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很多人以为,与古典音乐相比,现代音乐更贴近现实,更易被理解,听众更多,可就在几个月前,世界著名现代音乐舞剧《马可·波罗神游之旅》在中国巡演时却屡遭冷遇:容纳3000多人的某省会城市音乐堂,上座率不到三成,其中还有不少外国观众。
2009-05-23 10:58 新华网 周宁
新华网北京5月22日电(记者周宁)20日晚的北京音乐厅,昆曲、交响乐、琵琶、木偶戏交相辉映,东西方音乐形式兼容并包、融为一体,绚丽多彩、精妙绝伦的现代音乐赢得现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这是2009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音乐会现场的一幕。
5月20日至26日举行的本届音乐节上,来自中、美、英、法、俄等国家的世界著名作曲家、演奏家齐聚一堂,倾情献奏,并共同探讨世界和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与走向。
很多人以为,与古典音乐相比,现代音乐更贴近现实,更易被理解,听众更多,可就在几个月前,世界著名现代音乐舞剧《马可·波罗神游之旅》在中国巡演时却屡遭冷遇:容纳3000多人的某省会城市音乐堂,上座率不到三成,其中还有不少外国观众。
在音乐创作领域,现代音乐并非通俗音乐,它专指在创作上有悖于传统(古典音乐)创作理念,突破传统创作体系,作曲技法更富创新精神的当代音乐作品,如西方的先锋派、中国的“新潮”音乐等。
然而,“不少现代音乐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作曲家简单、低级的臆想,不是远古蛮荒、浑沌初开,就是边塞风土、人间仙境,创作题材如海市蜃楼,与现实相距甚远,使听众感到玄虚莫名,无法捕捉具体的音乐形象。”音乐教育家朱敬修坦陈。
“此外,不少现代音乐创作者在情节编排、配器手法等方面,单纯追求空洞的音响实验效果,过分运用新空想、新技术、新手段等激进的表现形式(如一些小打击乐器毫无意义地长时间摩擦,刻意营造噪音背景;吹管乐器的‘漏气’吹法;弦索乐器上的拍拍等),盲目追‘新’、追‘奇’、追‘另类’,脱离了音乐表现,给人以作曲手段黔驴技穷的感觉,使现代音乐作品或曲高和寡、或苍白无力,听众望尘莫及。”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著名作曲家叶小钢说。
现代音乐如何面向听众?有人说,它需要不断改变自身的品格以适应当代听众的趣味;也有人说,它根本不需要听众的支持,而应始终保持特立独行的超前意识、充当时代的先锋。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认为,“北京现代音乐节用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唤起了听众的超前意识,又以中国传统民乐与西方音乐的完美融合满足了听众的趣味。”
在音乐节开幕音乐会上,既有融入昆曲因素的作品《牡丹园之梦》,又有以民乐独奏、交响乐协奏的民族器乐精品《琵琶协奏曲》。观众李大龙感叹道:“我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音乐共鸣的天籁之音。”
美籍华裔著名指挥家胡咏言说,盲目照搬西方现代音乐形式,使之成为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基础是行不通的。“西方现代音乐从本民族音乐文化(古典音乐、爵士乐等)演变而来,将其完全移植至中国,势必缺乏深厚的华夏民族根基,造成作品流于空泛、听者寥寥。”
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教授菲利普·拉瑟评论道,任何国家对现代音乐的创作,都离不开传统作曲技法的基础,更离不开本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音乐在引领音乐走向的同时,兼具全民性的特点。
对此,叶小钢深有感触地说:“我国有西方音乐不可比拟的传统音乐宝库:民族音乐、原生态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应成为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基础。”
现代音乐节艺术副总监秦文琛认为,改变现代音乐曲高和寡的现状,首先要使创作和演出题材与当代事件相接合,让听众在欣赏中“有线索”“有联想”。“在这次现代音乐节上,首演了美国著名作曲家罗伯特·比瑟为9·11遇难者创作的现代音乐作品《夜晚的祈祷》,以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深切缅怀在地震中的逝者,很多观众听得忍不住拭泪;由叶小钢创作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作品《星光--钢琴协奏曲》再次登上舞台,博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其次,在音乐创作上,可以有机地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比如,运用配器上的新型混合音色法,将旋律线、节拍节奏、调式调性等表现手法相结合,并以二胡、琵琶、笛子等民族乐器为主奏、交响乐为协奏,体现出东方文化的安宁祥和。”胡咏言说。
