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华县皮影是陕西皮影的代表,以其雕刻精美的艺术造型,奇妙精湛的演出技巧,委婉优美的音乐唱腔在众多的皮影流派中一枝独秀,享有“国宝”、“活化石”、“中华一绝”的美誉,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全国久负盛名。

2008-11-21 19:54 三秦都市报

最初的皮影观感

……月琴、板胡、二弦、碗、锣、■、钗、梆、唢呐等多件乐器的合奏清脆悦耳,前奏过后,小货郎闪亮登场,门前柳枝婆娑,货郎抽烟解乏。这出《卖杂货》的皮影戏说的是卖货郎和桂姐定下了亲事,但二人从未见过面,卖货郎到桂姐家门口以卖杂货为名偷看新媳妇长啥模样,两人以买卖荷包为名斗嘴调情幽默诙谐。坐在观众席上的记者听台后的阵势,以为是一个乐团在表演,到薄薄的白帐子后一看,只见四男一女五个艺人弹拉说唱,忙而不乱,其中一老艺人在幕后手持一个用牛皮特制的精巧的人物道具,在灯光的照耀下,根据剧情需要,做出包括抽烟、选货、含羞作势在内的各种各样的造型——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华县皮影戏。

老艺人卫兴宝,14岁开始学皮影表演,多年表演不辍,曾在渭南市举办的皮影老腔表演中获得一等奖。现在华县雨田皮影社三团当“签手”也就是挑线的,《卖杂货》戏中耍皮影的就是他,举手投足间,把一对小情人演的惟妙惟肖,妙趣横生。据介绍,华县皮影演出,影人全凭“签手”一人操作,奇妙而传神。“影人”腕可伸,股可屈,手可指,步可移,坐立行走自如。“签手”五指间可同时操纵三四件影人,且各有神态,更有变脸、撑伞、吸烟,七十二变等绝活。

老艺人卫兴宝加盟雨田皮影社后,除了参加商业演出,每个星期免费为群众演出三天。每月能拿到800元工资,这对于68岁的老人已是非常知足了。像这样的皮影艺人在雨田皮影社有40多名,人均工资1290元,他们衣食无虞,表演精益求精。

中华皮影源华州

皮影戏发源于汉,唐以后流传民间。据《中国影戏史略及现状》记载:世界影戏源于中国——中国影戏源于陕西,华县(古华州)是陕西皮影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华县皮影是陕西皮影的代表,以其雕刻精美的艺术造型,奇妙精湛的演出技巧,委婉优美的音乐唱腔在众多的皮影流派中一枝独秀,享有“国宝”、“活化石”、“中华一绝”的美誉,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全国久负盛名。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仍在我省农村受到广泛欢迎。但由于电影、电视等媒体冲击,皮影戏此后日渐衰微,皮影艺人纷纷弃艺从农,传人难觅。华县皮影很可能随老艺人谢世而面临“绝唱”。

面对华县皮影日渐衰落的现状,近年来华县县委、县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扶持保护力度,将华县皮影纳入全县经济文化建设的重点规划中,出台了《华县皮影传承保护与产业发展规划》,将华县皮影列入该县四张名片,精心描绘,取得良好的效益。2005年1月,陕西省文化厅命名华县为“陕西省民间艺术·皮影之乡”。同年7月,华县被授予“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2006年5月20日,(国发〔2006〕18号文件)公布华县皮影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9月,华县皮影产业群被国家文化部命名“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1月初,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华县皮影”称号。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华县雨田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大栅栏和奥运村附近设点展销,并参加了民俗艺术节的演出,为华县皮影赢得荣誉,一次签订产品制作和表演合同300万元。

目前华县从事皮影传承保护和产业经营的有2000多人,除演出和雕刻外,还带动制皮业、黑陶制作业、工具制造装帧装裱业、中介经纪业等多元化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华县皮影雕刻产品畅销国内,远销德、意、日、英、法、美、加拿大等十余个国家,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

华县也有靓妹皮影团

和所有民间艺术一样,华县皮影也曾固守传男不传女的古训,但如今这个千年古训已被打破。2008年4月,华县历史上第一个女子皮影表演团成立,她们中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30岁,这6个女团员中有开服装店的、有卖摩托车的,还有家庭妇女,他们自愿成立“靓妹”皮影表演团加盟雨田皮影社。经过两个多月的培训,演出了折子戏《金碗钗·借水》,大受欢迎。在这6人中以“前声”吕芳玲最为执著。

