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相关 About
国家大剧院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中国最高艺术殿堂 |
2009-07-14 09:09 中国文化报 施青
《艺术家生涯》剧照
7月2日,国家大剧院首届歌剧节以民族歌剧《党的女儿》近乎全满的上座率画下句点。从4月15日到7月2日,38场歌剧演出,近500场歌剧主题活动,10余家国内外歌剧院团,2000余位歌剧艺术家,近60000名歌剧观众……使得“歌剧”成为了2009年国家大剧院的关键词。歌剧节是一次盛举,它对歌剧艺术大规模的展示、推广、普及与交流,为中国歌剧的未来提供了某种可能性。
票房交出意外成绩单
举办一个如此规模的歌剧节,国家大剧院对其可能存在的风险早有预期。大剧院新闻发言人曾坦言:“我们是以‘去功利化’的公益心来做歌剧的大事业,对票房不敢抱有太大奢望。”作为一种与中国观众尚有一定观赏距离的艺术形式,大剧院推出的首届歌剧节却交出了一份令人意外的成绩单:歌剧节平均上座率高达88%。其中,大剧院自制的两部普契尼经典《图兰朵》和《艺术家生涯》,以及《洪湖赤卫队》、《江姐》、《卡门》几个剧目成为上座率最高的几场演出。市场比原本预期的要热,一方面是因为低票价的推广策略,歌剧节许多演出的最低票价仅为80元,和看一场电影的价格相差无几。而与此相匹配的则是一系列国内外优秀院团货真价实的歌剧品质,正是这种高性价比,将很多从未欣赏过歌剧的观众吸引进了剧场。另一方面,大剧院颇具现代理念的立体化营销推广战略也成为了票房背后的有力推手,从宣传包装、票务营销,到教育普及再到参观产品,大剧院这一次在歌剧的“推广”上下足了功夫。“我们不仅要把观众请进剧场,今后更要着重于培养歌剧观众的稳定性与忠诚度,这次歌剧节仅仅是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
《弄臣》让人大开眼界
国家大剧院首届歌剧节所展演的13台剧目,偏重于中西方歌剧史上的“教科书级”的经典作品。歌剧泰斗普契尼的4部经典名作——《托斯卡》、《艺术家生涯》、《图兰朵》、《蝴蝶夫人》悉数囊括,使普契尼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此次歌剧节的第一主角。威尔第、瓦格纳、比才等多位大师的传世作品也都以不同形式得以呈现,使本届歌剧节凸显了多元的内容和丰富的层次。
名家、名团蜂拥而至,让大剧院的舞台在这一阶段格外耀眼,尤其是两大久负盛名的意大利歌剧院的加盟,提升了此次歌剧节的品位。6月18日,意大利帕尔玛皇家歌剧院携手“国宝级大师”里欧·努奇带来的威尔第歌剧《弄臣》,可谓是一个热烈的歌剧之夜,现场观众的疯狂让里欧·努奇激动地下跪谢幕,还当即决定“明年还来大剧院演出”。凤凰歌剧院带来的“新版”《蝴蝶夫人》更是以全新的艺术呈现,让中国观众体验到了一回歌剧的“先锋”和“现代”。
《江姐》很叫座
除却西洋歌剧,民族原创歌剧也是此次歌剧节的重头戏。从60年常演不衰的《洪湖赤卫队》到历经4次复排的《江姐》,从“第一部叩开西方剧场大门的东方歌剧 ”《原野》到“18年连演350场”的《党的女儿》,这些民族歌剧中的“旗帜性”作品,成为观众最关注的一个板块。4部民族歌剧的票房从一开始就形势喜人,最后的上座率都高达95%以上,当之无愧地成为此次歌剧节中最叫座的几场演出。
相较而言,凤凰歌剧院的《蝴蝶夫人》、帕尔玛皇家歌剧院的《弄臣》等被业内人士极为看好和追捧的演出,平均上座率则在70%左右,二者的差距似乎再次体现了艺术与市场的永恒矛盾。对此,国家大剧院有关领导表示:“接受的前提是要先有机会看到,歌剧的普及推广更是如此。大剧院绝不只是一个歌舞升平的地方,更是一扇窗口,从这里撒出的星星之火,终有一天可以燎原。”
“中国制造”是途径
在国家大剧院首届歌剧节中,一系列“中国制造”的歌剧作品,展示了西方歌剧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从开幕大戏《托斯卡》到27年演出120场的中文版《卡门》,从“首度由中国人续写”的《图兰朵》,到将故事移植到中国798的《艺术家生涯》……国家大剧院打造的平台使得首届歌剧节涌现了一批令人瞩目的 “中国制造”。
5月中旬,在“国际著名歌剧院高峰论坛”期间上演的国家大剧院版《图兰朵》迎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知名剧院院长们的检阅,广受盛赞。欧洲歌剧联盟总监尼古拉斯·佩恩表示,国家大剧院版《图兰朵》是非常精良的制作,中国艺术家为这部经典的西方歌剧注入的全新理解,令人欣喜。而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副院长伊蕾娜·帕克则表示,大剧院版《图兰朵》非常漂亮,令人惊讶,尤其结尾的处理非常独到。
“这才是中国歌剧走向世界的途径。”业内人士如是说。
在一系列“中国制造”中,有肯定和赞誉的掌声,也有质疑和探讨的声音,但无论是喝彩还是摇头,其实都是中国歌剧发展的一件好事、一件幸事。
从普及教育做起
运作歌剧节项目之初,国家大剧院相关负责人也对市场有清醒的认识:受电视等流行文化的冲击,歌剧市场近些年有明显的萎缩态势,突出表现就是观众的流失,没有积蓄起自己的消费群体,尤其是年轻观众所占的比例更小。但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说:“我们就是要让歌剧不再曲高和寡,要让更多的人接近、理解和欣赏歌剧艺术的魅力。没有年轻人参与的事业是没有希望的事业。”
在79天的绚丽舞台背后,国家大剧院培育歌剧市场的工程早已启动。
2008年12月7日,国家大剧院歌剧节的配套工程“百场歌剧讲座”在中国银行总部拉开序幕。该系列活动伴随歌剧节全程,先后进入花旗银行、海南航空公司海南西安分部、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西城区青少年宫、西城社区中心等地,向30余万人展示了歌剧的魅力和如何欣赏歌剧艺术。主讲了几十次“百场歌剧讲座”的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郝维亚表示:“我想这次歌剧节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歌剧艺术普及与推广的工程系统而丰富,一旦这些观众真正了解了歌剧艺术,他们就会发现歌剧并不遥远。”
从4月15日至7月2日,在精彩剧目不断登上舞台的同时,国家大剧院内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立体呈现了歌剧艺术的洋洋大观。每周末的“经典艺术讲堂”“歌剧爱好者沙龙”邀请到众多专业学者和艺术家为公众剖析每一部剧目的精彩之处。公共空间的三大场地进行了每天6到9个时段的歌剧经典片段演出,这303场演出为参加歌剧节主题观摩活动的20多万观众演绎了众多歌剧经典片段。
自4月14日开始的歌剧艺术展,吸引了30余万人。该展览中陈列的手稿、服装、舞美等众多实物,歌剧艺术大师普契尼生前唯一的视频资料,以及对歌剧艺术基本常识的阐释,成为广大公众了解并欣赏歌剧的又一便捷方式。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