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巴托克是20世纪西方最有影响力和创造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钢琴套曲《罗马尼亚民间舞曲》把农民音乐的内在精神实质融入其中,渗透出浓郁的农民音乐气氛。

简介 Introduction

共有6首简短乐曲,用罗马数字注明。每首小曲旋律都有自身特点,或舒缓或欢快,或轻盈或稳实,或忧郁或兴奋......其实,一首小曲就是一首舞曲。罗马尼亚民间舞蹈特别丰富,巴托克对他的邻国舞蹈颇有研究,六首小曲就代表了六种舞蹈,分别是手杖舞、饰带舞、踏脚舞、布舒姆舞、波尔卡舞和碎步舞。

乐曲介绍

『羅馬尼亞民俗舞曲』(Román Népi Táncok)Sz.56是巴爾托克(Bela Bartok 1881-1945)在1915年譜作的由6首鋼琴小品構成的組曲。全曲的演奏時間不到5分鐘,使用的素材是1909年,在外西凡尼亞( Transylvania)採集的羅馬尼亞民謠,這些音樂原來由小提琴或牧羊笛演奏。1915年巴爾托克為34歲,在他作曲生涯中,這一年被稱為「羅馬尼亞音樂年」,因為除這套組曲外,還譜作『小奏鳴曲』『羅馬尼亞耶誕節之歌』等以羅馬尼亞民謠編曲的作品。1917年,他自己把這套組曲改編為由小管弦樂團演奏的管弦樂組曲Sz.68。

外西凡尼亞原為匈牙利王國之領土,在土耳其攻佔布達佩斯後,成為匈牙利貴族的避難所,抗拒土耳其文化入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因1920年簽訂的特里阿農條約,成為羅馬尼亞一部份。此曲原來的曲名是『匈牙利的羅馬尼亞民俗舞曲』,在大戰後,匈牙利王國之領土併入羅馬尼亞,因而刪除匈牙利字樣,成為現在的曲名。此曲呈獻給在外西凡尼亞採譜時的重要協助者伊翁‧埔希椎阿教授。於1920年1月16日在當時還是匈牙利領土的克盧日(現在是羅馬尼亞的克盧日-納波卡)首演,首演時的曲名是『外西凡尼亞的羅馬尼亞民俗舞曲』。樂譜上原以匈牙利語寫曲名是Román Népi Táncok,後來由Universal Edition出版的樂譜則以羅馬尼亞語作Jocuri Poporale Româneşti,英語曲名則作Rumanian Folkdance。

曲中小品都以民謠為素材,都保持民俗音樂的原形,並使用各種調式與獨特的和聲,給平平常常的民謠新的生命。其演奏技巧雖然平易,但需要表現出沒有記明在樂譜上的民俗音樂情緒,就很不容易釀出來。此曲有容易親近的旋律,演奏時間也不長,因此鋼琴家很喜歡演奏,巴爾托克在他自己的演奏會上,也常常演奏此曲。他自己改編很有民俗音樂要素的小管弦樂團用組曲也頗受歡迎,成為經常演奏的曲目。其他親友小提琴家索利丹‧謝凱(Szekely Zoltan)編曲的小提琴與鋼琴合奏版,亞圖‧維魯納(Arthur Willner)編曲的弦樂合奏版,以及管樂合奏版等,都很受歡迎。

全曲使用7首舞曲,編成6首小品組成。下面各小品的曲名,除以中文表明外,再依序以原譜使用的匈牙利語、比較通用的羅馬尼亞語,與英語譯名註明。

1.拐杖舞(Bot-tánc/ Jocul cu bâtă/ Stick Dance)
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管弦樂版則為很中庸的Molto moderato)2/4拍子,兩段體。A調多利安(Dorian)與愛奧尼亞(Aeolian)調式。依巴爾托克,此曲採自外西凡尼亞馬羅修‧特達區(現在穆列什縣)的Mezőszabad,當時是兩個吉普賽人以小提琴演奏。這是模仿戰鬥的舞蹈,由年輕男女激烈跳舞。各段末尾都有以拐杖敲地的節奏。

2. 飾帶舞(Brăul/ Sash Dance)
快板(Allegro)2/4拍子,兩段體。D調多利安調式。這是典型的羅馬尼亞農民舞曲,跳舞時使用飾帶。採自巴納特地區的Egres( Igriș)。

