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查哈罗夫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生对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历史不会忘记查哈罗夫,这位为中国的钢琴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钢琴家。

相关 About

鲍里斯·查哈罗夫 Boris Zakharoff 俄罗斯钢琴家

时间:2020-02-25 10:41 星海音乐学人 陈敏敏

1929年,俄罗斯著名钢琴家鲍里斯·查哈罗夫来到中国,任国立音专钢琴科主任,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近现代钢琴教育的发展.同时他以演奏家的身份活跃在多个音乐组织与舞台上,全身心地演绎、展现和发扬俄罗斯音乐。笔者根据《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刊·音》在1929—1937年间所出版的64期期刊,整理出查哈罗夫的相关活动记录,对其在中国的经历及其社会影响进行梳理与研究,以观其对俄罗斯音乐的发扬所做出的贡献及其对中国钢琴音乐事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查哈罗夫;中国钢琴音乐;国立音专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敲开中国的大门,西方音乐文化快速涌入,现代钢琴也随着教堂的开设和新学堂的兴办开始在中国广泛推广和应用。而从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发展从无到有,钢琴音乐的创作、演奏,以及教育领域都有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些成果的出现大都离不开1927年我国第一所正规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上海国立音乐院的成立及音乐院里专业老师们的辛勤付出。

国立音乐院成立不满两年便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下简称“国立音专”),当时,萧友梅凭借上海西方音乐氛围浓厚,并有大量旅沪外籍音乐家的有利条件,广邀名师,严格办学,先后邀请了俄罗斯钢琴家查哈罗夫、吕维钿(E.Levitin)、大提琴家佘甫磋夫(I.Shevtzoff)、男低音歌唱家苏石林(V.Shushlin)以及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兼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首席富华(A.Foa,又名法利国)等多名外籍音乐家加入教员队伍。他们大大增强了学校师资力量,为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

而查哈罗夫自1929年来到中国后,被萧友梅以高薪聘请,任国立音专钢琴科主任,并以他高超的钢琴技艺与严谨的教育风格任教十余年,这是对中国钢琴艺术发展影响深远的重要历史时段。从国立音专走出来的优秀学子,像李献敏、裘复生、丁善德、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吴乐懿、范继森、巫一舟等这些对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物均为查哈罗夫的学生。查哈罗夫为中国近现代钢琴教育的推广及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国立音专任教期间,查哈罗夫依然以演奏家的身份活跃在上海多个音乐组织与舞台上,全身心地演绎、展现和发扬俄罗斯音乐。本文将对查哈罗夫在中国的经历及其社会影响进行梳理与研究,以观其对俄罗斯音乐的发扬所做出的贡献及其对中国钢琴音乐事业发展的影响。

一、查哈罗夫的生平介绍

鲍里斯·斯蒂帕诺维奇·查哈罗夫①(Boris Stepanovich Zakharoff,1887—1943)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一个商人之家,共有六个兄弟、两个姐妹,父亲斯特潘·尼古拉耶维奇·查哈罗夫(Stepan Nikolaevic Zakharoff)是位伐木商,母亲尤利亚·安德烈夫娜·杜尔迪纳(Yulia Andrievez Durdina)是当时“啤酒大亨”安德烈·伊万诺维奇(Andrei Ivanovic Durdin)的女儿。

1906年,查哈罗夫在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今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②认识了普罗科菲耶夫,一起跟随利亚多夫(K.Lyadov)学习作曲,并结识了深厚的友谊,普罗科菲耶夫曾献给查哈罗夫一首前奏曲,查哈罗夫亦经常邀请普罗科菲耶夫前往他家作客。后来他们一同跟随安娜·叶西波娃(A.Essipova)学习钢琴,这时期他的同窗好友还有俄罗斯著名钢琴家涅高兹(H.G.Neuhaus)。1913年查哈罗夫从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毕业后,前往维也纳向戈多夫斯基(L.Godowsky)学习钢琴。自1915年起,查哈罗夫回到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于钢琴系任教,1919年起任钢琴系教授。

查哈罗夫半身像
图1:查哈罗夫半身像③

1916年,查哈罗夫娶了小提琴手西西莉亚·汉森(Cecilia Hansen),她是丹麦裔俄罗斯人,师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著名小提琴家莱奥波德·奥尔。1917年,他们生下了女儿塔蒂亚娜。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大批旧俄贵族、资本家、文武官员和知识分子受到苏维埃政权的清算,仓皇逃离俄国,许多律师、作家、艺员、教师、医师及其家属则是由于对布尔什维克党的政策持有疑虑,对苏维埃政权不理解而背井离乡,走上流亡之路。④往后几年,陆续有大批的俄国人移居中国,主要集中在哈尔滨与上海。

1921年,查哈罗夫放弃教授一职,与妻子一起作环球旅行的演出,但当他们于1929年到日本巡回演出时,查哈罗夫告诉妻子,他已厌倦了活在她的明星光环之下并担任永久伴奏的生活,决定分手。此后,汉森继续前往世界各地演出,而查哈罗夫一人来到上海,且定居于此。