41岁的吕芳玲家住华县杏林镇梓里村。2007年4月18日,她拜杏林镇磨村72岁的民间老艺人孙天恩为师学习前声和月琴弹奏。“当时总觉得演皮影戏的只有男演员,没有女演员,很遗憾。作为一名民间艺人,我感到自己对传承皮影唱腔责无旁贷。要是不学好皮影戏,我太难过了。”吕芳玲说。她仅仅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就学会了3折戏,她感到一下子入了门,找到了皮影戏的“家”。

采访结束时,记者看到吕芳玲的前声老师64岁的吕崇德用包袱提着手抄的戏本,上边小楷字写的工工整整,足以显示皮影艺人对皮影的热爱和虔诚,让人肃然起敬。

小作坊走向公司化

华县皮影的雕镂制作,以上等牛皮为原料,经泡制刮毛去脂、磨、刻、染、熨、缀等二十余道工序精工细作而成。在华县四个皮影雕刻大家中,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华县皮影雕刻传承人薛宏权算得上是一路诸侯。见到薛宏权时,他正在工作室雕刻制作皮影,忙得不亦乐乎。 #p#副标题#e#    薛宏权出生于华县柳枝镇梁堡村,14岁时辍学开始学习皮影雕刻。“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什么收入,业务就是给戏班子损坏的皮影修修补补。”其妻骞小凤说刚开始时生活非常困难,精心雕刻的皮影工艺品没人要,一年下来卖不出几件作品。连做饭烧的煤都买不起,只能上山砍柴,回来后继续创作。有一年过年家里就剩下50元钱,日子苦得没法说。后来,她背着做好的皮影到临潼兵马俑向摊主推销,发现外宾喜欢,总算卖了几幅出去,后又到华清池和西安书院门推销。转机出现在1998年,当时省邮政公司制作邮政画册一次预订下了2000个皮影工艺品,每个40元,他们淘到第一桶金。

如今,薛宏权在县城租了400多平方米的场地,开办皮影雕刻工作室,一幅工艺皮影装上镜框,一般售价都在三四百元左右,高的可达上千元。他雇了近200人专门搞皮影雕刻。在薛宏权的示范效应下,柳枝镇已成为华县最大的工艺皮影雕刻基地。

古雅富丽艳中华

1955年,华县皮影艺人李俊民和安世杰曾赴陕西省迷碗团传艺。周恩来总理看了省戏曲研究院新排的碗碗腔《金碗钗》后热情赞誉道:“你们把皮影搬上舞台,很好,碗碗腔源出于华山北麓华阴、华县一带,应更名为华剧,中华民族之剧嘛!”

2006年9月,看了华县皮影,国学大师季羡林赞称:“(华县)皮影的发展在中国戏曲史上有重要意义。”

今年11月1日上午,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常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和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先生考察调研华县皮影保护发展情况时,对华县皮影给予了高度评价:“古华州的皮影,非常有自己的特点,既古雅又富丽,特别是那种雪花纹体现出一种清灵气,这是北方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华县皮影在中国的位置是超一流的。对于华县在皮影文化产业方面所做的工作,我是满意的。”

2008年11月8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院教授、皮影艺术专家魏力群一行6人,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委托在华县考察调研期间,他对华县皮影艺术大加赞赏,他说华县皮影制作工艺是一流的,皮影唱腔表演也是一流的。

据华县文体局局长贾平京介绍说,近十年来,华县皮影戏几乎每年都受邀出国演出。在外国人眼中,华县皮影在国内外皮影史上的地位近似秦兵马俑在中外考古史上的地位。

为了绝唱的永恒传承

县委书记薛东江和县长杨森明曾多次到老艺人家中看望慰问,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皮影艺人身边,使他们深受感动。他们经常深入雨田皮影社、薛宏权皮影艺术工作室等皮影产业的龙头企业调研,小到产品的制作,大到销售、招商引资,都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令从影人如沐春风,唱声更畅。

近年来,华县县委、县政府将华县皮影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定期地研究解决此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2006年县人大十五届四次会议上,将华县皮影的保护利用、产业开发列入了“十一五”规划,确定为华县的一张名片,县财政每年列支10万元用于皮影保护开发。县人民政府和文体事业局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华县皮影保护与发展的具体措施》、《华县培养皮影戏传承人奖励办法》等文件,政府组织皮影艺人成为专职演员,为潘京乐等10名60岁以上皮影老艺人发放生活补助,对皮影传承人进行奖励,规定每带徒一人,老艺人可获1000到2000元奖励。一些老艺人闻讯纷纷返回艺社,重操旧业。

华县政府确定,到了2015年,将全县皮影戏班发展到100个,从事演出的艺人达到上千名的宏伟目标。为此,华县出台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对皮影加以宣传推介、传承保护发展,申请注册了“华州皮影”、“华县皮影”等一批商标,制定了《华县皮影制作、雕刻产品质量鉴定标准》,工作初见成效,使华县皮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