3. 踏(Topogó/ Pe loc/ In One Spot)
行板(Andante)2/4拍子,兩段體。有阿拉伯風格的B調愛奧尼亞調式,因而以增二度為其特徵。也是採自巴納特地區Egres的民謠,只是其主題較為暗傷,而旋律則重現中東的樂器聲音,如長笛。

4. 號角舞普久姆舞曲,Bucsumi tánc/ Buciumeana/ Dance from Bucsum)
中板(Moderato)3/4拍子,兩段體。有阿拉伯風格的A調混合利底亞(Mixolydian)調式。普久姆舞曲是外西凡尼亞Bisztra(現在羅馬尼亞Alba county)的緩慢舞曲。

5. 羅馬尼亞風格波卡舞曲(Román polka/ Poargă românească/ Romanian Polka)
快板(Allegro)2/4拍子,兩段體。D調利底亞(Lydian)調式。旋律採自Belényes。波卡原為波希米亞地方的舞曲,而此曲相當熱情而富有野性味。巴爾托克把原以8拍為1單位的獨特波卡舞曲樂句,特地交替兩拍子與3拍子記譜。原曲為鄉村青年以小提琴演奏的旋律。

6. 快速舞蹈 (馬農翠爾舞曲,Aprózó/ Mănunţel/ Fast Dance)
快板-更快(Allegro-Piy allegro,管弦樂版則為同樣速度-甚為快速的L'istesso tempo-Allegro vivace)2/4拍子,是在Belényes與Nyágra等不同地方採錄的兩首舞曲放在一起寫成的連接曲。由於從第5曲連續演奏,因此管弦樂版的速度記號有「同樣速度」的指示。第1部分開始於A調利底亞調式,但會轉入混合利底亞調式,第2部分則為多利安調式。第2部分在速度、節奏、強度都比第1部分有氣勢,最後有一小段尾聲,熱鬧結束全曲。

演奏技法

第一首手杖舞,四二拍,中庸的快板,切分和附点节奏鲜明,粗犷有力,呈现出浓郁的地方舞蹈风格。小提琴G弦运弓须饱满,揉弦应厚重,多处和弦音头与少量轻巧顿(跳)音,如果配合sf等力度术语,并通过琴弓准确调控,就能形象地突出手杖舞的规律性鼓点,也能感受到错落有致的强弱对比。不过,要特别注意十六分和八分音符的和弦时值,以及与其前后音符组合的节奏型。

第二首饰带舞,这种舞正式名称是布劳尔舞,特点是轻快活泼。和第一首一样,主题旋律也有个音区对比,高八度音区都应拉得更强一些。此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曲谱中跳音很多,但卡提卡不少都奏成轻巧的顿弓和分弓,不像列宾等人奏的都是控制跳弓。呵呵,别诧异,这就是演奏家的个人风格,他们对作品的处理往往都有差别,只要不脱离原曲基调,艺术上都说得过去。

第三首踏脚舞,一种劳动民谣舞蹈,行板,大量使用增二度音程和规律性切分,使其带有吉普赛风格。练习这首的重点无疑是人工泛音,要领是四度手型,一实一虚。欲达到泛音旋律空灵飘渺又清晰可辨,琴弓须靠近琴码,应如履薄冰而不能压弦,中间的波音要轻巧短暂,同时赋予淡雅的揉弦。

第四首布舒姆舞,流行于布舒姆地区的角笛舞,速度舒缓,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夹带吉普赛风味。此曲着重抒情,带有哀怨与忧伤,情感色彩上与前三首后两首形成强烈对比。

第五首和第六首,连接紧密(前四首之间都有较长停顿),因活泼欢腾而风格雷同,分别为罗马尼亚波尔卡舞和碎步舞。两首乐曲都是快板,气氛热烈,唯一不同的是,第二首音域更宽、速度更快,情绪更为高涨,是全曲的高潮巅峰。为此,大量的双音音程跳音,不仅要奏得短促富有弹性,更重要的是要强调力度,强调乐汇中的连顿(三连音与顿音、多连音与顿音),即连中有断、断中有连,使之有机地结合。许多强有力的跳音并不轻巧,要用弓根而不是下半弓跳出,高把位的强奏一定要挨近琴码并采用重揉。

纵观全曲,总基调活跃而热烈,演奏者要成功完成此曲,必须牢牢抓住这一点。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巴托克 - 罗马尼亚民间舞曲 Sz.56
作品信息
作曲 :巴托克 1915
编号 :Sz. 56
时长 :0:05:00( 平均 )
体裁 :钢琴曲
链接 :IMSLP乐谱 / 维基
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热门音乐人 Artists

更新时间:2017-07-16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