上海在20世纪初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已经显露出成为远东国际都市的优势,吸引着欧美商人的兴趣。当1916年西伯利亚大铁路正常运营后,上海成为通往俄罗斯和欧洲最近的港口。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相对稳定,上海在商业都会、移民城市和租界等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成为一个中西文化碰撞融合、传统与现代纷杂交汇的大城市,大批俄侨亦逐渐南下,移居上海。

查哈罗夫从日本只身来到上海后,住在法租界的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1363号克利门公寓(Clements Apartments)。当时,国立音专已成立两年,但教职员较少,且大多身兼数职。萧友梅在富华的推荐下,再三邀请查哈罗夫担任国立音专钢琴科的主任与教员,查哈罗夫曾冷言回绝,但最后为萧友梅的真诚所打动,并在往后的十多年间为国立音专奉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

克利门公寓外观
图2:克利门公寓外观

在任教期间,查哈罗夫作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优秀传人,努力、尽责地将俄钢琴学派优良的教学传统与尚在启蒙阶段的中国钢琴教育相结合,完善了国立音专钢琴科的教学大纲及考试制度,最终形成了专业的钢琴教育体系,在积极发扬俄罗斯音乐文化的同时将中国学子的钢琴水平提升到了欧洲专业钢琴演奏的高度,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杰出的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如李献敏、李翠贞、丁善德、范继森、吴乐懿。查哈罗夫对中国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查哈罗夫授课情形
图3:查哈罗夫授课情形⑤

在上海的日子里,查哈罗夫依然不忘以演奏家的身份活跃在多个音乐协会与舞台上。他不仅组织国立音专的学生上演多场演奏音乐会,还曾在“艺术与创造”联合会音乐委员会、俄国音乐教育协会、室内音乐协会的主席和理事长,虽然这些音乐协会未能成功地运营下去,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发扬俄罗斯音乐文化的作用。

查哈罗夫和富华、佘甫磋夫组成的钢琴三重奏组图4:查哈罗夫和富华、佘甫磋夫组成的钢琴三重奏组⑥

自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军扩大侵华战争,攻占上海,上海也进入“孤岛时期”,大批难民与外国侨民躲入了上海租界。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了上海公共租界,上海也进入了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为了支持太平洋战争,日军把上海的物资都集中起来并实行全面的军事管制,粮食供应十分紧张,而许多侨民们也被迫赶入集中营。不少人逝世于这样恶劣的战争环境和生活环境中,查哈罗夫也未能幸免。查哈罗夫过世后,侨居上海的俄罗斯友人为他在亨利路劳尔东路(今新乐路襄阳北路)的东正教圣母大堂举行了追思弥撒。但由于查哈罗夫生前嗜赌,加之组织了多场发扬俄罗斯音乐文化的活动,耗尽财力,死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安葬,学生吴乐懿看到老师身后的悲凉,立志要开好一场音乐会,并以票款所得将老师安葬在萨坡赛路公墓内,以报师恩。

二、查哈罗夫的钢琴教育及影响

查哈罗夫自受聘到国立音专后,一直任钢琴科的主任兼专任教员,主持音专的钢琴教学工作。依照国立音专的规定,专任教员月薪200元,负责12个学生,而查哈罗夫只教8个学生,月薪却达280元。后来,他的学生也从8个增加到15个,月薪提到400元,这等同于当时校长一级的薪金。虽然南京政府轻视音乐教育且经常扣减甚至不发学校的教育经费,但萧友梅坚持以高薪对待查哈罗夫,可见他对查哈罗夫是十分尊敬且重视的。每次国立音专拍摄集体合影时,查哈罗夫大多是坐在正中间、萧友梅的身旁。在每学期对外公布的教职员名单里,外籍专业音乐教员名单中,查哈罗夫的名字也总是排在第一位。

1929年秋国立音专开学师生合影图5:1929年秋国立音专开学师生合影⑦(前排左起9:查哈罗夫;左10:萧友梅)

国立音专教职员一览表图6:国立音专教职员一览表(部分)⑧

查哈罗夫在国立音专中的教学方式并不是新的,可根据他在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师承关系中找到点点滴滴,最后结合尚在启蒙阶段的中国钢琴教育情况而灵活实施。他在中国的十多年间,长期坚守在教学岗位上,为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笔者根据《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刊·音》在1929—1937年间所出版的64期期刊,整理出查哈罗夫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使用的钢琴表演曲目和考试曲目,并对其学生的回忆录及部分访谈文章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查哈罗夫对专业钢琴教育学科发展建设及教学操作的理念,并对其培养出的钢琴人才进行信息整理、研究,以观中国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一)查哈罗夫与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师承关系

从图5中我们可以看到,查哈罗夫毕业于俄国彼得堡国立音乐院,即现在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它是俄罗斯第一所音乐专科学院,集结了多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培育了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尼古拉耶夫等多位俄罗斯音乐史上重要的人物。而查哈罗夫在校时师从安娜·叶西波娃,她以轻盈灵动的音色为演奏特色,以非凡的技巧演奏贝多芬、肖邦、舒曼、李斯特和安东·鲁宾斯坦的作品著称⑨,同时创立了俄罗斯最早的钢琴演奏学派——叶西波娃学派。

