每天射猎、采野果、挖野菜,还开荒、种庄稼。生活安定,过得自由而愉快。一天晚上,忽然来了一只大狐狸,眼睛亮得像两盏灯,勒木正准备用箭射猎时,狐狸却逃走了。小夫妻俩顺着狐狸奔跑的方向追寻,没找到狐狸,却发现在幽静的悬崖旁,有一个明镜般的水池,水面映出皎洁的明月。悬崖上有四股清流,并排倾泻而下,直抵池底,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咚声,令人如痴如醉。妹绿和勒木赞叹不已,留连忘返。他们想:要是按照池中的月亮和清流的样式做个琴,不就会把美妙的乐声再现嘛!勒木不但是好猎手,还是一位能工巧匠,他很快就照月亮的样式做成了一把琴,妹绿剪下几绺长发作为琴弦,一经弹奏,果然叮咚作响、优美动听。他们又按照池水涟漪的波浪,在琴上绘出了水纹作为装饰,使这支琴既好听又美观,并给琴起名叫“月琴”。此后,每天晚上,勒木弹奏月琴,伴着妹绿唱歌,歌唱他们的爱情和自由。久而久 之,布依族青年听到琴声,都来仿效学习,月琴便传遍了布依族的村村寨寨。直到今天,布依族的后生都喜欢怀抱月琴,弹奏浪哨乐曲,到姑娘们的寨子里去约会。

月琴起源于阮。早在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年—前87年),我国已经创造发明了阮,但当时这种以“弹”和“挑”为主要演奏手法的乐器,都笼统地称为琵琶。据东汉傅玄《琵琶赋》序所载,阮是当时乐工参照琴、筝、筑、卧箜篌等乐器创制而成。是:“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圆柄直,阴阳叙也;柱十有二,配律吕也;四弦。”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可知,当时的阮长三尺五寸。汉时称秦琵琶,它通过“丝绸之路”向西域传播,在甘肃麦积山石窟浮雕和敦煌北魏壁画上,均能见到它的造型。东晋(公元317年—420年)“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善弹这种乐器。在三国(吴)青釉瓷仓陶塑上有其图像,在南京西善桥南朝墓砖刻画和江苏丹阳南齐墓砖刻画中,都能见到阮咸演奏的图像。唐武则天时(684年—701年)称其为阮咸。《旧唐书·音乐志》:“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项长过于今制,列十有三柱。武太后时,蜀人蒯朗于古墓中得之,晋《竹林七贤图》所弹与此类,因谓之阮咸。咸,晋世实以善琵琶知音律称。”月琴是由阮演变而来的。北宋陈旸《乐书》(卷一四一)载:“月琴,形圆项 长,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转轸应律,晋阮咸造也。”当时月琴的形制与阮相近,后来逐渐变化。到了清代,月琴就与阮完全不同了,琴杆缩短为琴颈,演变为现代的式样。大约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之际,月琴已开始在我国西南彝族地区流行。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文昌宫桥墩壁画上的彝族踏歌图中,就绘有弹奏月琴的舞蹈者形象。该画绘于17世纪,它反映了古代彝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远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云南就已有彝族先民的足迹,巍山是汉代彝族先民聚居地区之一,当时称为邪龙,也是唐代彝族先民乌蛮建立的南诏国都。20世纪30年代,上海民族音乐社团大同乐会,曾制作我国古今各民族乐器143件,其中就有一件月琴,共鸣箱呈扁八角琴,琴头饰以如意造型,形制颇为古雅、别致。

月琴由共鸣箱、琴头、琴颈、弦轴、缚弦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图),全国各地流行的月琴形制基本相同,全长58厘米~70厘米。共鸣箱多呈扁圆形,也有扁六角形、扁八角形或其它形状等,面径34厘米~40厘米、厚4厘米~5厘米,它由面、背、框板胶合而成。框板用六或八块规格一致的紫檀木、红木或其它硬质木板胶接成琴框,上、下开有装入琴颈方木的孔眼。面板是月琴发音的共鸣板,使用纹理顺直、均匀、无疤节和木色一致的桐木薄板,背板则用稍硬的木料制作,在面、背板内侧各粘有一条横木为音梁,两音梁间支有一个音柱,梁、柱均使用桐木制作。琴头和琴颈是用一整块木料制成,要使用与琴框相同的木料制作,琴头顶端的装饰,是单独用木料雕塑成龙、凤、如意或其它图形后再胶粘上去的,琴头下部开有弦槽,槽侧开有安装弦轴的轴孔,琴颈正面平坦为按弦指板,其上设有音品,背面为半圆形,下端有方形木杆装在琴箱中。弦轴黄杨木制,外表刻有斜条瓣纹,轴顶还嵌有象牙或骨饰。缚弦用红木或老竹制作,上有系弦小孔,粘于面板下部的中央。琴弦用丝弦、尼龙弦、钢丝弦或尼龙缠钢丝弦,以丝弦居多,而尼龙缠钢丝弦的效果最好。

