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舒伯特一生创作了600多首歌曲,开创了艺术歌曲发展的新纪元。《魔王》作为他重要的代表作品,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 About

舒伯特 - 歌曲《魔王》D 328 Schubert: Erlkönig, D 328

时间:2018-02-04 19:03 《科学时代》 胡小锐

《科学时代》 , 2012 (4)

[摘要]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著名的浪漫乐派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600多首歌曲,开创了艺术歌曲发展的新纪元。《魔王》作为他重要的代表作品,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试从多个角度讨论作品中各音乐要素的特点,浅析该作品创作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 魔王曲式旋律线伴奏织体

一、歌曲背景

(一)浪漫主义代表人物舒伯特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828年),奥利地作曲家,出生于维也纳郊外的一个教师家庭。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在短暂的31年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 ,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 ,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他创作的艺术歌曲中,歌词、曲调、钢琴伴奏三者紧密结合,从而使艺术歌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了艺术歌曲的新纪元,被称为“歌曲之王”。

(二)歌曲诗词创作背景

《魔王》歌词的原诗作者是歌德,原诗是作者写于1781年的一首叙事谣曲。1781年,歌德在图林根地区旅行时,住在一家叫“枞树”的旅馆里,听人们饭后闲谈时讲到附近村子里前几天刚刚发生过的事情。库尼茨村的一位村民,因为孩子病重,夜里骑马抱孩子赶到城里去找医生看病,途中要穿过一大片树林。由于孩子已病入膏肓,在归来的路上,还没到家,孩子已经死在怀抱中。歌德听说了这件事,联想起民间传说里的魔鬼夜里勾魂抢孩子的故事,魔鬼只要碰一下孩子,便摄去魂魄,孩子也就死去。把道听途说的生活事件与民间传说结合,很能满足他对民间谣曲的兴趣,便写了《魔王》用在他的叙事歌剧《渔妇》中。叙事谣曲是一种很自由的艺术形式,它可以从客观陈述转入戏剧性的表演,叙事性和戏剧性里又不排斥作者的主观抒情,叙事内容既可以是现实的,又可以是幻想虚构的。如此之下,叙事谣曲里现实的、幻想的、戏剧的、抒情的交织在一起,提供给艺术家一个宽阔的具有多种可能性的创作空间,可以容纳下极为复杂多变的抒情需求,这些特点使浪漫主义艺术家着迷,因为这里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束缚他们的艺术想像,于是叙事曲就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常采用的形式。

(三)歌词中的人物形象特点

舒伯特用音乐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惊心动魄。歌曲虽然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但却有统一的结构和完美的形式,叙说与行动配合的十分贴切适当。情节的变化是通过戏剧性的发展而表达出来的,因此他的音乐和歌词的结合是非常紧密的,音乐总是紧紧地跟随着歌词的发展而作相应的变化。舒伯特把故事叙述者、父亲、孩子、魔王四个不同角色分别予以独到的塑造,笔调细腻,旋律奇妙。四个角色力度层次明晰:魔王的威胁、阴险、狡诈,父亲的慈爱、无助,孩子的胆怯、可怜,叙述者的无奈、同情。孩子的每一声呼喊仿佛都在我们耳边,父亲的每一次强作镇定都在引起我们心里的不安,魔王每一次的诱惑都让我们感到恐慌和憎恨。孤独的父亲既要保护自己的孩子,又要战胜心中的恐惧。他柔声地询问和安慰着孩子,试图解除他的恐惧,然而他也意识到了魔王的存在,当他做后一次对孩子说“那只是老杨柳树”的时候,自己也深切地感受到了魔王的可怕,于是加紧策马。此时已经极度虚弱的儿子连续三次惊恐的发出求援,消耗了身体最后全部的精力,音乐一步步推向紧张和危险(音区更高、力度更大)。然而这一次次求救得不到真正的救赎,孩子在呼救中浑身逐渐瘫痪,生命的挣扎力逐渐衰退(力度变弱)。魔王的诱惑更加肆无忌惮,把自己渲染成了一个幸福的使者,将魔爪隐藏了起来,音乐的旋律非常抒情,它讲述着它的能歌善舞的女儿,华丽堂皇的宫殿。这样,叙述者、父亲、儿子、魔王四个角色共同上演了一曲扣人心弦的艺术之旅。

二、音乐要素分析

(一)歌曲概述

《魔王》这首脍炙人口的叙事曲是舒伯特十八岁创作的,编为作品第一号。全曲采用通体歌①的形式,一气呵成,具有极其渲染力的宏大气势。在《魔王》148小节的贯穿发展过程里,几个不同人物(叙述者、父亲、病儿、魔王)的不同角度所表现出来的心情和语气,通过调性的对比转换、织体、力度、和旋律线条的变化被生动地表达出来。魔王的诱惑(大调性、平缓),儿子的呼救与父亲的紧张不安(小调性、急促并不停地转调),叙述者宣叙性的音调,以及钢琴自始自终地疾驰,以定型化织体、戛然而止及最后的和弦,与歌者共同营造出紧张阴森的情境和气氛。

