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09-02-24 20:26 龙虎网
这几年,“艺考”热不断升温,众多艺术院校成了考生们梦寐以求的目标,这其中当然包括我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大多数南京人或许并不知道,中央音乐学院的前身之一就在我们南京,而后来很多著名音乐家也是从南京走上音乐之路的。
校舍只是简陋茅舍
中央音乐学院的院史记载,中央音乐学院的前身分别是燕京大学音乐系、华北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南京国立音乐院、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香港和上海的中华音乐院以及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等,而其主体就是南京国立音乐院及其附设的幼年班。
南京国立音乐院的最主要领导人吴伯超教授,生于1903年8月23日,江苏武进人。中学时代,他就随刘天华先生学习民族乐器,1922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继续师从刘天华,学习琵琶与二胡,他与储师竹是刘天华最为赏识的两个学生。
从音乐传习所毕业后,吴伯超曾任教于北京师范学校,后来又赴欧洲学习音乐。1942年,吴伯超到重庆担任国立音乐院院长,国立音乐院是当时中国最高的音乐学府。抗战胜利后,国立音乐院跟随着国民政府迁回了南京。
当年,校址选定在南京城西古林寺附近的国立音乐院,其校舍只是几座茅舍。简陋的教室、琴房以及菜地般的操场,就是未来音乐家们生活的校园。师生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学习,却异常刻苦,成绩斐然。
由于校舍的条件限制,吴伯超后来将国立音乐院幼年班的办学放在了常州。
那几年里,吴伯超教授广泛培养人才,我国许多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均出自其麾下,如著名音乐教育家黄源澧教授、学校的好管家郑华彬老师,还有参加革命在重庆歌乐山下牺牲的刘兆文老师、邹清泓老师等等。
会聚大批音乐名师
国立音乐院在南京办学期间,名师辈出,其中的代表人物是著名音乐家杨荫浏教授、曹安和(女)教授和储师竹教授等。
杨荫浏教授从1941年起就担任国立音乐院教授兼国乐组主任。解放后,他曾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曹安和教授从1941年9月起任国立音乐院教授,她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在南京期间,她还兼任金陵女子大学的琵琶客座教授。
储师竹教授则是从1941年起受聘为国立音乐院副教授的。这些教授倾心教学,培养了众多音乐人才。他们先后撰写出《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天韵社曲谱》、《雅音集》、《文板十二曲琵琶谱》、《古琴曲汇编》、《关汉卿戏曲乐谱》、《语言音乐学初探》、《民族器乐独奏曲选》等上百部音乐教材书籍。
吴伯超本人也非常注重音乐天才的发现与培养。他的主要作品有合唱曲《中国人》、女声合唱《暮色》、二胡曲《秋感》、民乐合奏《合乐四曲》等。他的作品《中国人》,抗战时期广泛唱于西南大后方,对鼓舞全国民众的抗日热情起到极大作用。吴伯超是国立音乐院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院长。
国立音乐院英才辈出
据南京国立音乐院的老校友回忆,当年,国立音乐院的课程很多,除了音乐方面的功课外,还有许多文化课,音乐方面课程有:主科、副科、练耳视唱、乐理、和声、音乐欣赏等。普通文化课则有:国语、算术、历史、地理、英文、美术和体育等。学子们的生活学习很紧张、很繁忙,每天早上6点就要起床,晚上9点熄灯,时间排得满满的。
学生们的主科,每天都要练习4个小时,副科练一个小时。在学习上,大家都非常用功,上进心极强。国立音乐院及其附设的幼年班在上海、南京、常州等地多次招生,培养了一大批青少年音乐天才,如耿高明、沈兴华、周寿民、张洪泽、罗安礼、李学全等人。李学全同学在解放后的一次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得了金奖,这是我国有史以来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得的第一个金奖。
而当年南京国立音乐院的学生吴祖强(著名剧作家吴祖光的弟弟),后来还担任过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吴伯超院长英年早逝
南京解放前夕,南京国民政府机关、院校纷纷迁到台湾,国立音乐院也不例外。
国民政府教育当局责令吴伯超院长尽快做好搬迁准备,并命令他尽快去台湾选择重建国立音乐院的地点。吴伯超对此事一点也不热心,一拖再拖,但他在台湾工作的女儿、侄儿及已前往台湾探亲的夫人均来电报约他来台湾,吴伯超才决定去一趟台湾。
当时,上海中联轮船公司经营的“太平轮”,是往返上海与台湾基隆之间的轮船。当时,一票难求,“太平轮”正常卖出去的船票是508张,可加上通过各种关系上船的人,达到了800多人,另外,“太平轮”还要运载600吨钢条、《东南日报》重达百吨的印刷器材、中央银行的大量银元、账册档案等,超载十分严重。
吴伯超到上海后,因买不到票,本来走不了,但很凑巧,他遇到了熟人,顺利地上“太平轮”。开船后不久,也就是1949年1月28日深夜1时45分,在舟山海域,“太平轮”与益祥轮船公司的“建元”号货轮相撞。顷刻之间,两艘轮船沉没,“太平”号客轮上的近千名乘客葬身鱼腹,其中包括南京国立音乐院院长吴伯超,去世的时候,他才46岁。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