彝族、哈尼族、布依族的月琴,有的地区称弦子,扁圆形琴箱的称库竹,棱形琴箱的称八角琴。琴颈较窄而短,弦轴短小,共鸣箱较大。各族人民多就地取材,使用花梨木、核桃木、色木、楸木、榆木、桑木、椿木、松木和桐木制作,应该注意木料软硬搭配要适当。楚雄、新平的月琴,多在面板上对称地开有四个花朵状音窗;贵州威宁的月琴,则在面板两侧各开两条竖向音孔;而八角琴的面板上多不开音孔。琴颈和面板上设有5个~ 11个竹或木制音品。月琴的装饰华丽,有的在面板上雕刻出龙、凤等动、植物图案或各种镂空民族图案花纹,还有的镶嵌六面闪闪发光的镜子。有些精品月琴,则在面板上装饰银片、铜片,在弦槽和琴尾间系有一长串响铃,使月琴成为精美的民间工艺品。月琴张有二、三、四弦不等。二弦月琴形制古老,曾以马尾为弦,粗细各一,音色柔和纤细;四弦月琴,两弦为一组定同音;三弦月琴是由二弦月琴发展而成的,共鸣箱框板用冬瓜木制,面板使用楸木,背板用核桃木,只流行于四川凉山的越西、甘洛、昭觉、雷波和贵州威宁等地。??   苗族的月琴,又称弹琴,全长50厘米。共鸣箱扁圆形,面径30厘米、厚4厘米,面板两侧各开有一个圆形或弯月形音孔,也有的是由四个圆形小音孔组成的花朵状音窗。琴头稍向前弯曲,顶端镶以四角板为饰,下开弦槽,两侧置三个木制弦轴(左二右一)。琴颈和面板上设有六个木制音品,面板中下方置木制琴马,张三条钢丝弦。只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苗族聚居的德峨和么基。

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音乐工作者对月琴进行了改革,制成一种琴颈较宽的月琴,音品增至24品,音阶按十二平均律排列,可以自由转调。80年代初,又研制成功一种长杆月琴。杆长18厘米,较原来的琴颈增长一倍。音品增至30品,缚弦下移,增置了琴马。并在面板内侧增置了竖音梁,音量明显增大,音色富有光彩,最适于独奏、合奏或为楚剧伴奏。

#p#副标题#e#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月琴二十余件,使用红木、花梨木、榆木、色木、黄杨木、柴木、松木、桐木等木料制作,全长42.5厘米~112厘米不等。共鸣箱大部分为扁圆形,也有六角形、八角形和梅花形的,另外还有一些奇异的形状,如鹅卵形、弯月形、铃形和 吉它形等等,面径17.5厘米~38.5厘米。琴头式样多为龙头形或如意形,也有云形、方形琴头的。上设弦轴一至四个。琴颈分别设有8品~17品。山口、音品和缚弦,分别用竹、木或骨制。 张有琴弦一至四条,多采用丝弦,个别也有使用牛筋弦的。其中有一件共鸣箱可与弯月媲美的月琴,美其名曰“回头望月”。使用花梨木制成,琴身全长58厘米,琴箱蒙以桐木面板,面径33.4厘米,琴首雕刻龙头,竹品,丝弦,一弦九品。这件奇异的月琴,原为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所藏。1958年,程先生将其一生所珍藏的古今各民族乐器186件,全部无偿捐献国家,其中仅月琴就有十件之多。在该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展 厅中,陈列着一件用红木制作的月琴,全长66厘米,共鸣箱呈扁圆形,琴框四周嵌有黄杨木雕花六组,两面蒙以桐木面、背板,面径38.5厘米,琴首为镶黄杨木雕刻龙头,上置四个红木弦轴,外表刻有麻花形纹饰,琴颈嵌有骨品,山口和缚弦均为黄杨木制,张以丝弦,四弦九品。此琴选料考究,工艺细致,在琴框四周和弦轴顶端均嵌以螺钿片装饰,当为现代精品。1959年此琴制成后,我国轻工业部轻工业局即将其赠予该所展出。这里还珍藏着一件彝族月琴手自制的“南华月琴”。柴木制,琴身全长65.5厘米,共鸣箱扁圆形,蒙以桐木面板,面径34厘米。云形琴首,上置四轸,竹制音品,木制缚弦, 张有丝弦,四弦八品。面板上刻有汉字楷书“高山添秀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十四字, 并有“1957端阳”落款。此琴制作质朴,线条粗犷,刻字清秀,未髹漆饰。是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学家赵宽仁先生1959年赴云南调查采风时,由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带回的,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演奏月琴时,将琴斜抱于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用食指或执拨片弹拨琴弦发音。拨片用竹片、牛角片或骨片制成。月琴常以五度或四度关系定弦,四弦月琴即可两弦定同音,又可每弦各定一音。一般定弦如下:二弦月琴定弦为:d1、a1;e1、a1;g1、d2。 三弦月琴定弦为:g、d1、g1;g、c1、g1。四弦月琴定弦为:d1、d1、a1、a1;a、d1、g1、c2。长杆月琴定弦为:g、c1、g1、c2。在四川凉山,三弦月琴定弦有两种,用拨子弹奏的月琴定弦为:e1、a1、e2;用手指弹奏的月琴定弦为:d1、a1、d2。在云南墨江,彝族聂苏支系的月琴定弦为:f1、f1、c2、c2。在广西隆林,苗族月琴定弦为:d1、a1、a1。月琴的音色悦耳、动听,高音清脆、中音明亮、低音丰满。用拨片弹奏的月琴,右手奏法以弹、挑、滚为主,有时也用撮、扫滚等,并有独特效果的“刮品”技巧。左手则有按、颤、滑、吟等技法。用手指弹奏的月琴,还吸收了柳琴、琵琶等弹弦乐器的技巧。四川凉山的月琴,由原来两弦一个八度发展为三弦三个八度音域后,演奏上既保持了本民族的风格特点,又突破了旧的传统,还吸取三弦和琵 琶的技法,弹、拨、挑、扫并用,还不时加上双弦、和弦和持续音等种种变化,扩大和丰富了表现力。弹奏舞曲时,还常用手指敲击面板,以增强热烈气氛。

