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相关 About
徐惟聆 Vera Tsu 小提琴家演奏家 |
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 Shanghai Isaac Stern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上海首个国际性顶级小提琴赛事 |
时间:2018-07-30 00:21 解放日报 陈俊珺
8月10日,2018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即将拉开帷幕。
大赛前夕,记者专访了评委会联合主席之一的小提琴家徐惟聆。她说:“音乐是内心的写照。演奏者的内心是否从容、坚定,对待音乐是否功利、浮躁,都会体现在音乐中。”
原来琴还可以这么拉
徐惟聆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见到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的情景。
那是1979年的夏天,她和同学们站在中央音乐学院的门口迎接斯特恩的到来。50开外的斯特恩从车上走了下来,看上去很亲切。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到中国演奏的西方小提琴家,斯特恩的到来是全校师生热议的话题,也是轰动中国音乐界的大事。为了迎接这位曾经只能在唱片中聆听的大师的到访,学校提前半年就开始了准备工作。一部分学生被挑选出来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则被选中参加由斯特恩指导的大师班。徐惟聆是前者,她带着一丝紧张,在斯特恩面前拉了两首曲子。整个表演被一旁的摄像机完整地录了下来——斯特恩不仅带来了音乐,也带来了一支纪录片团队,他们把他在中国的讲学和演奏拍成了一部纪录片,那就是后来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影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影片中除了徐惟聆等学习小提琴的学生,还有当时年仅十岁的大提琴琴童王健。
徐惟聆清楚地记得,有学生问斯特恩:“您拉琴的时候是想着上弓先开始,还是下弓先开始?”他马上风趣地答道:“我问你,你是先用左鼻孔呼吸,还是先用右鼻孔呼吸?”
“斯特恩的到访,让我们第一次知道,原来琴还可以这么拉。除了苦练技术,音乐还是会呼吸的,还有这么多层次的音色和变化。”徐惟聆说。
20年后,斯特恩再度来华,当年纪录片中的学生们已经活跃在世界古典音乐的舞台。他们再度相聚,同台演出。
2016年,第一届以斯特恩命名的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在上海交响乐团举行。徐惟聆与斯特恩的儿子大卫-斯特恩共同担任评委会联合主席。
斯特恩生前常说,音乐是能够净化人心灵的,他鼓励年轻人通过音乐将心灵中美好的东西呈现出来,而不要单纯为了比赛成绩拉琴。这一点至今影响着徐惟聆,也是斯特恩小提琴比赛的宗旨之一。
“比起技术水准,我们更看重选手的综合素质和对音乐的领悟力。除了对独奏水平的考量,比赛特设了室内乐环节,考验选手是否能与乐团合作,是否具有合作精神。”徐惟聆说,“我们还特别设立了‘人文精神奖’,上一届这个奖颁给了甘肃会师中学的校长和副校长。他们变卖了自己的房产给孩子们买乐器,在学校组成了一支乐队。另一位获奖者是生活在阿富汗的女孩涅金-帕尔瓦克。她在孤儿院里指挥着由35位女孩自发组成的佐赫拉乐团,演奏西方乐器和阿富汗民族乐器。”
音乐是内心的写照
从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赛到伊丽莎白小提琴大赛,徐惟聆担任过世界各大知名小提琴比赛的评委。在她看来,担任评委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考验。音乐与体育不同,它无法用简单的数字来判别高下。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难以用普通的语言去表达。对于经验丰富的演奏家和评委而言,选手只要一弓拉下来,心里就有了判断。
比赛中,选手们要演奏大赛指定的统一曲目。同样的音符为什么经不同人的演奏,听起来会不一样?“关键就在于火候的掌握、气息的运用。火候把握好了、气息对了,演奏出来的音乐就会高级。”徐惟聆说,“我觉得音乐的尺度和气息非常重要,我有时候给学生上课,一个乐句会反复打磨一个多小时,为的就是让他们找准感觉。”
