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相关 About
林恩·哈雷尔 Lynn Harrell 美国大提琴家 |
2010-06-14 08:34 新民晚报 张 雄
5月29日晚在上海音乐厅,世界大提琴巨擘林恩·哈雷尔与上海交响乐团为上海听众贡献了一场让人难以忘怀的演出,曲目是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
这首大提琴经典乐曲,或许没有德沃夏克“B小调”的知名度来得高,但就音乐表现的情感深度和变化幅度而言,却甚于后者。因此,对这部作品合理而又不模仿 他人的诠释便成为大提琴家们心目中一件具有挑战意义的事。这也是为什么评论家们对于该曲的演奏能够有更多话说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该曲在上海有过多次演 奏。毫无疑问,林恩·哈雷尔是最高级别的,他的演奏也是最值得赞赏的。
欣赏埃尔加的这 部作品,事先了解其创作背景是很有必要的。埃尔加开始创作此曲时是1918年,战争的规模仿佛末日来临,英国为之付出了90万人的生命,包括埃尔加的许多 朋友,仅索姆河战役的第一天英军就伤亡6万人。埃尔加曾在一封信中写道:“一切愉快、美好、纯洁和甜蜜的东西都已一去不复返了。”那年3月,埃尔加不得不 做扁桃体摘除手术,以当时的医疗条件,给一个60岁的人做这种手术是很危险的,且还没有镇静剂,可以想见埃尔加在病床上心情之糟。手术后的一天他醒来之 后,便写下了大提琴协奏曲的开头主题,这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是不言而喻的。作曲家感到自己对音乐的趣味已经与往日完全不同。作品完成时,他甚至在总谱末尾写 下了“RIP”(愿他们安息)这样的词句。笔者这次就这首乐曲主题的风格当面请教过哈雷尔先生。大师说:“埃尔加创作该曲时的心情,就如你们前年听到国家 汶川发生了大地震的不幸消息是一样的。”当然,作为一部大型作品,其中必然有情绪的变化,作曲家本人也称作品“很有活力”。因此这首乐曲中当然也有激情, 甚至有些乐段用优美和憧憬去理解也未尝不可。
听哈雷尔的演奏,从开头的几个和弦便让人 感到仿佛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对生活发出的感叹。像他这样已经达到最高境界的艺术大师,演奏时已经十分沉稳,没有任何夸张的肢体动作。弓下流淌出的音乐, 仿佛是哈雷尔本人的默默沉思和内心倾诉,或者对逝者的缅怀和哀悯。尤其是在柔板乐章,在朦胧如丝绒般的弦乐衬托下,哈雷尔的旋律是那样凄美、委婉,那休止 符如一声声轻轻的叹息让人动容,独奏大提琴的琴声是那样轻柔,那是与亲人的窃窃私语,那是向亡灵的谆谆告慰,整个观众席静默得似乎人人都憋住了呼吸,全场 笼罩在一片伤感的气氛中。能亲历这样的音乐情景也是一桩幸事。乐曲有个别乐句虽然一晃而过,却是非常难演奏的,行家必竖起耳朵听,但哈雷尔演奏得毫不含 糊,显示出大师的风范;并在最后结束得十分潇洒,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