月琴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和为歌舞、戏曲、说唱音乐伴奏。它是京剧、评剧、豫剧、楚剧、锡剧、桂剧和台湾歌仔戏等戏剧的伴奏乐器。在京剧文场中,月琴和京胡、京二胡合称三大件。豫剧使用大八角无品月琴伴奏,它和二弦、三弦合称三大件。月琴也用于说唱音乐四川清音伴奏,这种曲艺形式是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深为四川人民喜闻乐见,以前,艺人多在茶馆坐唱或在街头即地做场演唱,用琵琶或月琴伴奏,故有“唱琵琶”或“ 唱月琴”之说;20世纪50年代后,四川清音不断丰富提高,伴奏乐器还增添了胡琴、碗琴、檀板和竹鼓等。在彝族地区,月琴是民间歌舞的主要伴奏乐器,它还为50年代诞生的彝剧伴奏。在广西隆林,苗族常用月琴演奏器乐合奏曲或独奏曲。在素有“音乐之乡”誉称的湖南通道,侗族常用月琴与芦笙等乐器一起合奏。在云南大理,月琴是仅次于白族龙 头三弦的弦鸣乐器,还用于白剧伴奏。

月琴在彝族、哈尼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常用于男女青年的社交和恋爱生活中。在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喜庆的“跳歌”、“跳坡”等活动中,它更是不可缺少的、用于传情达意的乐器。弹琴者一人或数人边弹边跳,众人则随后围圈踏节而舞。   月琴乐曲丰富多彩,各民族、各地区又有所不同。彝族较著名的传统独奏曲有:《刮地风》 、《野马过河》、《一对鹅》、《六背腔》、《甘洛调》、《数西调》、《雷波调》、《威宁调》、《大理调》、《草皮调》和《嘎木调》等。哈尼族月琴曲有《过山调》等。

(贵州咸宁彝族布依族月琴)

彝族、哈尼族、布依族的月琴,有的地区称弦子,扁圆形琴箱的称库竹,棱形琴箱的称八角琴。琴颈较窄而短,弦轴短小,共鸣箱较大。各族人民多就地取材,使用花梨木、核桃木、色木、楸木、榆木、桑木、椿木、松木和桐木制作,应该注意木料软硬搭配要适当。楚雄、新平的月琴,多在面板上对称地开有四个花朵状音窗;贵州威宁的月琴,则在面板两侧各开两条竖向音孔;而八角琴的面板上多不开音孔。琴颈和面板上设有5个~ 11个竹或木制音品。月琴的装饰华丽,有的在面板上雕刻出龙、凤等动、植物图案或各种镂空民族图案花纹,还有的镶嵌六面闪闪发光的镜子。有些精品月琴,则在面板上装饰银片、铜片,在弦槽和琴尾间系有一长串响铃,使月琴成为精美的民间工艺品。月琴张有二、三、四弦不等。二弦月琴形制古老,曾以马尾为弦,粗细各一,音色柔和纤细;四弦月琴,两弦为一组定同音;三弦月琴是由二弦月琴发展而成的,共鸣箱框板用冬瓜木制,面板使用楸木,背板用核桃木,只流行于四川凉山的越西、甘洛、昭觉、雷波和贵州威宁等地。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