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10-07-22 23:22 外滩画报 盛韵
最早的有组织有目的的音乐源于一个人要颂扬造物主的冲动,并通过150 首圣咏进行音乐歌颂来完成。
早在1814 年拿破仑即将遭到天谴时,一位伦敦音乐家找到拜伦爵士,提出了一项非同寻常的建议。时年大约24岁的伊萨克·内森(Isaac Nathan)声称自己拥有一套希伯来乐曲,“所有曲子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其中不少在圣殿被毁前由古希伯来人演奏。”
这激起了拜伦的强烈好奇,他表示愿意为这些圣曲谱写歌词,之后他与内森密切合作,写下了他生命中最辉煌的一些诗篇,其中包括《她走在美的光彩中,像夜晚》(She Walks in Beauty Like theNight)和《你此生已毕》(Thy Days AreDone)。这些希伯来曲调立刻大获成功,整整畅销了半个世纪。
这些乐曲的来历自然是骗人的。内森给拜伦的那些音乐其实是犹太教堂里用的一些寻常圣咏的杂糅之作,最古老的也不过两三百年。在序言里,作曲家修正了自己天花乱坠的广告词,声称“这些曲调的年代还有待考证”。他后来在可疑的情况下移居国外,为自己打造了全新的身份——“澳大利亚音乐之父”,还传下一脉后裔,其中包括著名指挥家查尔斯·马克拉斯(Charles Mackerras)爵士。
内森是卡罗琳·兰姆夫人(LadyCaroline Lamb,曾是拜伦的情人,后被他抛弃)的音乐老师,他在与拜伦接触之前就知道有必要撒一个弥天大谎来吸引拜伦善变的注意力。大诗人有些反犹倾向,本来会避开任何与犹太音乐有关的话题。但提到圣殿音乐则是另一回事,因为在一个浪漫主义者的想象中,圣殿音乐意味着失落的圣杯,是西方和谐的隐秘源头。
音乐何时产生?它为何能够打动我们?生物学家猜想古人先是模仿鸟鸣,但并不能解释此类尝试中包含任何情感因素。最早的有组织有目的的音乐源于一个人要颂扬造物主的冲动,并通过150 首圣咏进行音乐歌颂来完成。这些圣咏通常认为是大卫王(约公元前1000年)所作。
这些圣咏明显包含了旋律和伴奏,也详细标注了风格、速度和音量的变化。大卫王的圣咏成为其子所罗门所建的圣殿中使用的合唱礼拜仪式的核心部分,该圣殿在 “巴比伦之囚”(Babylonian Exile,公元前597-538 年间,犹太王国两度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被掳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后得到重建。他们的演出变得日益繁复,《塔木德》经中说,一个人进入圣殿后只要倾听圣咏的唱法,就能知道当天是几号、星期几,可见其音调及其含义的变化是多么细致严谨。这种精雅的文化随着罗马人毁掉第二圣殿(公元70 年)而结束,从此犹太人流离失所。圣殿旋律片羽无存,因为伊萨克·内森当时还没有系统的记谱法。
犹太习俗禁止在为去世的近亲守孝的一年中欣赏音乐。当圣殿被毁,哀悼便无止尽。11 个世纪之后,拉比们依然禁止犹太人在赎罪日到来之前欣赏任何乐器演奏的音乐。然而,可以想见,一些角落里仍旧会有偷偷摸摸的音乐在回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位名叫亚伯拉罕· 兹维· 伊德尔松(AbrahamZvi Idelsohn)的拉脱维亚合唱指挥开始着手研究也门犹太人的礼拜仪式,这些人在敌对的穆斯林土地上被隔离了1500年之久。
伊德尔松发现了这种微分的、单调的歌曲与格列高利圣咏的相似性。如果这是真正的犹太古圣咏,那么罗马人的教堂一定是有意识地吸纳了圣殿音乐来作为自己信仰的基础,也就是说,犹太古音乐是整个西方音乐的源头。
神秘的圣殿音乐在19 世纪早期的维也纳尤为风行,贝多芬和舒伯特常在犹太教堂附近晃悠,聆听犹太人的祈祷。舒伯特的第92 首赞美诗用希伯来语写成,贝多芬在弦乐四重奏(作品131号)的慢板中插入了犹太晚祷(Kol Nidrei)旋律。他们二人都在探索令四海皆成兄弟的浪漫主义音乐的源头。
理查·瓦格纳成为了浪漫主义的反面推力,他将音乐视为欧洲至上的标志。瓦格纳的反犹倾向不是偶然的。他宣称犹太人没有原创的能力,艺术只限于精英种族,白种异教徒写出了所有最优美的旋律。瓦格纳的宣言为之后的希特勒狂热提供了文化合法性,却不顾一切地否定了欧洲音乐的广阔根源,这种根源从开始便包罗万象,尽管大部分欧洲人不愿承认。
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自己文明源头的复杂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爱“世界音乐”,该类型从马格里布说唱(Maghreb rap)到东欧犹太音乐(acid-klezmer)无所不包,这都表达了想要触摸真正的种族历史的冲动。比起对瓦格纳及其遗产的无谓争论,现代人对隐秘源头的探寻已经最终击败了瓦格纳式的权力迷狂。
作者为英国著名乐评家、BBC 广播三台主持人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