叶西波娃的教学法,不仅是停留于音乐技术层面,而且要求音乐中必须有思想,有灵魂,这在当时的俄罗斯钢琴教学实践中是新的突破,她强调弹琴时一定要多动脑筋,练琴中要学会听辨和评价声音,学会走到远处审视、聆听自己的作品。而查哈罗夫的另一位导师——戈多夫斯基,他在钢琴教学上,对手指有着高度独立的要求。查哈罗夫在两位老师处受益匪浅,毕业后他留在彼得堡音乐学院钢琴系任教七年,累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查哈罗夫的钢琴教学理念

20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新式学校的迅速发展和学校音乐教育的广泛开展,“提供大批具有一定专业音乐水平的师资”已成为社会的迫切要求。⑩国立音专作为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创建初期虽然已制定出学校的组织大纲和规则,但一切尚处于启蒙阶段,很多工作只有基础的架构,而具体的内容、细则仍需不断地充实完善,钢琴科的教学也面临着不够规范、系统与专业的问题。查哈罗夫任教后,以高超的钢琴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导着中国学子,他的教学理念亦影响着国立音专乃至整个中国近代专业钢琴教育的发展。

1.专业钢琴教育学科的发展建设

查哈罗夫在担任国立音专钢琴科主任后,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教学中去。他尽心尽力地对钢琴科日常教学进行管理,确立了教学大纲,规范了考试曲目,保证了国立音专钢琴考试的正常进行,且逐渐形成固定的考试模式。国立音专考试时间集中在每年的1月和6月,《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刊·音》中连续记载了1931年6月至1936年6月间8场钢琴常规考试的详细情况,包括时间、地点、考试者、考试曲目以及指导老师(见图7—8)。

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二十年度下学期 升级暨学期试验节目单图7: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二十年度下学期 升级暨学期试验节目单(节选)⑪

图8: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二十三年度下学期 毕业、升级及学期考试节目单(节选)⑫

笔者特将数年间的考试曲目进行了归纳,以此分析查哈罗夫任钢琴科主任期间的考试曲目总体情况,详见下表。

表1:国立音专钢琴科期末考试曲目分级一览表(载《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刊·音》第15、19、32—35、38—39、45、49—50、54、59期,1931年—1936年)

国立音专钢琴科期末考试曲目分级一览表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了解到,国立音专中不论任何级别的学生在钢琴考试中基本遵循着演奏“练习曲、复调作品、奏鸣曲和乐曲”的模式,且他们的层次水平也比较分明,各个级别都能接触风格多样的作品,程度递进也有一定的标准。如练习曲部分,初级学生为车尔尼599至299的水平,中级学生要达到车尔尼849至肖邦的水平,高级学生则需演奏肖邦、李斯特高级练习曲;复调作品部分,都选择巴赫的乐曲作为考试曲目,初级学生可演奏程度略浅的二部与三部创意曲、前奏曲和赋格,中级学生大多需演奏难度较大的创意曲或一组完整的前奏曲与赋格,高级学生较少选择;奏鸣曲部分,初级学生先从小奏鸣曲或克莱门蒂、海顿、莫扎特及贝多芬前期的作品为主,中级学生以贝多芬和格里格的奏鸣曲为主,高级学生较少选择;乐曲部分,初级学生演奏舒曼、舒伯特、门德尔松等人的小型乐曲作品,中级学生演奏多位作曲家不同体裁的曲子,高级学生则主要以贝多芬、肖邦和格里格等作曲家的协奏曲为主。查哈罗夫基本依照学生的级别来选择曲目,如有特殊情况则视学生的具体水平而选择不同程度的曲目。

从上表也可知,国立音专钢琴科高级考试曲目难度也已相当于现代专业演奏家的要求,在选曲方面与现代几乎无异。由于难度较大,能够参加这一级别考试的学生甚少,历年来总共有七人,且均为查哈罗夫的学生,他们分别是李献敏、裘复生、丁善德、何端荣、易开基以及俄籍学生萨哈罗华、过拉。虽然国立音专是我国第一个音乐学院,但查哈罗夫从一开始便给国立音专钢琴科提拔到非常高的水平。

国立音专的学生们通过多种风格钢琴作品的学习,钢琴的技术与艺术得到迅速地提升,而这种钢琴考试的模式以及其中的曲目至今仍然沿用,且已基本成为专业音乐院校学生的钢琴考试大纲。由此可见,查哈罗夫在中国钢琴学科的专业化建设道路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仅在学科建设上,在教学质量的把控方面,查哈罗夫也是一丝不苟。他曾在钢琴科会议上积极与科组教员们商议系里的课程、学分及考核情况处理等事务。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刊·音》中的校闻一栏,会议纪要中经常会出现查哈罗夫的身影,如:

第二次钢琴科会议(十九年一月十九日)

查先生提议本学期自开课以来只有三月,时间短促,学生所习功课有限似难给予学分。拟暂定分数待六月年考时再定学分,如本学期考试不及格者应命停学。议决照原案通过。⑬

第三次钢琴科会议(十九年一月廿二日)

