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相关 About
贝多芬 - 第29钢琴奏鸣曲「钢琴」Op.106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29, Op.106 又称《槌子键琴奏鸣曲》 |
时间:2017-05-15 22:44 新芭网 莫敏妮
贝多芬《降B大调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Op.106 “槌子键琴”)被普遍认为枯涩难懂,那些认为贝多芬晚期音乐不可理解的评论,也是由于多数集中于这首钢琴奏鸣曲的赋格终曲,以及《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Op.130)最初的终曲乐章“大赋格”上。正是因为具有难度与挑战,按照逆向思维,我们倒是要喜欢上它。先“剧透”点,这部庞大的作品里有小段是肖邦式的,这就是说被肖邦“抄袭”了,要知道,贝多芬写这部奏鸣曲时,肖邦是8岁稚童,不信去听听看,必不负有心人。
据记载,伦敦的钢琴制造商托马斯·布罗德伍德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进行欧洲巡演,1818年到维也纳访问了贝多芬,并送给他一架槌子键琴(Hammerklavier)。即使在陷入争夺侄儿抚养权与工作只是为了挣面包等诸多困苦中,面对客从远方来,遗我槌子键琴,贝多芬仍然对新乐器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并专门为这架Hammerklavier创作一首奏鸣曲。Hammerklavier这一词语的应用,也反映出贝多芬此时用德文术语代替意大利文的倾向。于是从此,茫茫乐海,流传着一首壮美的槌子键琴奏鸣曲。
雄霸古今的钢琴巨作,与之比肩的有《迪亚贝利变奏曲》、《庄严弥撒》和《第九交响曲》,它们如四座云雾缭绕的高峰隔空遥望。1819年9月出版,贝多芬自己声称,作品Op.106是“一首将会给钢琴家们带来麻烦的奏鸣曲”,并且“从今往后让他们忙活50年。”事实也正是如此,除了李斯特、克拉拉·舒曼、冯·彪罗之外,19世纪最后10年之前的钢琴家们极少敢于问鼎这部艰深异常的钢琴力作。作品真正难度不仅在于篇幅的无比庞大,更在于其内质的丰富性。当演奏家披荆斩棘地走过了前面三乐章的重重困难之后,横亘在他面前的却是难度高不可攀的快板三声部赋格!又一座插翼难飞的大山。不管怎样,我们就要上高山采这薇菜了。
此奏鸣曲是贝多芬把钢琴奏鸣曲加以交响化处理得最完美、最创新的榜样,由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降B大调,奏鸣曲式,结构庞大而充满力度。傅雷评说,作品一开始使用了三个粗野的和弦,展开这首惨痛绝望的诗歌。而我更多的认为是首雄浑豪壮的进攻之歌,以双重“粗暴”的强奏作辉煌的开端,这和弦时不时地反复,是进攻的号召,是憧憬的希望。威廉·金德曼在《贝多芬》中说,这每一次和弦强奏的节奏型都显示着“万岁,万岁,鲁道夫”(Vivat vivat Rudolphus),以此表达贝多芬对鲁道夫大公的敬意。1820年,这位大公擢升奥缪兹(Olmutz)红衣主教,贝多芬还专门为他创作《庄严弥撒曲》。宏伟壮丽的乐章,三度音程控制着主部、副部等一切主题材料和调性关系,渗入了卡农、长颤音、半音化等创作技巧,写作风格已经接近浪漫派。
第二乐章:活泼的谐谑曲(Scherzo - Assai vivace - Presto),短小的乐章,其主题内容也有丰富的对比,古怪粗犷之中有单纯的主题,以赋格的形式发展。贝多芬顽皮如一个耍赖的老头儿,带有讥讽特征的音乐在急板段落中浮现出来。贝多芬使用谐谑曲以代替小步舞曲,使得他在奏鸣曲、交响乐、四重奏写作中完全脱离了前辈海顿与莫扎特的格局,开创了自己的江山。
第三乐章:连绵的慢板(Adagio sostenuto)非常美,它也是贝多芬作品中最长的慢板乐章。被冯·伦兹描述为“集合着全世界苦难的陵墓”。深沉内省是最深刻的聆听感受,虽然在奏鸣曲中,我偏爱炽热的快板,但贝多芬的慢乐章高贵而平衡,从不缠绵悱恻矫揉造作,这在“月光”奏鸣曲中的慢板已见识过。怔怔地感动着,颤音装饰着的段落分明就是肖邦式夜曲中的绮丽抒情,而又透出贝多芬骨子里的坚实苍凉,潜伏着一种崇高的思想性。
第四乐章:广板-坚决的快板(Largo-Allegro risoluto),一首壮丽的赋格。贝多芬晚期作品渗透着巴洛克时期的赋格技巧,但并未如巴赫的作品那般,宣示着一个关于永恒和谐的更为高尚、完美或静谧的世界,而是面对着一个开放的宇宙。贝多芬运用一切对位与卡农轮唱在穹空上飘荡,来陈诉心灵的祈求,预先唱出了《庄严弥撒曲》内谢神的歌。这段可以形容为各种速度的杂乱,各种无头绪,让你无法捉摸贝多芬的心思。于是,这段被认为写得古怪离奇,甚至蟹形卡农(Crab Canon)相当蹩脚。据说在学习巴赫上,肖邦最得其精髓,但不能否认贝多芬于此探索出了自己的风格。而我们则可以“有形之道,循法可矣,无形之道,感悟最灵”去理解。在巴伦博伊姆的大师班,一个学生弹了这段赋格,巴伦博伊姆首先赞扬了该学生演奏的清晰度,然后指出其有些地方匆忙了一些。他很理解地说:“我们都做过同样的事情,就是在演奏时很难控制速度。”巴伦博伊姆曾对施纳贝尔的贝多芬录音发表过如下看法:“我时常与阿劳谈起施纳贝尔,而他告诉我,当施纳贝尔录制贝多芬奏鸣曲的时候,他的技术已经不像他先前那样能够控制。这是为何他弹得超常快速,有时候甚至匆忙的原因。”
