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时间:2017-03-23 23:47 爱乐者 钟菡 肖茜颖
图 / 肖茜颖;文 / 钟菡
3月21日,上海交响乐团在著名指挥家余隆率领下到访台北,并在台北“两厅院”音乐厅举行由上海和台北两个城市的音乐家共同参与的音乐会。上次余隆率上交赴台演出是2010年,此次演出结束后,音乐厅外许多台湾乐迷粉丝排队等候音乐家亲笔签名。
上海交响乐团2017台北音乐会
音乐会在上海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朱践耳极具中国味的《节日序曲》中拉开序幕,整个乐曲朝气蓬勃,中国传统节日的热闹情景跃然眼前。《节日序曲》是朱践耳留苏三年级时创作的,被他自己称作是“第一部有成效的乐队作品”。1959年5月,《节日序曲》在莫斯科音乐学院首演,之后被苏联国家广播电台作为永久性曲目收购保存。乐曲由当时的上海交响乐团团长、黄贻钧带回国内,并于1959年国庆十周年献礼音乐会上由黄贻钧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出并录制成唱片。
交响诗《北平胡同》紧接其后,这是当晚音乐会的重头戏。这是作曲家阿甫夏洛莫夫生活在上海期间的代表作,街头小贩的叫卖声、理发师走街串巷的吆喝声、磨刀工的揽客声、商人在货摊前的歌声、京剧声、葬礼声、寺庙的钟声等在音乐中相互交织,把观众带回了上世纪初的北京。音乐缓缓停止,观众仿佛仍沉浸在沧桑历史回忆里,全场鸦雀无声,片刻之后,掌声雷动。
作曲家阿甫夏洛莫夫生于西伯利亚的尼古拉耶夫斯克,在中国开始音乐创作历程,上海在他的音乐生涯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1929年定居上海后,阿甫夏洛莫夫的多部作品都是由上海工部局乐队(“上海交响乐团”前身)搬上舞台,他甚至还亲自指挥过工部局乐队。《北平胡同》曾在1985年阿甫夏洛莫夫诞辰90周年的纪念音乐会上由上交演奏,此次在台演出也是这部作品30多年后的重新“首演”。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介绍,前几年,她在中国唱片公司老唱片修复计划中发现了这首曲子,将其重新整理出来。“这次演出曲目有一大半都是中国元素的作品。阿甫夏洛莫夫是当年在上海非常活跃的作曲家,这样一个常年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作品,也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作品中听到当年外国人对中国社会的感受。”
音乐会上,出生于2004年的少年钢琴家王雅伦与上交合作演绎了门德尔松的《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小姑娘一袭红衣,从容淡定,极具“大家风范”的演奏赢得全场热烈喝彩,再度返场加演德彪西《托卡塔》的钢琴独奏。
为体现两岸交流互动,上交还特邀出身于台北、活跃于世界舞台上的中提琴演奏家李捷琦共同演绎《c小调中提琴与乐队奏鸣曲》,展现中提琴音色温暖醇厚、内敛而真诚的独特魅力。谢幕时,掌声持久不息。上交当晚还加演了刘天华的《良宵》,是由已故上交著名指挥家黄贻钧根据民乐作品改编成西洋弦乐曲的。
21日下午,余隆率乐团进行了演出前的紧张排练。他极为严苛,不时地停下来,强调《北平胡同》的开头声音再柔和一点、轻一点。“这个作品很多人只闻其名,未见其声,整部作品像一个老洋片,透过它,可以看到老胡同里从早上到夜晚的生活景象。曲子里体现了当时中国人之间的亲情,画面感很强。”
余隆出生于上海,却在北京生活了近20年,《北平胡同》正是描述作曲家从上海弄堂遥望北平胡同的情境,“胡同”的回忆里,夹杂着“弄堂”情结。“我也许是诠释这部作品最恰当的人。”余隆说。由于年代久远,当时的乐队编制、各声部平衡和现在已有差异,余隆在排练中也根据自己的判断对音色做了修改。“通过《北平胡同》的历史还原,让观众听到当年中国社会的音画原貌,通过这个有故事的作品来展现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
上交团长周平介绍,不同于前三次的互访演出,此次演出在曲目选择上更加注重音乐背后的故事,用音乐来反映乐团138年的历史和城市发展脉络。“观众不会仅仅满足于传统的经典曲目,我们把《节日序曲》《北平胡同》等作品带到台北来演绎,也把一个城市不同年代的文化故事带到台北来。”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