查先生提议本学期考试成绩之太差者应命其转学。议决通过。

查先生提议各组教员如认学生无法教授而试验成绩尚不至落第者得换试学一学期。决议通过。⑭

这两次会议都在1930年的1月份进行,为查哈罗夫初任国立音专任钢琴科主任时期。会议纪要记录了查哈罗夫在钢琴科管理上,首先是遇到因课程时间短促而难以给予学分的问题,他及时组织会议并进行商讨,重新调整课程和学分的设定;而后查哈罗夫还对考核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对考核不及格的学生应作出相应的处理。两次会议仅相隔两天,可见查哈罗夫与钢琴科全体教员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商议、及时解决,反映出对教学一丝不苟的态度。

查哈罗夫作为钢琴科主任,针对教学问题及时对钢琴科的体制进行不断地建议及修订,积极配合学校要求,规范考试秩序,使学科逐步规范化、系统化,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整顿学风,完善学科的建立,为中国刚刚起步的专业钢琴教育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2.钢琴教学的特点

查哈罗夫有着十分高超的钢琴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指导中国的学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他依然不遗余力地以实际行动为中国培养出综合素质能力高的优秀音乐人才。他的教学影响深远,本文总结出查哈罗夫的4个教学特点:

(1)从技术到艺术

首先,查哈罗夫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传承了叶西波娃俄派钢琴教学中对技术严谨的态度,要求学生无论是速度、力度、节奏、音色、指法、表情都要十分准确和恰当,任何细枝末节的错误都不放过。他非常注重手指技术,对于手型,他建议“感觉到手掌心好像抓住一个鸡蛋那样的”。据丁善德回忆,若是在回课时,自己弹错了,或不符合要求,甚至会被查哈罗夫拧手臂和敲脑袋。

其次,查哈罗夫还十分追求完美的音乐表现,希望学生在音乐技术和音乐本身中找到平衡,并且能够完成音乐作品中旋律、和声、复调、织体部分的演奏及其内在情绪,关注作品在音乐性方面的表现,感知音乐的抽象感染力,挖掘作品深层次的音乐内涵。但查哈罗夫也曾夸张地谈到,可以为了作品的完美呈现“把手掌反过来弹”。他还经常与学生探讨如何合理地运用音乐表现手法,准确地把握作品风格后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2)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曲目

查哈罗夫在国立音专教学时大规模地扩展了钢琴曲目,几乎涵括了西方音乐史教材上提及的所有的重要作曲家及重要体裁,如巴赫的赋格,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以及李斯特的狂想曲,肖邦的夜曲、即兴曲、圆舞曲和玛祖卡,门德尔松、舒曼、格里格、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等人的钢琴小品及协奏曲,难易程度不一但都有所涵盖。除了上述知名作曲家外,查哈罗夫还将德国的哈巴比、奥地利的胡梅尔、法国的德利布、波兰的陶西格等作曲家的作品列入表演及考试曲目中,大大增加了曲目的广度。

与此同时,查哈罗夫还积极发扬俄罗斯的钢琴音乐文化,在表演及考试的曲目中,共出现了11位举足轻重的俄罗斯作曲家及其多首作品,如民族乐派代表人格林卡的《云雀》、彼得堡音乐学院创始人安东·鲁宾斯坦的《船歌》,还有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的《g小调前奏曲》、格里埃尔的《在田野》及齐尔品的《小曲两首》等。

而贺绿汀在1934年“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大赛中获奖的作品《牧童短笛》和《摇篮曲》,亦被查哈罗夫安排为学生丁善德的个人独奏音乐会中的表演曲目,可见他对中国的钢琴作品也有着肯定的态度。

这些曲目大大地拓展了国立音专的学生们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钢琴作品的认识,在对他们进行音乐技术训练的同时,逐步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风格概念,以专业化的发展为钢琴教学与国际接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查哈罗夫还没受聘于国立音专时,钢琴系只能演奏类似《小奏鸣曲》的钢琴小曲,而查哈罗夫到来后,几乎以全面西方专业钢琴教育的方式进行,国立音专的学生们钢琴水平有着质的飞跃,并提高到了合乎世界高等专业音乐教学和艺术性钢琴演奏要求的水准。

(3)因材施教

查哈罗夫会根据学生水平不同为他们编排不同的教学方案,当时他的学生中有两个典型,一是丁善德,他原是主修琵琶的学生,后转到查哈罗夫班学习钢琴,本身的钢琴技术底子薄,只能达到演奏《小奏鸣曲》的水平,在跟随查哈罗夫学钢琴后,查为他安排了大量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并耐心指出他在练习过程中手指在速度、力度上的优缺点,加速了他在技术方面的进步,几年的时间便把丁善德培养成为当时著名的年轻钢琴家;另一位是李翠贞,她入学时已有十多年的钢琴基础,已经能够背奏贝多芬的全套奏鸣曲。查哈罗夫在破格录取她的基础上,针对她展开了高强度的训练,尽量地将所有钢琴技艺都教授给她,成就了这名钢琴天才演奏家。可见,查哈罗夫倾注了较大的心血和耐心来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为我国第一代钢琴优秀人才做出了极大贡献。

