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简介 Introduction
1906年2月19日,格拉祖诺夫的独幕舞剧《四季》首演于彼得堡。本作品创作于1899年,其结构与维瓦尔第的《四季》有些相似,由16首乐曲描绘了春夏秋冬4个场景。虽然格拉祖诺夫受“五人强力集团”和老柴的影响较多,而其音乐风格乐观明朗、富于魅力,大多属于欧洲音乐的主流,以至经常被指为缺乏革新。但不可否认的是:格拉祖诺夫的音乐华美、技法娴熟,极受广大群众的热爱;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分别授予其名誉博士学位;他捍卫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文化遗产,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其领导彼得堡音乐学院时期,数千名学生无一不受惠于其教诲。。。最终,他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与尊敬,其声望定会永载史册。
与维瓦尔第笔下暴风骤雨的“夏”不同,俄罗斯作曲家格拉祖诺夫独幕舞剧《四季》“夏”的主旋律活泼明亮,宛如原野上怒放的蓝色矢车菊般甜美可人。开场音乐仿佛麦田经风吹拂而波浪起伏,而到曲末的快板,牧神吹着芦笛上场,诸花、牧神和玉米共舞,喻意着秋风渐起,匆忙的夏末即将结束,最后一切归于平静。
这部精致优雅的作品完成于1899年,以冬开始,以秋结束,全曲分为16个场景,作曲家将每个场景拟人化,并大量运用复调手法,以及圆舞曲和谐谑曲的形式,使整部舞剧层次感极强,节奏鲜明,生动的描绘出充满幻想的四季景致。1929年,格拉祖诺夫在伦敦亲自指挥交响乐团演奏了该作并灌制为唱片。
《四季》是格拉祖诺夫受法国芭蕾编导,演员毛利斯 佩蒂帕(Marius Petipa 1819-1910)的委托而创作的独幕四场景芭蕾舞剧音乐,由佩蒂帕撰写脚本。
赏析提示
这部优雅精致,情趣盎然的独幕舞剧包含《冬》、《春》、《夏》、《秋》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冬天》
冬之序曲 a小调, 4/4拍,行板。以弦乐表现灰暗的和弦,下行音型表现寒冷的北风,主题由木管乐器表现,由半音阶来暗示风景中的雪雾。
冬之场景 a小调,4/4拍,生动的。在山岗上,冬天率霜、冰、雹、雪翩翩起舞,引出下面的四段变奏。
变奏一 “霜之舞”E大调, 3/4拍,快板,玛祖卡舞曲节奏的活泼的“霜之舞”。
变奏二“冰之舞” 降A大调, 2/4拍,小行板,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各分成四部奏出泛音,并用钢琴进行和弦伴奏,由中提琴和单簧管表现“冰之舞”。
变奏三“雹之舞” c小调, 2/4拍,中庸的快板,用谐谑曲的形式来表现“雹之舞”。
变奏四“雪之舞” F大调,3/8拍,小快板,由双簧管奏出温柔的旋律,圆号以田园风格的进行曲与之相应。
冬之终曲 描写的是两个小矮人点燃柴火,冬天退隐,随从们也纷纷退场。竖琴的演奏象征冰雪消融,鲜花盛开。
第二场景《春天》
春之场景 F大调, 6/8拍,快板,在长笛轻妙的曲趣中,春天在微风、小鸟、鲜花伴随下上场。木管吹出可爱的“微风” 旋律,移至小提琴,转为行板,洋溢着田园情趣,然后是“玫瑰之舞”和“小鸟之舞” 。定音鼓结束时,随着暑气接近,春天和随从们退场。
第三场景《夏天》
夏之场景 降B大调,12/8拍,小行板,开场音乐如麦田经风吹拂而波浪起伏,象征夏天的生命力。主题呈南国热带氛围。
矢车菊与罂粟之圆舞曲 D大调,3/4拍,小快板。描写野花在微风中摇曳的动人情景。
船歌 降E大调,6/8拍,行板,黄昏时分,牧神吹着芦笛,水妖们在水中嬉戏。
变奏曲“玉米之舞“ 降A大调, 6/8拍,小快板。
夏之终曲 E大调, 2/4拍,快板,这是刮起秋风进入夏末的感觉。牧神吹着芦笛上场,诸花、牧神和玉米共舞,匆忙的夏末,最后一切归于平静。
第四场景《秋天》
酒神狂欢节 F大调, 2/4拍,急板,回旋曲。这里综合了前面出现过的一些音乐主题,先是酒神巫女上场;接着是冬天带着雹婆婆娑起舞;速度变慢后,春天与小鸟、微风共舞;然后又回到酒神舞;接着是夏天的矢车菊与罂粟之舞、玉米之舞。
可爱的柔板 A大调, 4/4拍,稍快的行板,这是全曲中最优美、最受人喜爱的一首小品。描写在秋风中落叶飘舞的场景。
变奏曲 “森林之神之舞” a小调2/4拍,快板。
终曲 F大调,6/8拍,快板,这是壮丽的快步舞,森林之神与牧神、玉米纷纷起舞,枯叶飘零,冬天来临。最终是大团圆,场面布满星座,平静地回顾了“酒神狂欢节”主题,最后再以快板强有力地结束。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