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布鲁克纳D小调交响曲创作於1869年,没有作品编号,後来称为 Die Nullte(英文译成第0号)。

简介 Introduction

布鲁克纳D小调交响曲创作於1869年,没有作品编号,後来称为 Die Nullte(英文译成第0号)。布鲁克纳表示这个作品“不能列入'交响曲中,并标有”∅“的符号,後来解释为零(虽然是在第一号交响曲之後才创作的)。根据格奥尔格·丁特纳的说法,布鲁克纳缺乏这方面的工作的信心。因为指挥家费力克斯·奥托·德索夫提起的一个问题困惑着,他问布鲁克纳“主旋律在哪?''这个作品一直到1924年才首演,也被称为D小调交响曲,去世後的作品,但是英文通常称为“交响乐第0号”。

赏析

一个没有道理的评价会对一个缺乏自信的人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啊!布鲁克纳正是这样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他一辈子都认为自己所知不如当时的一些有才能的音乐家——尤其是那些所谓的权威人士。当Otto Desssoff(当时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指挥)看过了这部作品第一乐章后问道:“可是主题到底在哪里呢?”这使得布鲁克纳十分沮丧,这一个愚蠢的问题可能也是使布鲁克纳撤回他的第二交响曲(指原版的第二交响曲,最近Paul Hawkshaw确认其完成于第一之后的1869年)的原因。但是在我看来,这个第一乐章不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来看都是一部杰作。

在这个乐章中一个执拗的八分音符节奏伴着充满不安色彩的进行曲音调和带有切分节奏的可爱温柔的第二主题,并贯穿了整个乐章。这里第一、第二小提琴之间的的对奏表明在演奏这类音乐时将第一、第二小提琴组分开放置是很重要的,不然就会失去这种轮唱般的效果。木管乐器上的开放五度和结尾所运用的元素都显示出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影响。尽管如此,这个简洁的乐章仍然充满了创意的美感。除了可爱的三声中段和终曲的引子部分以外,这部作品的其它部分都再没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行板乐章由弦乐器上的全音阶式陈述开始,接以木管乐奏出的短小的乐句进行十分模糊的转调,然后这两个部分均反复了一遍。柔和的第二主题群十分美丽,并且也带有切分节奏,让我们想起了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但是随后的木管乐演奏的部分就不象前面的部分那样富有创意。在这里我想提一个被忽略的事件,布鲁克纳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就提到了这个中间部分:“你会很惊奇的发现我几乎完全按照你的意思修改了行板乐章,整个中间部分都是全新的。”不过很不幸的是,这个伟大的作曲家老是会听从别人的一些很糟糕的建议……

强有力的谐谑曲包含了两个相互对比的主题:一个跨越两个八度,十分响亮,并以不同寻常的节奏进行;另一个是轻柔的门德尔松式的旋律。十分可爱的三声中段的第一部分反复了一遍(整个谐谑曲部分没有反复),而后经过了一系列柔和而美丽的转调回到了三声中段的开头部分,其中的长笛上的装饰性乐句非常引人注目。

终曲的开端充满向前的动力:单簧管和大管在每个小节奏着固定的十二个音,伴着长号上神秘的和弦和小提琴上的下行的旋律。随着乐曲的速度加快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齐奏曲调:这个曲调先以八度下行而后再上行十度,经过一个快速下行的过渡句后又是一个十度下行。这个粗犷的曲调以各种对位的手法进行发展。这里,布鲁克纳向我们展示了他向著名的Simon Sechter学习多年的成果。

第二个曲调由十二个振音引入上行的抒情旋律。虽然其他的指挥家通常喜欢在这里放慢速度,不过布鲁克纳并没有指出要改变原来“活泼的快板”这个速度,所以我认为在这里不必要改变速度。接着那个粗犷的曲调又回来了,随后我们又听到了开始的中板部分。在这个粗犷的曲调随后的一些出现过程中又加入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将曲调倒转。再现部分抒情旋律改由大提琴奏出,最后很自然的出现了所有曲调的要素。

六年之后,布鲁克纳谱写出了他应用对位法的杰作——第五交响曲的终曲。虽然目前这部作品中满了灵感,不过听起来怎么都有一点象对Sechter先生口味辉煌的对位法练习。

Georg Tintner 王凯译 张璐诗校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布鲁克纳 - d小调第0号交响曲 WAB 100
作品信息
作曲 :布鲁克纳 1869
编号 :WAB 100
时长 :0:40:00( 平均 )
体裁 :交响曲
链接 :维基 / IMSLP乐谱
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热门音乐人 Artists

更新时间:2017-07-24 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