(4)强调积累舞台实践和重奏的重要性

钢琴艺术离不开表演舞台,查哈罗夫在教学的过程中不遗余力地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内的各种音乐会,更是公开向社会介绍国立音专的学生,更是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上海租界中外国人的音乐活动里。

查哈罗夫的学生除了在舞台上对经典钢琴作品进行个人独奏,还会有钢琴与小提琴、大提琴或长笛等乐器合奏和双钢琴合奏等多种表演形式,也经常为乐器、声乐表演进行伴奏。查哈罗夫强调要多积累舞台经验,重视培养学生重奏的能力,并向学生们传达并不是只有独奏演员才是唯一的出路,要向多个途径发展的理念,努力为当时“提供大批具有一定专业音乐水平的师资”这个迫切的社会需求而培养音乐人才。根据《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刊·音》刊登的信息看,查哈罗夫及其学生在1929至1937年间演出场次共计达50场,共138人次参与到其中。在1932年10月7日,国立音专更是委托查哈罗夫作为委员组织之一,以负责办理校内的音乐演奏会。其公告如下:

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布告(第九十九号):

查本校音乐演奏会日渐加多,需有人负责办理,兹特委托黄今吾、沈仲俊、周淑安、查哈罗夫、法利国、佘甫磋夫、应尚能七位先生为委员组织,音乐会委员会并推定应先生为主席委员,仰各知照此布。(二十一年十月七日)⑮

在1937年4月12日的“教育部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邀请本校员生入京举行音乐大会”上,更是全场的钢琴合奏、伴奏都是由查哈罗夫的学生担任。这样强调积累舞台实践和重奏的理念或许连当今的钢琴系或钢琴教育专业都无法赶超。学生们不仅可以在舞台实践中能接触到更多的音乐体裁与作品,提升他们的钢琴技艺与表演技巧,提高艺术境界,还为日后能有更宽阔的钢琴艺术道路发展而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一教学特点也值得当今的专业音乐教育思考和借鉴。

查哈罗夫在国立音专的钢琴教学中,有着上述四个教学特点,首先,他不仅对专业技术的训练有着严格的要求,更对音乐内涵的完美表现有着热烈的追求;其二,他拓展了国立音专钢琴教学中使用曲目的广度和深度,逐步引导国立音专的学生们系统地掌握正确的风格概念,准确地理解和再现作品,并且以专业化的发展为钢琴教学与国际接轨奠定基础;其三,他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为他们编排不同的教学方案,努力践行因材施教;最后,他不遗余力地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重奏演出及舞台实践活动,且不仅仅停留于培养顶尖专业的钢琴演奏家,更是结合当时社会的迫切要求,努力培养出综合素质能力高的优秀人才。

(三)查哈罗夫的教学成果

查哈罗夫的教学理念对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其教学成果也相当突出,我国第一代优秀的钢琴人才几乎都出自他的门下。在查哈罗夫任教期间,他认真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和敬业的精神深深地作用在学生们的身上,使得他们在往后的一生中时刻保持着认真刻苦的状态,积极地投入到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当中。由于查哈罗夫每学期仅招收6至8名学生,而学生跟随他的时间从1年至8年不等,因此他所教过的学生总量并不十分庞大。历年来共有李献敏、裘复生、丁善德、江定仙、陈田鹤、贺绿汀、李翠贞、范继森、巫一舟、吴乐懿、钱琪、唐珊贞、何端荣、张隽伟、何汉心、夏国琼、何惠仙、易开基、潇琬恂等50多位学生。

除了我国的学子以外,查哈罗夫还招收了一些俄籍学生,如萨哈罗华(F.Sakharova)、库胥纳莱甫(H.Kushnareff)、过拉(H.Gora)、马尔基坦特(T.Markitant)、哈夫斯基(V.Havsky)、科西(V.Kossih)、雅佐夫(A.Yartzoff)等。俄籍学生留存的资料较少,只找到部分演出报道片段对其学生哈夫斯基(V.Havsky)的形容:“1938年11月8日,便曾偕其天才门生弗拉基米尔·哈夫斯基(V.Havskii),于兰心大戏院作钢琴表演。哈夫斯基年仅15,而其艺已趋神话之境,有天才钢琴家之名。13岁起,已数度伴奏于工部局交响乐队所举办之音乐会,颇获赞许。”⑯

查哈罗夫的学生除了出国深造,走上职业钢琴演奏家的道路外,还热情地投入到钢琴教育的事业中,成为多所音乐院校的学科带头人,育出桃李香满园,其中较为知名的学生有(以下括号内为学生跟随查哈罗夫学习钢琴的时间段):