“中国的现代音乐不是简单地展览、表演中国传统素材,而是将地方戏、木偶戏、评弹等中国元素有机地植入西方的‘五线谱’中。”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的德国学生海曼森说,“单纯给西方受众唱民歌、奏民乐,至多让人感到新鲜,却很难理解。只有把中国文化和西方受众能够接受的模式有机融合,才能让本国和外国观众都听得懂、理解得透。”
这是2009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音乐会现场的一幕。
5月20日至26日举行的本届音乐节上,来自中、美、英、法、俄等国家的世界著名作曲家、演奏家齐聚一堂,倾情献奏,并共同探讨世界和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与走向。
很多人以为,与古典音乐相比,现代音乐更贴近现实,更易被理解,听众更多,可就在几个月前,世界著名现代音乐舞剧《马可·波罗神游之旅》在中国巡演时却屡遭冷遇:容纳3000多人的某省会城市音乐堂,上座率不到三成,其中还有不少外国观众。
在音乐创作领域,现代音乐并非通俗音乐,它专指在创作上有悖于传统(古典音乐)创作理念,突破传统创作体系,作曲技法更富创新精神的当代音乐作品,如西方的先锋派、中国的“新潮”音乐等。
然而,“不少现代音乐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作曲家简单、低级的臆想,不是远古蛮荒、浑沌初开,就是边塞风土、人间仙境,创作题材如海市蜃楼,与现实相距甚远,使听众感到玄虚莫名,无法捕捉具体的音乐形象。”音乐教育家朱敬修坦陈。
“此外,不少现代音乐创作者在情节编排、配器手法等方面,单纯追求空洞的音响实验效果,过分运用新空想、新技术、新手段等激进的表现形式(如一些小打击乐器毫无意义地长时间摩擦,刻意营造噪音背景;吹管乐器的‘漏气’吹法;弦索乐器上的拍拍等),盲目追‘新’、追‘奇’、追‘另类’,脱离了音乐表现,给人以作曲手段黔驴技穷的感觉,使现代音乐作品或曲高和寡、或苍白无力,听众望尘莫及。”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著名作曲家叶小钢说。
现代音乐如何面向听众?有人说,它需要不断改变自身的品格以适应当代听众的趣味;也有人说,它根本不需要听众的支持,而应始终保持特立独行的超前意识、充当时代的先锋。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认为,“北京现代音乐节用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唤起了听众的超前意识,又以中国传统民乐与西方音乐的完美融合满足了听众的趣味。”
在音乐节开幕音乐会上,既有融入昆曲因素的作品《牡丹园之梦》,又有以民乐独奏、交响乐协奏的民族器乐精品《琵琶协奏曲》。观众李大龙感叹道:“我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音乐共鸣的天籁之音。”
美籍华裔著名指挥家胡咏言说,盲目照搬西方现代音乐形式,使之成为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基础是行不通的。“西方现代音乐从本民族音乐文化(古典音乐、爵士乐等)演变而来,将其完全移植至中国,势必缺乏深厚的华夏民族根基,造成作品流于空泛、听者寥寥。”
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教授菲利普·拉瑟评论道,任何国家对现代音乐的创作,都离不开传统作曲技法的基础,更离不开本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音乐在引领音乐走向的同时,兼具全民性的特点。
对此,叶小钢深有感触地说:“我国有西方音乐不可比拟的传统音乐宝库:民族音乐、原生态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应成为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基础。”
现代音乐节艺术副总监秦文琛认为,改变现代音乐曲高和寡的现状,首先要使创作和演出题材与当代事件相接合,让听众在欣赏中“有线索”“有联想”。“在这次现代音乐节上,首演了美国著名作曲家罗伯特·比瑟为9·11遇难者创作的现代音乐作品《夜晚的祈祷》,以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深切缅怀在地震中的逝者,很多观众听得忍不住拭泪;由叶小钢创作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作品《星光--钢琴协奏曲》再次登上舞台,博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其次,在音乐创作上,可以有机地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比如,运用配器上的新型混合音色法,将旋律线、节拍节奏、调式调性等表现手法相结合,并以二胡、琵琶、笛子等民族乐器为主奏、交响乐为协奏,体现出东方文化的安宁祥和。”胡咏言说。
“中国的现代音乐不是简单地展览、表演中国传统素材,而是将地方戏、木偶戏、评弹等中国元素有机地植入西方的‘五线谱’中。”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的德国学生海曼森说,“单纯给西方受众唱民歌、奏民乐,至多让人感到新鲜,却很难理解。只有把中国文化和西方受众能够接受的模式有机融合,才能让本国和外国观众都听得懂、理解得透。”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