Op.106是贝多芬步入晚期,开展崭新路线之后的巨作,无数次聆听后,还是意犹未尽。这种艰辛的、令人生畏的作品里面一定是蕴含秘密、暗藏玄机的。他是不是由于听觉障碍而乱作一通?贝多芬是熟练掌握了作曲技巧的人,他听不见外界声音,但他内心能听到一切声音。舒曼对它的评价是“最伟大的,没有之一”;鲁宾斯坦评价它是“巨人般的交响曲,是钢琴上的《合唱》交响曲”;还有很多音乐家对此曲有溢美之词。我自己总结了几个聆听小心得,美名为小秘密。
秘密一:贝多芬从没有停止探索与创新精神,晚期钢琴奏鸣曲,仍在开拓与守成之间徘徊。他竭力从结构、调性、技巧、内容等方面探索钢琴的交响性。比如,“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这种固定结构模式对贝多芬不适用,他的钢琴奏鸣曲乐章结构形式有着不同的方向。扩张到四个乐章的Op.106与缩小到两个乐章的Op.111是两方向发展的极致。这首Op.106大奏鸣曲,他重回到四乐章对钢琴交响曲早期的探索道路。
秘密二:三度调性贯穿贝多芬一生,《槌子键琴奏鸣曲》毫不妥协的各种下行三度变形,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也是德奥音乐的传统。B小调在这首奏鸣曲的每个乐章中扮演者异乎寻常的重要角色。贝多芬曾经把该调称为“黑色调性”。B小调与降B大调逐条抗衡的负面力量的焦点,创造出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戏剧性对比。
秘密三:《槌子键琴奏鸣曲》是一种力量的展示,一种精神的表态,它同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的传说存在某种神秘联系。有关普罗米修斯的传奇故事对于贝多芬有着特殊重要的影响力,他的英雄交响曲就是凭此灵感创作而成的。贝多芬是即兴演奏大师,是第一个高抬手臂弹奏钢琴的演奏家,他的键盘作品击键力度强劲,好象从头到尾都是在“砸钢琴”,他又善于运用键盘和声,在钢琴上获得犹如管弦乐队般的交响乐效果。这部作品充满绝对的男性力量,他们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醉打山门,倒拔垂杨柳的力量砸琴试音,这样的聆听总会想起贝多芬的奋斗精神。
秘密四:贝多芬作品具有一种内在的平衡与协调,潜藏着一种崇高的品格力量和深刻的喻意。Op.106对于聆听是考验,但作品却符合“崇高”这个美学定义。康德认为,崇高感是一种只能间接产生的愉快,它先经历一种生命力在一瞬间受到阻滞的感觉,然后立刻又继之以生命力的更强烈的迸发。他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崇高不存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内,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心里”。
秘密五:晚年作品中的浪漫主义。大哲学家海因里埃特·费尔巴哈曾经说过:“浪漫主义者赋于音乐以新的意义,通过感官对灵魂进行双重袭击,力求将形象艺术与音乐艺术融汇,以至于哪一种艺术也不是另一种艺术的辅助物,也不对另一种艺术阐释说明。”贝多芬的音乐,正是这样一种具有独立冲击力的艺术。在Op.106中从第一乐章掀起“心灵的风暴”,到被贝多芬视为“神圣的安慰”的第三乐章,都可以看到浪漫主义,音乐使畏惧、敬畏、恐惧、痛苦皆栩栩如生,并且唤醒那种可谓浪漫主义本质的无限渴望。
秘密六:欣赏的秘密。全套理解与版本比较。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如果能全套理解,就会对每一部奏鸣曲有更宽广的理解。因为一个作曲家或者作家的每部作品都是对其他作品的补充。贝多芬的最后五首奏鸣曲,进入一个隐秘的世界,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认知,版本比较也是必然的。在Op.106的聆听中,第一乐章是展示力量的,我更喜欢具有爆发力的男钢琴家演奏,比如键盘狮王巴克豪斯、 巴伦扎伊姆、肯普夫等。到了第三乐章,会被学者型的布伦德尔那深沉内涵表达所感动,他的演奏可以用“深刻”两个字概括。
贝多芬充分觉察到,这部Op.106及其以后的一系列作品开辟了全新的音乐领域。一部作品的影响是纵横的,创作槌子键琴奏鸣曲时,贝多芬同时还在创作《第九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和《庄严弥撒》,这些作品都有内在的联系。作品也预示了肖邦、马勒等横空出世的必然性,也看出贝多芬为勃拉姆斯、舒曼、瓦格纳等铺平了道路。凡是弹贝多芬的钢琴名家都无不以征服这座键盘巅峰为荣。聆听与观看更为有趣的是,看贝多芬如何借钢琴家之手捣鼓折腾试验“槌子键”钢琴,看他们弹奏时展现出持久的耐力与山洪般的爆发力,感受到那种英雄的力量性、斗争性。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