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钢琴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不很长。清代中叶钢琴虽已传入中国,但直到清末,“西学”兴起,“新学堂”出现,才使它渐渐被中国人认识。20世纪初,钢琴被列入学校教育,钢琴艺术开始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自20世纪30年代外籍音乐家齐尔品举办“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的比赛
2009-02-19 10:14 中国文化报 徐晴岚
钢琴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不很长。清代中叶钢琴虽已传入中国,但直到清末,“西学”兴起,“新学堂”出现,才使它渐渐被中国人认识。20世纪初,钢琴被列入学校教育,钢琴艺术开始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自20世纪30年代外籍音乐家齐尔品举办“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的比赛时起,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曲的创作开始了探索之路。
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文化方针的改变,音乐创作的蓬勃发展,产生了大量中国风格的钢琴曲。这些作品中,以我国传统民族器乐作品为基础改编的钢琴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陈培勋先生改编的《平湖秋月》,王建中先生改编的《百鸟朝凤》、《梅花三弄》,黎英海先生改编的《夕阳萧鼓》、《阳关三叠》等。《阳关三叠》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杰作之一。
钢琴曲《阳关三叠》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黎英海以清代古琴曲《阳关三叠》为蓝本于1978年改编创作成功的。与原古琴曲相比,钢琴曲《阳关三叠》变化最大的是第三叠。这里是乐曲的高潮部分。为了表现离别时那种惆怅、伤悲和“寸衷难泯”的复杂思想感情,钢琴曲做了更为大胆的变奏,突出钢琴音色中的强大穿透力和厚重感,使跌宕的旋律直探人心。这与古琴曲低迴婉转,缓缓漫上心头的离愁不同。
以我国传统民族器乐作品为基础改编成的钢琴作品,重要的是要做到“形神兼备”,既要保留旋律的民族风格又必须发挥钢琴这一乐器的演奏技巧和演奏特色。以钢琴曲《阳关三叠》的改编为例,它在钢琴织体写法上别致多变,和声富于中国风格。它主要运用的手法,一是模仿,利用钢琴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模仿其他乐器的音色音质特征,比如在乐曲开头用装饰音和装饰性的三十二分琶音模仿古琴的按滑奏,在第二叠中用快速的琶音和波音模仿拨弦乐器的拨奏。二是乐曲使用了大量的平行四度、五度。和声效果更为平稳淳和,突出了中国音乐的民族特色。三是乐曲很注意使用音区对比,结合力度、速度变化,起到了推进乐曲情绪发展、渲染乐曲气氛的作用。
将民族器乐曲改编创作成钢琴作品,在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曲创作之路上还只能是开辟新路的尝试,但这带来的广泛发展的可能性前景,已引起大家的重视,成为目前中国钢琴曲创作的重要方式之一。
徐晴岚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