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简介 Introduction
布鲁克纳的这首交响曲,D小调,第-稿作于 1872-1875年(未出版,也未演出);第二稿修改 于1876年,1877 年12 月16 日首演;第三稿修改 于1889年,由汉斯·李希特1890年首演,呈献给 瓦格纳。据说其中的第一乐章开头小号动机深受瓦格纳喜爱,甚至在家中称“小号的布鲁克 纳”。
乐章
共4个乐章:
1. D小调,奏鸣曲式,中庸,更 具动势而神秘地。以波动式的动势有些阴暗地 开头,小号奏开头旋律,圆号补充,使第一主题极 具力度。第二主题以中提琴与圆号优美的应答 表示,第三主题具圣咏风格。发展部由管乐呈现 雄浑壮阔的气势,也很具亮度。
2. 颇似行板的慢 板,降E大调,呈对位形态。在降B大调的中间 部,中提琴奏出新的、优美的中间部第一主题,以 第一小提琴强调,休止之后指明“意昧深长地”, 小提琴平静而神秘地表达源自古老的圣咏歌调 的第二主题,形成乐章的核心。长号加强圣咏的 表达。
3. 谐谑曲,D小调,3段体,甚快速。利用 动机反复的常动风格乐章,中段有朴实的舞曲风 格。
4. 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这个乐章的第 一主题为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发展,而第二、第 三主题都具圣咏风格,依然突出休止效果,结尾铜管以圣咏风格推向顶点。
赏析
布鲁克纳将他主要作品一遍遍反复修订的癖好可谓“声名狼藉”,这对学者、指挥家或者听众来说都犹如噩梦。布鲁克纳的《第三交响曲》可以说是他修订次数最多的作品,最新的考据结果是:这首作品有8个可信的修订版本。对完美近乎于强迫症的追求可能是他从不对作品完全放手的原因,但是《第三交响曲》1877年12月首演的彻底失败很显然伤透了这位神经质、又常常不自信的作曲家的心。排除重重阻力,指挥家约翰·冯·赫贝克成功让维也纳爱乐乐团愿意首演这首交响曲。但是演出前一个月,赫贝克却突然去世了,布鲁克纳本人不得不填上指挥的缺口。乐队抱有不愿意合作的态度,而保守的维也纳人也在心里对布鲁克纳这首题献给偶像瓦格纳的交响曲投下了反对票。演出中观众渐渐离场,到最后仅有数十位支持者留在音乐厅中。当布鲁克纳转向观众接受掌声之时,乐队成员却离开了舞台。他的朋友安慰他,但是他却叫喊着“让我一个人静静”……
在这样丑闻性的失败面前,布鲁克纳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天职。对罗马天主教的虔诚让他觉得艺术的天赐是他一定要秉持的,有着走出一种独特道路的义务。他对朋友倾诉:“人们总是跟我说,你写点不一样的吧。我可以,但是我不能。”事实上,布鲁克纳在《第三交响曲》中确立了他所有晚期交响曲中用到的那种结构感。他的交响曲时常被称为有“教堂般的音响”。其实几乎所有中世纪的大教堂都以同一种结构建造,比如十字架型的平面结构,圣物的放置位置也都相同。但是没有人会在意约克、杜伦或是沙特尔的教堂样式是否相同啊,对不对?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点可以类比布鲁克纳的交响曲。
和布鲁克纳其他交响曲一样,《第三交响曲》也从一种静谧中升起:开头是一簇雾一般迷茫的弦乐气氛。在这种气氛下,这一座“教堂”还隐藏在阴影和神秘里。一支小号唱出了主题——1873年当布鲁克纳把第一版的乐谱拿给瓦格纳看时,这一主题对瓦格纳产生了很大冲击。从开始渐强,在一个巨型的齐奏中主题达到高潮。此时布鲁克纳很清楚地想到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开头,但是所产生的效果并不相同。贝多芬的极速上升产生了悲剧般的动势;但是在布鲁克纳这里,无论音乐表面上如何扰动,深层依旧保持缓慢。听布鲁克纳的音乐,耐心总是会有回报的。
第一乐章有三个主要的主题:“瓦格纳”小号动机;布鲁克纳最爱的“一二三、一二”节奏的暖色调弦乐音型;还有那个齐奏主题,只不过节奏和前者相反。发展部充分阐述了这些主题,这三个主题完全重现后就是最终不详的渐强(跟雾气深重的开头相仿)。
第二乐章“柔板”也由三个主题主导:沉静高贵的弦乐主题;一个中提琴引导的极长旋律线;最后是一个平缓庄严、弦乐带有点慢速舞曲音型的主题——布鲁克纳写作这个主题是为了纪念他的母亲,一个和他一样固执而忧郁的人。这个慢乐章最终也走向一个强有力的高潮,但是它却在最高峰终止、回归了神秘。就在此时,闪烁的弦乐让人想起瓦格纳《女武神》中布伦希尔德“安眠动机”的分解和弦,但是其中的天真淳朴还是明显带有布鲁克纳风格。
第三乐章“谐谑曲”和它的三声中断都弥漫着布鲁克纳所居住的上奥地利本土独特的舞蹈风味——尤其是“连德勒”舞曲(这是一种和精巧的维也纳华尔兹颇有亲缘关系的乡土舞曲)。布鲁克纳年轻时曾经常在乡村乐团演奏这样的音乐,以弥补他工资的贫乏。第四乐章“终曲”开头就是浪涌式的快板,好像骑兵冲锋一般。但是在两个豪迈的渐强段落之后节奏却慢了下来,第二主题充满了弦乐演奏的波尔卡曲调和管乐庄严的众赞歌。布鲁克纳对友人如此讲述这一段落:“这就是生活(That’s life)。这就是我想在《第三交响曲》里说的。波尔卡表示欢乐和愉悦,众赞歌则是悲伤和痛苦。”到乐章末尾,欢乐终于迎来了凯旋:铜管的迸发穿透了动荡的弦乐,小号演奏出第一乐章开头的主题,仿佛在一片日光之下,前述“教堂般的音响”的洪流席卷了大地。
这部复杂的作品从来没有获得过乐评人的全面肯定,尤其是对不同的版本的选择和评价分歧相当大;但是纵然如此,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仍旧被普遍认为是作曲家一系列伟大作品的开篇之作,那个真正、完全自我的布鲁克纳首次在这首作品中展现给听众。英国作曲家、BBC电台的制作人罗伯特·辛普森(Robert Simpson)还曾说“初版中的庄严的动态在最终版本里消失殆尽”。
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是布鲁克纳专家汉斯·克纳佩茨布什的最爱,他留下过至少5个录音(这可能是因为他也是瓦格纳专家之故)。他选择了最终版、1890年拉提格和沙克的修订版,这一版本由伟大的指挥家汉斯·李希特指挥首演。克纳佩茨布什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极端化的音响性轰炸是布交演绎中一个不可不提的流派,音墙的推进力远胜于对细节的刻画,压迫力深重,再配合上历史录音的音效,真有一种“混沌初开”的意象。BBC的推荐则选择了很不同的版本,布隆姆斯泰特指挥莱比锡布商大厦演奏初版(1877年版)。第一乐章开头雾气中漂浮弦乐的颗粒感就极其可闻,高潮的推进也是一层一层推上去的,不像克纳佩茨布什的一次性彻底炸裂。这是一个在音响性和平衡度上达到了完美的版本,可能唯一的缺点就是弦乐太过顺滑,缺少一种布鲁克纳的驽钝粗粝感吧。
选自《高保真音响》杂志2017年第2期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