  • 李献敏(1929年9月—1933年6月),国立音专第一届钢琴毕业生,毕业后入研究班并被学校推荐前往比利时进修。她是中国首位享誉欧洲的女性钢琴演奏家,一生以推崇齐尔品的作品为主,并以“齐尔品的艺术”、“美国现代钢琴音乐”、“钢琴音乐的风格与论释”及“电子音乐”为题⑰,在中国多地做了多场讲学。
  • 夏国琼(1929年9月—1937年6月),与吴乐懿于1937年成为最早与上海工部局乐队合作公演的中国钢琴家,后分别在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任教,至1962年前往香港和美国,并力所能及地为中美音乐事业做出贡献。培养出金传城、吴道威、陶宗舜、丘曦明等多位钢琴家。
  • 李翠贞(1930年2月—1931年1月,肄业),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修满国立音专的学分,后前往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深造,而她只用了两年就被学校特批结业,以专业钢琴演奏家的身份活跃乐坛,后进入上海音乐学院担任钢琴系教授,王建中、李琏亮、盛一奇、巢志任等多位对我国钢琴音乐发展有着杰出贡献的钢琴家均为她的学生。
  • 丁善德(1930年9月—1935年6月),我国第一位举办独奏音乐会的钢琴家,毕业后他以钢琴家的身份活跃在中国舞台上。年轻时创立了私立上海音乐馆,并聘请何端荣(1931年9月—1938年6月)、唐珊贞(1932年9月入学,肄业时间不详)、钱琪(1932年9月—1938年6月)等其他学生前来任教。周广仁的启蒙教师便是钱琪,许多日后在国内外乐坛崭露头角的音乐家当时也曾在那里受教。1947年,丁善德转攻作曲,他创作的许多作品成为我国音乐文化中的经典曲目。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 范继森(1934年9月—1938年1月,肄业),常以钢琴独奏、合唱或独唱伴奏的身份活跃于汉口、重庆的舞台上。1949年5月起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教授,并出任钢琴系副主任,1955年至1968年任钢琴系主任。他是我国优秀的钢琴教育家,培养出杜鸣心、李其芳、王羽、尤大淳等人。
  • 吴乐懿(1935年10月—1940年1月),青年时期主要从事演奏活动,先后在中国多地举行音乐会,广泛介绍欧洲古典、浪漫派作曲家的钢琴作品,蜚声乐坛。后赴法国巴黎音乐院学习,回国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1979年担任钢琴系主任。她指导过的学生有秦萤明、刘忆凡、唐芝华等人。
  • 易开基(1930年9月—1935年6月),1942年成为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1950年6月,中央音乐学院正式成立,易开基担任钢琴系副主任,不久后出任钢琴系主任,成为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任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位主任。他主编了《钢琴教学曲选》一书,同时培育出储望华、李昌荪等卓越的钢琴家。
  • 何惠仙(1930年9月—1937年6月),为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首任系主任,为钢琴系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昭义为她指导过的学生之一。
  • 巫一舟(1930年9月—1936年6月),于武汉音乐学院任钢琴系教授。

除了上述学生外,张隽伟、何汉心、萨哈罗华等人同样曾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还有裘复生、朱燿懿、鲍明洁、邬馥梅、伍芙蓉等多位查哈罗夫的学子在默默地为中国钢琴演奏及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而查哈罗夫当时所教的选修学生也有相当突出的代表人物,如声乐专业的洪达琦、作曲专业的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和潇琬恂。他们虽然不是查哈罗夫的主科学生,但从他们的回忆录中同样能看到,他们十分敬重并且感激查哈罗夫的教育。1934年,贺绿汀在俄国作曲家兼钢琴家亚历山大·车列普宁(Alexandre Tcherepnine,中文名:齐尔品)于国立音专举行的“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中,以其富有中国韵味的钢琴曲《牧童之笛》和《摇篮曲》获得头等奖和名誉二等奖。贺绿汀将首次出版的《牧童之笛》(Buffalo Boy’s Flute)赠送给自己的钢琴老师查哈罗夫,并题词:“To my dear teacher prof.B.Zakharoff with respect.”以感谢查哈罗夫对他的教育。

通过以上内容可见,查哈罗夫培养出了一大批长期在各音乐院校工作的我国第一代优秀钢琴教师,他们对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乃至近现代的音乐发展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日,我们仍然可以在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简介中看到查哈罗夫的名字:

1929年萧友梅博士聘请俄籍教授鲍里斯·查哈罗夫担任系主任,而后又聘请了多为富有教学经验的外籍教师充实队伍,为钢琴教学与国际接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领军人物坐镇,就此奠定了钢琴表演艺术学科的坚实教学基础,开始了钢琴艺术在中国教育领域的传播。⑱

查哈罗夫作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优秀传人,将俄罗斯钢琴艺术传播给了尚在启蒙阶段的中国专业钢琴教育。一方面,他融合了俄钢琴学派优良的教学传统、个人的教学理念和中国钢琴教学的实际状况,在实践中形成了专业的钢琴教育体系;另一方面,他将中国学子的钢琴水平提升到了欧洲专业钢琴演奏的高度,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杰出的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对中国的钢琴音乐发展的作出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查哈罗夫的活动演出