在徐惟聆看来,世界级的小提琴比赛拼的不是硬技术,不是看谁的手指更灵巧、拉得速度更快,而是拼内功、拼修养。有的人在演奏时动作非常花哨,却未必能真正打动听众。演奏者在舞台上确实需要与观众互动,但音乐的感染力不是靠花哨的动作,如果拉琴的时候内心无动于衷,手上的动作再夸张也无济于事,反而失去了分寸感。
修养从何而来?首先要对美有认知,要演奏出美的音乐,先要在内心追求美的东西,会因为美的东西而感动。“对美的感知力,不是靠一两年的时间可以速成的,需要长期、综合的积累。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好人,才能拉好琴。”徐惟聆坦言:“现在有些琴童的家长心态很浮躁,过分看重比赛和考级,把孩子逼得太紧,孩子拉琴的心态也就变得很功利很浮躁。拉琴不仅仅是为了名次,为了出名。”
音乐是内心的写照。演奏者的内心是否从容、坚定;对待音乐是否功利、浮躁,都会体现在他的音乐中。
小提琴是有灵性的乐器
世界权威弦乐艺术杂志《斯特拉德》曾评价徐惟聆的演奏音色“温暖而从容”。如今,她的演奏更增添了一份岁月赋予的坚定。
不久前,徐惟聆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行的独奏音乐会上奏响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金鸡幻想曲》。41年前,她曾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大礼堂拉过这首曲子。“当时老师推荐了这首曲子,我觉得非常新奇迷人,技术难度很大,而且国内没人演过,就想挑战一下自己。不过当时连一本完整乐谱都找不到,只能拉简化的版本。”41年过去了,再度演绎完整版《金鸡幻想曲》,对徐惟聆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
如果说,举办独奏音乐会对音乐家的体力是一种考验,那在徐惟聆看来,现在的自己虽已不再年轻,但对音乐的理解却更加丰富。那些年轻时没能做到的、没能理解的,经过岁月的沉淀,在演奏中体现了出来。“我常常觉得音乐就像佳酿,岁月的力量会让它越陈越香,让我的演奏更加坚定从容,让我对音乐的整体布局也越发清晰,对气息的把握更加到位。”徐惟聆说。
陪伴了徐惟聆50余年的小提琴,是她最忠诚的朋友。从3岁起,她就开始学琴。“我的父母并没有从事艺术工作,父亲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电系,但他拉小提琴拉得很好,母亲在瑞金医院工作,弹得一手好钢琴。我三岁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告诉父母,我想学小提琴,他们以为我只是说着玩玩,就对我说,我们现在要出门了,如果回来的时候你还能保持拉琴的姿势,就让你学琴。结果我真的就站在那里一直保持拉琴的姿势。”徐惟聆回忆道。
从此,徐惟聆成为了一名琴童。琴童的童年是枯燥的,她至今记得,小时候弄堂里每天都会传来小伙伴们做游戏的欢笑声,他们每走到一个门牌号码下就会呼唤小伙伴的名字,唯独走到她家楼下时,不会喊徐惟聆的名字,因为大家都知道她要练琴。
1977年,徐惟聆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音乐教育家李牧真和林耀基教授。1980年,她赴美深造,在茱莉亚及曼哈顿音乐学院获音乐学士与硕士学位,并得到多位小提琴大师的亲传。2000年,她在辞去担任近十年的香港乐团首席及第一副团长后,应邀回到母校中央音乐学院担任小提琴教授,如今她又担任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学工作。
在徐惟聆看来,小提琴是一件人性化的乐器,是有灵性的乐器。“它能听懂我的内心,我的忧伤、喜悦、激动都会与它分享。”小提琴也是非常敏感的乐器,一把好琴必须细心呵护,湿度、温度稍有变化,都会影响它的状态,音色、亮度就会发生改变。“所以拉小提琴的人大都很敏感,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徐惟聆说。
徐惟聆的小提琴是一把1821年的古琴。“它并不是什么世界级名琴,但它从我在纽约求学的时候就跟着我了,对小提琴家而言,要得到一把好琴是要讲缘分的。多年来,这把琴和我一起登上过许多舞台,经历过许多重要的演出,它似乎是有灵魂的,是最了解我的朋友。”徐惟聆说。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