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相关 About
中国交响乐团 China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直属于文化部 |
2010-04-06 20:49 新闻晨报 伍斌
本报讯 (记者 伍斌)从10年前的不到20支,到如今40多支职业交响乐团,国内各地的交响乐团建设热潮如火如荼。乐团的职业化发展有没有带来生存质量和艺术水平齐飞?在老百姓口中的品质和口碑究竟有没有同样迅速提升?
近日落幕的 “2010中国交响乐峰会”上,全国各地乐团、音乐厅、艺术家代表似乎并没有心情唱赞歌。不少专家指出:国内交响乐团规模扩张的同时,资金支持和管理机制 尚不够“硬”,体现在舞台上的演奏水准和本土原创这些软件依然很“软”,这也成了国内交响乐质、量齐飞必须突破的瓶颈。
多数乐团存而不“活”
乐评家白宙伟等指出,如今国内职业交响乐团已经发展到44家,说明各地对交响乐的重视今非昔比。但是,大多数职业乐团在地方财政支持还经常“心有余而力 不足”的时候,并没有能力承受自负盈亏的市场压力。有的乐团为了追求经济收入,忙于赶各种商业演出,难以开展正常的音乐季,更无力邀请客席指挥家、演奏家 合作来提高水平,一年排不了什么新作品,乐迷更是不满意。一些来自大城市的乐团代表提出,即使处于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地区,交响乐团要完全依靠走市场化道路 养活自己,仍然是高不可攀的梦想。 “交响乐团的职业化并不等同于市场化,更不意味着将其彻底推向市场,由其自生自灭。 ”
对此,中国 对外文化集团新闻总监王洪波等专家建议,希望尽快捋清交响乐发展必须依赖的资金来源,即建立完善而专业的基金运作、建立在充分评估基础上的政府拨款、观众 消费所带来的市场营收这三块“一块也不能少”。只有当国内交响乐团既按照市场方向,同时更尊重以交响乐自身发展规律来治团的时候,才会具有真正的活力。不 然,很多交响乐团连赖以生存的资金问题都难以解决,就很难走出不改革“等死”,一改革就在简单的市场化中“找死”的窘境。也有专家指出,各地政府应该变以 前的简单拨款为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推动各地乐团建立基金会、理事会等专业的运作机制,真正让乐团活起来。
富团有钱不会“花钱”
著名指挥家张国勇指出,一方面很多乐团为钱发愁,另一些得到了不菲发展资金的乐团却不懂得怎么花。当下,不少乐团置发展最需要的体制改革、排练演出、名 家合作与原创创作于不顾,只为争抢一两个顶尖华人指挥来做总监而恶性竞价,你砸100万年薪,我砸150万。花了那么多钱,最后只是请到了“挂名”性质的 名家,还觉得脸上有光。也有一些缺乏交响乐基础的地方不顾实际水平,只是多拨了一点钱,就喊出两三年内抓出一支“一流乐团”的口号。抱着这样的心态来做交 响乐,只会让短期行为、浮夸风气充斥乐坛,不利于中国交响乐真正健康稳步地发展。在中国交响乐事业发展的资金面整体还不宽松的时候,乐团应该把钱真正用在 刀刃上。为此,他呼吁国内交响乐团成立一个“价格联盟”,通过每年的交响乐峰会来通报一个公认的指导性价格,以改善聘请总监和独奏家出价“水涨船高”的状 况。
杨立青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中国交响乐发展的硬件在慢慢强起来,但软件依然薄弱,这其中就包括中国交响乐原创作品的积累、演出停留在 一个低水平。随着建国初京沪一批驻团作曲家纷纷进入晚年或谢世,现在几乎没有什么乐团再有驻团作曲家机制,大多数乐团也缺乏对于中国优秀交响乐作品委约的 常用机制。“一个最终没有自己交响乐标志性作品的国家,一个只能演奏外国经典作品的国家,恐怕很难被称为交响乐强国。 ”他呼吁中国交响乐发展应该两手都硬。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