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资讯 Guides
由潘振声想到儿童作品创作 | 2009-06-01 10:58 |
潘振声追悼会举行 家属愿其音乐找到归宿 | 2009-05-21 08:31 |
《一分钱》广为流传 从潘振声去世谈儿歌创作 | 2009-05-18 16:47 |
"儿歌大王"潘振声去世 儿歌的春天在哪里? | 2009-05-18 09:08 |
著名少儿歌曲作家:潘振声 | 2009-05-17 01:40 |
红网:潘振声去世了,中国儿歌死得起吗? | 2009-05-17 01:16 |
+ 展开更多 >> |
简介 Biography
潘振声(1933年1月18日~2009年5月14日 ),男,蒙古族,作曲家,生于上海,1991年调任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1995年退休。他曾获得“全国优秀少年工作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生平
潘振声是上海青浦人,中共党员,1953年参加工作,1955年开始从事儿童音乐创作。当过小学音乐教师,少先队辅导员,编辑等。生前系宁夏文联副主席、宁夏音协主席、国家一级作曲家、著名音乐家。五十多年来,他创作了大量儿童歌曲。他的主要作品有:《小鸭子》、《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好妈妈》、《嘀哩嘀哩》、《祖国祖国我们爱你》等。他对宁夏音乐事业,留下了《宁夏民间歌曲资料》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潘振声创作的大量儿童歌曲,有一千余首在全国各地报刊电台发表、热播,被人们誉为当代 “儿歌大王”。其音乐理论著作《少年儿童歌曲创作漫谈》在国家级期刊连载,个人歌集 《小喇叭歌曲100首》,录音带、唱片、VCD《儿歌大王》等累积问世已达二百多首。1963年,潘振声创作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经中国文物局鉴定,《一分钱》的手稿、曲谱被评为“现代革命一级文物”。他创作的《嘀哩嘀哩》,也成了世界儿童乐坛中的“世界名曲”。他曾获得“全国优秀少年工作工作者”的称号、中国唱片公司“金唱片奖”。自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宁夏人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宁夏电视台导演、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第四届常务理事、宁夏分会主席。
1960年获全国先进儿童工作者称号。曾荣获“全国优秀少年工作工作者”的称号。
1983年获全国先进儿童少年工作者称号。作品包括儿童歌曲《小鸭子》、《一分钱》、《好妈妈》、《红太阳照山河》(均为本人作词作曲)、《嘀哩嘀哩》等。
2009年5月14日晚,潘振声因患脑血栓经多方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77岁。50多年来,潘振声创作了大量儿童歌曲,已在全国各地报刊电台发表了一千余首。潘振声创作的《春天在哪里》,已成为世界儿童乐坛中的“世界名曲”。
主要著作
《歌唱宁夏》
潘振声1958年9月中旬来到宁夏,那时正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即将成立的时候。潘振声先后去过厂矿、农村采访群众,寻找灵感,仅用10几天的时间就创作出《歌唱宁夏》这首歌。
《一分钱》
潘振声创作《一分钱》时,就是因为他曾经担任过学校的辅导员,经常有学生把捡到的钱交给他。那是1963年,全国人民都在学雷锋,这首歌也就应运而生。
《小鸭子》
有一次,潘振声在回乡探亲的路上,一个放鸭子的小朋友和他边走边聊,他开心地说,村里要办合作社了,他马上就可以上学了。于是潘振声觉得这是个好题材,反映了社会变化给孩子带来的巨大影响,他很快就创作出这首歌《小鸭子》。
《春天在哪里》
刚粉碎“四人帮”时,全国人民都是欢天喜地的,大家觉得祖国的又一个春天来了,每一个人的第二春也来了,用轻快的儿歌来表现这一主题是大家都认同的。于是潘振声创作了《嘀哩嘀哩》。
20世纪60年代时,潘振声经常去盐池等地收集当地的民歌。他发现农民传唱的许多歌只有一两句,为了使这些民歌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他对它们进行再加工,将其完整化,为《幸福大路共产党开》、《数花》等民歌编曲。并对一些即将流失的民间音乐进行抢救式的采录。
文革期间,潘振声曾经中断过音乐创作。他利用那段时间,整理了自己创作的歌唱宁夏的百余首作品,亲手刻制蜡板,印成了一本集子,取名《宁夏的花儿塞上的歌》。宁夏川的秀美、六盘山的雄奇,黄河岸边的船工、望远桥头的少年,家乡的一切都是他歌唱的对象。
潘振声创作《一分钱》那首歌是在全国学雷锋的初期,大家争相做好事,做好事不留名成了一种社会风气。他那时候在上海一所小学校当辅导员,在他的办公桌上有一个放文具的盒子,里面总是放满了钢镚儿,那都是孩子们在路上、在校园里捡到了钱,找不到失主,交上来的。那时的交警冬天穿着皮夹克,夏天一身白制服,高大威武,是孩子们心中的偶像。学校放学时,孩子们排队回家,交警就在校外维持交通秩序,维护孩子们的安全。孩子们和交警关系非常亲密,经常是孩子们走出校门很远了,还频频回头,和交警挥手喊道“警察叔叔再见!叔叔再见!” 这个场景给了潘振声很深的触动。他将这两个场景融合起来,创作了《一分钱》这首歌。曲子的首尾两句用的是上海民歌《紫竹调》中的一句,用上升的音调塑造了孩子做了好事,特别高兴地和警察叔叔道别的音乐形象。
从2000年开始,潘振声带着笔、本子和录音机去少数民族地区采访。采访完了后,发现56个民族中至少有30多个民族的孩子没有新歌唱。中国绝大多数儿童歌曲都是为汉族儿童创作的,反映的是他们的生活,而忽略了少数民族的孩子。因此潘振声决定为56个民族的孩子写歌,让每一个民族的孩子都有歌可唱。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这56首歌已经基本都完成了,潘振声计划先出一个汉语版,然后再出少数民族语言的版本。
创作理念
潘振声认为,儿童歌曲是影响少年儿童成长的一门重要艺术,也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培养少年儿童的高尚情操、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首好儿歌往往能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甚至一代人的成长。一首好的儿童歌曲应该运用的是儿童语言,不能做作,不是儿童的语言,孩子们不要唱,不是用儿童的音乐语言创作的歌曲,装的孩子腔,孩子们也不愿意学。孩子需要的是那些出自于内心喜悦的音调。
国外有些经典的儿童歌曲像《雪绒花》,它流传了一二百年,现在还在唱,这些歌曲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如果过分强调“寓教于乐”,导致有些作品“教”多而“乐”少,缺乏童趣和童心,用成人思维代替儿童思维,孩子们胜任不了。另外,创作完一首儿童歌曲就应该让孩子们去唱、去改,去听取意见。所以孩子们需要的不是那些工整的语言,他们要的是属于自己的语言,不是儿童的语言,孩子是不会接受的。创作者应该走到孩子们中间去,多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多创作些富有时代感、节奏感、地域性的儿歌。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们的喜欢。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