查哈罗夫在上海的日子里,除了担任国立音专的钢琴科主任与教师外,还经常以一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活跃在舞台上,他的激情演绎受到多方关注。1929年底,“艺术与创造”联合会与上海《时报》(Vremia)联合曾举办过一次“上海演员评选”活动,要求读者评选出自己最喜爱的钢琴家、小提琴家、大提琴家、歌唱家、芭蕾舞演员和其他器乐演奏家。至1930年1月6日止,编辑部从收到的选票中评选出21名艺术家,查哈罗夫仅次于富华,以249票位居第二。而当时远近闻名的工部局管弦乐队指挥梅百器仅有108票。上海《时报》作为俄侨报纸,当时为苏沃林——俄国报业巨头阿·斯·苏沃林之子应众多俄侨社会活动家之请担任主笔,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同时我们可知查哈罗夫作为演奏家在俄侨中的名气颇高,且广受喜爱。在随后也一直保持着演奏家的身份,但由于记载下来且可考证的资料不多,本文未能清晰列举音乐会场次加以证明。

而查哈罗夫同时还担任了俄侨音乐界中多个社会组织的主席和理事长,积极地为普及和发扬俄罗斯音乐艺术出一份力,同时丰富了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与范围。1929年11月期间,查哈罗夫任上海俄侨戏剧与艺术工作者联合组织的“艺术与创造”联合会音乐委员会(Muzykal’nyi Komitet)的主席⑲,并每周组织举行一次音乐会,为改善失业俄侨演员的困苦处境而出力。随后,查哈罗夫与国立音专的另外两位教授——皮利毕可华、欧克沙可夫一起发起组织“俄国音乐教育协会”(Russkoe Muzykal’noe Prosvetitel’noe Obshchestvo)。⑳该会有着十分宏伟的目标,希望能“将分散的俄侨音乐力量联合起来”,并设立了“建立‘俄国青年讲座’举办各种音乐讲座和音乐会、筹建交响乐队和歌剧团、筹建俄国音乐学院”这三个未来的发展方向。“俄国音乐教育协会”成立以后,许多知名的音乐家都加入了理事会,查哈罗夫当选理事长。为了尽快地推进计划实施,音乐家们在银行借了巨额贷款,积极筹备排演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和举办音乐讲座。但由于设备不足,缺乏经验和过于理想化,加之在商业运行中不切合实际,最终导致协会关闭。

查哈罗夫并没有放弃,不久后又发起了“室内音乐协会”,并任该会理事长,由他本人和富华、佘甫磋夫、格尔佐夫斯基、皮利毕可华等组织室内乐队㉑,曾与上海著名音乐家成功地联合举办过一系列的室内音乐会。1934年2月23日,查哈罗夫、佘甫磋夫、富华等组织的室内乐团在美国妇女俱乐部举行第18次演奏会,节目有李斯特的双钢琴《“悲怆”协奏曲》,拉赫曼尼诺夫的《科莱里主题变奏曲》及舒伯特歌曲等,3月23日、4月27日又在原处举行演奏会。㉒尽管查哈罗夫不是一位精明且理财有道的社团主席或理事长,这些音乐协会也未能成功地运营下去,但查哈罗夫是一位出色的俄罗斯音乐文化传播和中俄音乐交流的使者,他所组织的活动及演出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发扬俄罗斯音乐文化与促进着中俄交流的作用。

除了上述的以传播钢琴作品为主要目的的演出外,查哈罗夫还在中国局势混乱的时候,为救济难民,筹募捐款组织过音乐会。1939年5月4日,查哈罗夫与徐威麟、佘甫磋夫等和美国教堂音乐委员会于贝当路(今衡山路)美国教堂联合举行贝多芬音乐大会,演出钢琴三重奏,百人合唱《C大调弥撒曲》,赵梅伯指挥,收入除开支外,全数捐给难民救济会。㉓查哈罗夫也曾在1941年3月8日,于萧友梅追悼会上献上钢琴独奏以沉重悼念。

结语

本文通过对查哈罗夫的生平、他的钢琴教育及影响和他在校外的活动演出进行了多个方面的信息梳理和研究,可见他为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付出过非常多的努力。查哈罗夫先从俄罗斯钢琴学派上将所掌握了高超的钢琴造诣,再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独树一帜的教学理念,为国立音专钢琴科体制进行不断地完善,使学科逐步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在中国钢琴教育学科的发展中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钢琴教学的具体操作上认真负责,不遗余力地让学生走上更专业的发展道路,同时他让国立音专中的钢琴教学与国际接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查哈罗夫在国立音专的十多年间,为中国音乐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他们成为了日后中国本土出色的钢琴演奏家、教育家,并继续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史上闪闪发光。查哈罗夫一生除了直接地影响着国立音专,更是影响到整个中国近代专业钢琴教育的发展。