(二)曲式分析

《魔王》的结构,按照歌词及与之相适应的曲调、伴奏可分为八个段落。第一段出现的是叙述者对故事开场的交代,舒伯特运用的旋律恰似口语化的朗诵音调,节奏紧张。体现出叙述者较客观的一面。第二段起第七段则是表现父亲、儿子和魔王的对话。三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三种不同的心理活动。舒伯特在设计这三个人物的音乐形象上,运用的音乐材料在旋律上的力度、节奏,各个人物之间都有鲜明的对比。

表现父亲的旋律音调一共出现四次,它的特点是沉着、寓于神情。音域在中低音区,音调也较平稳,很恰当地体现出父亲的年龄和性格特征。一开始旋律在降B大调上,父亲带着疑问音调;第二次是回答孩子的语气,带着安慰孩子的心情;第三次旋律音调又出现降B大调的关系小调g小调上,父亲尽力安慰孩子;第四次旋律音调的调性很不稳定。A大调、D大调先后出现,预示父亲心里很紧张,但还是用坚定的语气告诉孩子那些都是他的幻觉。

表现孩子的旋律音调,相对比较高。舒伯特运用同一旋律在不同的调上,模仿进行的手法,一次比一次高,表现了当孩子看到魔王的幻影时所感到的惊慌和不安。后面三次出现的更惊恐。更紧张的呼喊,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造成紧张不安的情势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一开始儿子的旋律在g小调上后又移到f小调上,后三次出现第一次在降B大调上,第二次在a小调上,音调相同,移高一个大二度,第三次又比第二次整个移高小二度,降G大调――g小调,舒伯特采用这种调性变化,旋律逐渐移高的作曲手法,很好地刻划儿子惊恐加剧,一次比一次强烈的音乐形象。

表现魔王的旋律,则表面上抒情、甜蜜、骨子里却隐藏着奸诈、虚伪、狰狞。魔王第一次旋律音调出现在降B大调上,相对前面父亲,儿子的旋律,他明显地抒情、流畅、力度上PPP,表现了魔王采用甜言蜜语引诱孩子的阴险狡诈的一面。第二次魔王的旋律音调又出现在C大调上,旋律更加抒情柔美,钢琴伴奏的织体也改变了,流畅生动而抒情,犹如柔情的舞曲,表现魔王变着花样千方百计引诱孩子上钩,更突出了魔王的奸诈虚伪的面目。第三次魔王的旋律音调和前两次相比,已不是那么抒情柔和了。而且力度也加强了。降B大调、D大调上,暴露出了魔王狰狞强暴的本质。

最后第八段歌词时,叙述者又出场,并用说话般得宣叙调最后交代结局:“虽然父亲竭尽全力策马赶回家,但怀里的孩子还是死去了”。

(三)旋律线特征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为了使音乐紧密配合歌词的发展,舒伯特将《魔王》中四个角色配上了性格鲜明的旋律,用不同音区与音色加以陈述。人声和器乐伴奏达到完美的结合,丰富的音乐形象和完美的变化手法精巧地刻画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与故事发展的情节,歌词里的诗性因素溶解成纯音乐因素,人声和钢琴共同达到一个艺术境界,诗与音乐之间成为均衡关系,音乐的表现力和文学向音乐的渗透都得到了保护。实现了诗乐涣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四)伴奏织体

舒伯特在《魔王》里将钢琴伴奏与歌唱旋律并入同等重要的位置,极大地提升了钢琴伴奏的艺术地位,使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作用,成为整个声乐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再是对歌唱旋律的简单附和,而是通过写意、造型、描绘等手法渲染作品的氛围,烘托意境。通过织体的造型塑造完美的音乐形象,从而与旋律融和,共同揭示诗歌的意境,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境界。

三、总结

舒伯特《魔王》整部作品形式自由,富于抒情性,刻画细腻而逼真,不仅在文学诗词与音乐之间展现了一种承载的作用,并且用诗与歌共同抒发感情,刻画人物内心,通过诗歌乐高度融合,展现给观众多层面的艺术享受。通过对《魔王》的分析,可以看到浪漫乐派代表人物舒伯特把古典时期只处于从属地位的钢琴伴奏,无论在写法上还是音乐语汇上都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使歌曲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

注释:

①通体歌:指没有重复性的长大的音乐材料,紧随歌词内容从头至尾一贯到底的形式。

参考文献:

[1]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外国作品一》【M】,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38―146页.
[2]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226页.
[3] 陈世宾.韩敏虎《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J】,《钢琴艺术》,1999第1期.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