与此同时,查哈罗夫不仅是一名出色的钢琴教育家和演奏家,更是一位优秀的俄罗斯音乐文化传播者。他在中国的十余年间,在钢琴教学上积极推广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在社会上参与组织多个社团,除了为改善失业俄侨演员的困苦处境而出力,还为筹划各种俄罗斯音乐文化的的系列讲座、音乐会,筹建交响乐队和歌剧团以及俄国音乐学院等尽心竭力,尽管这些宏大的目标都因经验不足而最终落空,但查哈罗夫无疑为俄罗斯音乐文化推广至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回顾历史,查哈罗夫作为一位俄罗斯钢琴家,领导我国钢琴专业教育的建设在初期便走向正轨,打下了规范、专业、国际化的基础,而中国的钢琴学子不久后亦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同时他还在中国积极推广俄罗斯音乐文化。查哈罗夫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生对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历史不会忘记查哈罗夫,这位为中国的钢琴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钢琴家。

注释:

  • ① 查哈罗夫俄文名:Захаров, Борис Степанович
  • ② 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全称:圣彼得堡国立Н.А.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音乐学院)由著名的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以及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卡尔·舒伯特(Karl Schubert)等于1862年建立。
  • ③ 洛秦、钱仁平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志》编委会编《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图鉴(1927-1941)》,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第47页。
  • ④ 参见黄定天《20世纪上半叶旅华俄侨的由来及其人口结构》,《人口学刊》2004年第6期。
  • ⑤ 洛秦、钱仁平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志》编委会编《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图鉴(1927-1941)》,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第61页。
  • ⑥ 同上,第62页。
  • ⑦ 洛秦、钱仁平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志》编委会编《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图鉴(1927-1941)》,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第37页。
  • ⑧ 青主主编《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刊·音》,1930年3月第3期。
  • ⑨ 参见卞善艺《苏俄钢琴学派的渊源及发展》,《中国音乐学》1994年第3期。
  • ⑩ 卞萌著,卞善艺译《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华乐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14页。
  • ⑪ 青主主编《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刊·音》,1931年6月第15期。
  • ⑫ 廖辅叔主编《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刊·音》,1935年5、6月第54期。
  • ⑬ 会议时间为1930年1月19日,记录于青主主编《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刊·音》,1930年3月第3期。
  • ⑭ 会议时间1930年1月22日,记录于青主主编《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刊·音》,1930年3月第3期。
  • ⑮ 公告时间为1932年10月7日,刊登于胡祖植主编《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刊·音》,1932年4—11月第23—28期。
  • ⑯《申报》,上海,1938年11月1日,第15页。转引自王明辉《十年〈申报〉音乐资料整理、分类及其作用探究》,上海音乐学院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
  • ⑰ B·柯雷德著,欧阳美伦译《中国过去和现在的钢琴教学——访钢琴家李献敏》,《音乐艺术》1984年第4期。
  • ⑱ 2018年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介绍语。
  • ⑲ 汪之成《俄侨音乐家在上海(1920s-1940s)》,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16页。
  • ⑳ 同上,第70页。
  • ㉑ 同上,第71页。
  • ㉒《上海文化艺术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音乐志》编辑部主编:《上海音乐志》,上海市新闻出版局2001年6月第1版,第53页。
  • ㉓《上海文化艺术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音乐志》编辑部主编:《上海音乐志》,上海市新闻出版局2001年6月第1版,第71页。

参考文献:

一、期刊

  • 1. 青主、胡祖植、廖辅叔、何达安主编《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刊·音》,1929年11月至1937年10月,共64期。

二、专著

  • 1. 卞萌著,卞善艺译《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华乐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 2. 《上海文化艺术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音乐志》编辑部主编《上海音乐志》,上海市新闻出版局2001年6月第1版。
  • 3. 汪之成《俄侨音乐家在上海(1920s-1940s)》,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 4. 汪之成《近代上海俄国侨民生活》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1版。
  • 5. 洛秦、钱仁平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志》编委会编《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图鉴(1927-1941)》,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

三、论文

  • 1. 潘一飞《老骥伏枥 壮心未已——易开基教授访问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
  • 2. B·柯雷德著,欧阳美伦译《中国过去和现在的钢琴教学——访钢琴家李献敏》,《音乐艺术》1984年第4期。
  • 3. 廖辅叔《查哈罗夫其人》,《音乐艺术》1985年第4期。
  • 4. 卞善艺《苏俄钢琴学派的渊源及发展》,《中国音乐学》1994年第3期。
  • 5. 杜鸣心《我的钢琴老师范继森先生》,《钢琴艺术》1996年第5期。
  • 6. 黄定天《20世纪上半叶旅华俄侨的由来及其人口结构》,《人口学刊》2004年第6期。
  • 7. 许步曾《吴乐懿回忆恩师查哈罗夫》,《音乐爱好者》2009年第6期。
  • 8. 王明辉《十年〈申报〉音乐资料整理、分类及其作用探究》,上海音乐学院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
  • 9. 黄萍《中国钢琴教育的拓荒者——鲍里斯·查哈洛夫评传》,《宿州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 10. 王亚民《忆中国近现代钢琴教育之父:鲍里斯·查哈罗夫》,《钢琴艺术》2013年第10期。
  • 11. 舒甜《李翠贞为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贡献考察》,《兰台世界》2014年第25期。
  • 12. 梁茂春《情系音乐 爱在钢琴——纪念我国早期钢琴家夏国琼诞辰一百周年》,《钢琴艺术》2016年第2—3期。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